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杨波,向着深海再启航

杨波,向着深海再启航

时间:2022-12-20 17:4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他是我國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主任设计师和首批潜航员,在参与完成“蛟龙”号声学系统研发的同时,他不断挑战下潜新深度,助力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600米到7000米的重大历史性突破;

他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副总设计师和潜航员,成功完成国产化率高达95%的“深海勇士”号的海试与验收;

他是11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该潜水器的目标是冲击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在万米深海发出中国声音;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波。

2019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图书馆内,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洒而入,一片静谧与祥和。杨波身着深蓝色西装,那是大海的颜色。采访中,他声音不高,但语速很快,颇有点科研工作争分夺秒的意味。

谈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对自己的影响,杨波认为,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寄托。“能与国家各个领域的杰出青年共同立足于这个平台之上,我非常自豪。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我们要继续加强政治引领,以无限的激情、冲劲和努力做好自身工作,融入时代发展洪流,做到无愧于身上这块沉甸甸的奖章,无愧于青春。”

“蛟龙”入海造英雄

多年以后,杨波形容自己与深海的结缘为“冥冥之中自有注定”,而他与载人深潜事业走过的点点滴滴,也恰恰折射了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波澜与壮阔。

2005年,杨波硕士毕业后,怀揣对通信行业的热爱与激情,踏入声学所的大门,顺利加入了“蛟龙”号研制团队。初出茅庐就能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他深感幸运,也更觉身上的责任重大。

“‘蛟龙’号2002年正式立项,在此之前,我国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只有600米深度。”要实现从600米到7000米的跨越,难度指数急剧增加,加之可借鉴资料的匮乏和国外技术的封锁,研制团队的自我突破迫在眉睫。

在成长的过程中,杨波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学习,向专家们请教,在实践中摸索。他至今都记得最初那两年办公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还有大家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激烈争论的场景。更让他心怀感恩的,是中科院声学所青年培养机制的优秀传承,这种传承“流淌在每个声学所人的血液之中”。

“我们第一任所长汪德昭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国家的号召,回国发展水声事业。在组建队伍时,采用‘拔青苗’的措施,将马上毕业的优秀大学生提前分配到中科院,边学习边进行水声研究。我们实验室的创始人朱维庆先生就是通过‘拔青苗’来到了声学所。”杨波说,“朱维庆先生将他的学识、观念和汪德昭先生传授给他的东西又倾囊相授给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正是因为这样不断的传承与发扬,使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弥补不足,短期内得到快速成长。”

两年后,杨波被任命为“蛟龙”号最年轻的“80后”主任设计师,负责声学硬件系统设计、研制与系统联调。“声学系统相当于载人潜水器的眼睛、嘴巴、耳朵等器官,为潜水器深海潜航和作业提供通信、定位、导航、障碍物探测、小目标搜寻和海底精细地形测绘等功能。”其间,他编写了声学系统大量的软件算法,设计开发了全部的硬件电路,这些都在“蛟龙”号声学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波回忆,在“蛟龙”号水声手机的制作过程中,当时国际上潜水器还在普遍使用类似20世纪80年代模拟大哥大的通讯设备,而“蛟龙”号科研团队已经研发了能够传输彩信的3G手机;在“蛟龙”号2009年海试的过程中,因种种客观原因,母船“向阳红09”号噪声极其大,水声系统难以建立。当时,在朱维庆先生和副总设计师、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朱敏的带领下,科研团队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连续花费十几天的时间,攻坚克难,最终完成了任务。

作为“蛟龙”号“晕船”的试航员,杨波努力克服身体不适,先后参与下潜近40次。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蛟龙”号每一次冲击新深度,他都作为探路者之一。虽然下潜试验存在一定风险,但顶着狂风巨浪,忍受着剧烈摇晃和颠簸,他最终圆满完成了历次下潜任务。

杨波永远不会忘记,2012年6月24日,北京时间9点07分,“蛟龙”号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更令人振奋的是,在潜水器载人舱中,他通过水声通信系统从7000米海底向距离地球343公里太空的神舟九号航天员送去祝福,祝福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福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那一刻,最大的感觉其实不是兴奋,而是释放。这个承载着老中青三代人心血的事业终于圆满完成,我们最终不负所托,光荣地完成了肩负的使命。”杨波说。

为了表彰杨波为中国水声事业所做的贡献,2012年,杨波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称号。

“在万米深海发出中国声音”

“蛟龙”号7000米的成功下潜开启了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的新时代。万事开头难。“相对于5000米和7000米的探测,最困难的还是1000米和3000米深度的尝试”,杨波说:“在2009年到2012年仅仅4年的时间里,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蛟龙’号共完成了三次技术改造,这是非常难得的。无论是科技部还是中科院都给予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充分的信任和机会,最终推动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果说“蛟龙”号是通过集成设计的方式,使中国海洋人明白并且学习到什么是载人深潜,“十一五”期间启动的中国第二台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研制,则是要通过国产化的方式,夯实我国深海工程装备产业化的基础。这对于科研团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挑战。

在“深海勇士”号项目中,杨波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声学系统研制,这也是他第一次作为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职责的变化带来了视野的提升,让我可以从更高层面、更系统地去思考与解决问题。”杨波说。从2010年项目立项,到2017年完成海试与验收,“深海勇士”号的研制时间缩短到了8年,相比“蛟龙”号,有了明显进步。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载人深潜团队整体技术能力以及装备工程化能力的提升。

“深海勇士”号于2017年8月初进行海试期间,34天内下潜了28次。“第一次海试中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都感到震惊和自豪。这也说明,我们当年在‘蛟龙’号学到的经验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如今,作为11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杨波正在带领团队向着更深邃的海底再次启航。

他介绍:“深渊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的研究与开发,有极大的科学意义与经济价值。此前,由于缺乏到达、探测与作业的装备,全世界对该领域的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也罕有人类能够到达这样的深度。因此,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其他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由于我们拥有‘蛟龙’号的研制经验,研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会有力支撑我国抢占深渊科考的先机。我很幸运能够参与载人深潜这项创造历史的事业,在凝聚老中青三代人的优秀队伍中不畏艰辛,携手奋进,见证国家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再到走向强大的过程。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在万米深海向世界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

推荐访问:启航 深海 杨波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