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科群: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选择

学科群: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选择

时间:2022-12-19 18: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学科发展趋势及学科群的特征与功能,并从五个方面论证了学科群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学科群;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实选择

1998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到259所。这些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学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并存在着重专业不重学科的倾向。高等学校是以学科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是教学、科研的载体,更是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社会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学科水平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学科建设是培育和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根本保证。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探索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我们认为,学科群是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加强学科建设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地把握学科建设的现状,认清自身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及学科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新建本科院校多为单科性专科学校、师范类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或是两者合并升格为本科,一般其学科面较窄,学科门类不够齐全,学科结构不太合理,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学科人才的需要。

2.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没有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学术水平较低,科研实力不强,缺乏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从而难以产生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起一支队伍,推动一个学科的崛起。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历史、经济、区域等众所周知的因素,新建本科院校优秀人才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并且对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因而拿不到大的科研项目,不能以项目带动和促进学科发展。“专科的底子,本科的牌子”,这是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大学之间最显著的差别,也是影响其学科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硬件设施条件较差。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过去办学基础薄弱,加上国家财政拨款少,办学经费短缺,教学科研条件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不能充分满足需要,更难建成高水平的实验室、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学科水平的提高。

4. 学科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缺少必要的交叉和融合;各学科的发展也不平衡、不协调,难以发挥综合优势;有限的资源较为分散,不能实现共享和充分利用,而且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学术研究往往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战,这种离散性导致学科建设力量分散,不能形成优势学科。

5. 学科专业内在素质不高,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新的知识技术与方法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能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高校提供全方位、多样性的服务。而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基础弱,水平不高,特色不明,实力不强。

6. 在学科建设上,新建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教学轻科研、重专业轻学科的办学理念一时难以转变。这些院校不注重研究学科布局和学科方向,片面追求“大而全”,只考虑现有条件,有什么条件就上什么专业;过于侧重于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而对新兴的、交叉的、边缘的,具有很大发展前景和相当潜力的学科关注不够,不利于学科结构的优化、学科间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学科内部建设偏重于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对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软件建设投入不够,造成“见物不见人”局面。同时,学科建设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确定专职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由此而导致学科建设思路不清、方法缺失、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1]

二、学科发展趋势及学科群的特征与功能

1. 学科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关于学科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等。二是教学的科目,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的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该达到的程度。三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2]知识是构成学科的细胞,知识的发展变化促使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发展规律是:向纵深方向发展,越分越细呈分化趋势;向广延方向发展,越来越综合。学科的分化与综合有着明显的质的区别,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推进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分化是对某个领域越深入研究,认识就越专门化,分化也就越迅速;学科的综合是沿着横断方向发展,使该学科的认识越来越全面,通过各学科的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发挥各种分支学科的整体效应,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完整和全面的认识。

大学中的学科既指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的学科,又指以具体的院系建制为依托的学科,既是本源意义上的学科又是制度化的学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学科多是指制度化的学科。它是一个组织实体,有自己的机构建制、力量配置、运行机制等,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学术组织,是大学各种功能的具体承担者。高等教育的工作都按学科和院系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把学术与组织两种要素结合在一起,这成为大学中学科的基本存在方式。正因为大学的学科是制度化的学科,因而它是可以建构的。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既受内动力作用,又受外力作用。内动力指学科逻辑地自主发展的规律,外力主要指社会需求。现代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学科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地深入和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也在发生极大的变化,高等学校从社会的边缘推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教体制改革给学校和学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对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种内外因素决定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应该走构建学科群的道路。

2. 学科群的特征与功能

所谓学科群,是指为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若干相关学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以一定形式结合而成的学科群体。学科群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结果,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若干相关学科有序组合而成的学科的集合。

学科群的产生经历了知识准备、产生与发展三个阶段。学科群产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漫长的知识准备阶段。一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学科分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断地成为独立学科,学科呈现层级化的特征,出现了三级学科,使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清晰,学科越来越细化;二是产生了大量的跨学科,如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是方法论上的革命,主要表现为20世纪初产生的系统科学与二战后产生的复杂性理论,这两个理论带来学术研究与教育的方法论革命。学科群的产生是以日本筑波大学的学科群为标志的。筑波大学改革传统的教学研究组织和管理体制,按适应社会的新型大学要求来设立教学和研究机构,取消了教学研究合一的学部、讲座制度,而设立二者分开的学群(学类)、学系制度。其具体做法是“通过学群、学院、专业学群实行本科阶段教育。学群是以中心性专业领域为基础,从广泛的视野综合几个学问领域而构成的,从教育角度奠定将来的发展基础”。筑波大学实行学科群建设对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大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者都关注和研究学科群这一新生事物,也有不少大学模仿这种学科制度,以应对知识发展和人才质量观的全球变化的挑战。学科群的发展是在20世纪中叶后,此时知识的发展出现了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关于知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比近代科学更精细、更深入;另一方面,横断学科、综合学科、学科交叉的出现使知识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更加突出。由学科组成的知识体系,正在不断膨胀,传统学科分支衍生,新兴学科璨若群星,学科与学科渗透、综合,组成大量软科学。这就使学科群成为当代学科发展的大趋势。

从学科群产生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学科群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具有共同的研究领域,而单一的学科很难达到全面认识和解决研究领域的问题。学科群是根据学科发展的内部逻辑关系,为实现功能发挥上的整体性,由若干个密切相关、互动性强的传统学科,或传统学科与一些新兴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内在相关性学科有序组合而成的学科集合。

学科群的特征是一种结构上的特征、要素之间关系的特征、功能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部结构上的有序性。科学知识的分类、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是学科群内部结构有序性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实现学科群功能的内在要求。学科分类的中心内容是基于一定的原则对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行揭示,并以严格的符号逻辑排列表达这些关系。学科既与客体、方法和程序有关,还与定律有关。学科的结构由可观察的或已经形式化的客体、现象和定律三个部分组成。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也决定了学科群内部结构必须是有序的。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可建构的。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大学必须按照一定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组成学科群的学科之间必须与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并规范有序地运行,使各个学科之间形成一致的合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是组成要素的相关性,即组成学科群的学科之间有某种联系和一定的相关性。在培养人才方面,为了向受教育者传递一定的学科知识,养成其一定的能力,学科群的各组成学科之间必须以某一个或多个学科为中心,还要有相关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以及交叉学科作为支撑。这些中心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在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在知识生产方面,从学科分类的标准说,按学科研究的手段、内容、对象和研究目的进行分类,组成学科群的相关学科必须至少按照其中的一种标准进行结合。大学教育需要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需要把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学科间的相关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三是功能发挥上的整体性。大学具有教育机构、学术组织以及社会公共部门的多种角色,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流动性与生产技术的革新,要求劳动者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全面的能力,因此大学要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方式培养人才。另外,由于人类在探索和认识自然、社会方面已经超越了任何时代,知识生产的总量也超越了任何时代,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又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和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不仅是突出实现学科的某一个功能,而是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结合起来,在整体上实现功能的优化。

学科群的功能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高等学校进行学科群建设,可以打破现有学科、院系的屏障,形成由带头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形成学科间互联互补、共生共荣的机制,实现学科发展的综合效应、交叉效应和横向效应,集成多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优化学科结构;第二,有利于优化学术队伍,建设创新团队,进行联合攻关,承担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综合性课题,增强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创造重大科研成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第三,有利于实现文理工渗透、文理渗透、理工渗透、文工渗透,充分吸收各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在更宽的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第四,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配置优化、资源共享,发挥高等学校资源使用的最大效率,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科和学校发展。例如,清华大学的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北京大学的化学学科群、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群,南京大学的凝聚态物理学科群等,都是我国高校学科群建设成功的范例。因此,学科群的建设以其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独特价值,被誉为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最具有突破意义的新动向。[3]

3. 学科与学科群的联系和区别

学科群与学科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学科群是学科发展高度分化与综合的结果,是学科的集合,学科是学科群的构成要素,在形式上二者都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科与学科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学科群与学科在本源意义上存在根本区别,学科是知识分类的体系,而学科群是教育教学的组织单元。

学科群是学科的集合,学科群的组成要素是某一学科整体,而不是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因为在大学教育中,学科既是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的学科,又是以具体院校机构为建制的学科,是大学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共同载体。如果把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作为学科群的要素,这势必导致学科群内部的知识秩序上的混乱。学科群只有以学科为要素,按照原属学科进行分类,才可以超越学科的要素,统领学科群内部的知识,这种学科的集合才会科学有序。

学科群内部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不是简单的随机组合,这种内在联系也必然产生相互影响。单个学科建设好、水平高,必然会提升学科群的实力和水平;学科群的发展又会带动群内各学科的发展,学科与学科群的关系是协同共生的。从学科群的结构看,构成学科群的各个学科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学科群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学科群横向由核心学科、内层学科、次内层学科、外层学科等组成,分别与核心学科依序表现为紧密、次紧密和相关等关系;纵向由上游学科、中游学科、下游学科和其它辅助学科组成,上游主要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中游则应有强有力的开发研究,下游主要从事科技产业开发。合理的学科群结构就像生命体一样,一个学科的发展可以为另一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营养,这种联系称为学科链接,首尾相联的学科链接谓之学科环。学科群内各学科之间如果形成生物链和生物环,就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正反馈,增强学科的共生效应,促进链上的各个学科都能得到迅速发展。这种共生效应主要靠学科群内主干学科来实现,它可以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强化学科发展的整合力、凝聚力、协同力和互动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学科群与学科在本源意义上存在根本区别。学科具有双重属性,即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本源属性与作为制度化学科而派生出的教育属性。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更多地是与学术研究、知识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但不能忽视大学制度化学科这一属性。大学学科是以知识政策和学科制度化为起点的,学科制度化是通过知识政策实现的。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通过知识政策获得在社会上传播的合法性以及成为大学教育的“教学科目”的合法性。教育部曾几次制订和调整了高校学科和本科专业目录,是一种知识政策的体现。因此,大学的学科不再只按照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本质来发展,而是通过社会的知识政策逐步实现学科制度化。制度化的学科是大学学科的本质。学科群虽然在形式上是学科的集合,但是学科群从其产生开始就是与大学教育教学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产与知识生产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而诞生的教育组织单元,因而不能把学科群的教育功能作为学术研究功能的附属物,否则就无法在本质上将学科与学科群区别开来,将导致大学教育中很难处理好知识生产功能与人才培养功能的关系。

三、学科群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选择

根据上述对学科的内涵及发展趋势、学科群的特征和功能的分析,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学科群建设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学科群是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将学科做大做强、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和大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以形成“集团优势”,提升学科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发展。

1. 新建本科院校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开展学科群建设。有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不宜过早提学科建设问题,应在专业建设完成后再抓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特别是学科群建设是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事。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从理论上讲,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不是彼此隔离的层次关系,而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并列关系,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而学科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途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孰先孰后的关系。从实践上看,高等学校的发展需要定位,但定位不是凝固的,而是动态的。教学型高校只是其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应是其长期定位的目标。如果新建本科院校长期固守自己狭义的“教学”上的定位,而忽视学科建设,忽视科学研究,及以此为依托的社会服务,实质上就是办学功能不全的表现,必将限制其自我发展能力与造血功能的形成和强化,制约其学术地位、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严重影响专业水平的提升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学科群建设不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属于教学型高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因其基础好的学科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不多,资源也相对不足,更有必要在学科建设中采取建群组团策略,来增强学科实力。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因办学时间不长,办学“惯性”不大,这又为采取行政手段组建学科群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从此种意义上讲,新建本科院校比办学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更有利于开展学科群建设。日本筑波大学当时也是一所办学历史不长的高校,其“学群”的诞生,就是采用行政手段的成功典范。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属于教学型高校的新建本科院校要不要、能不能开展学科群建设,而是它们如何开展学科群建设。

2. 学科群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4] 现代科学的大趋势,一方面是科学研究领域在学科内不断分化、深入,在学科间日益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以致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超越原有的学科界限,产生由若干个具有某种同一性,对新兴学科、交叉科学和边缘学科具有良好的覆盖和促进作用的学科有机组合体——学科群;另一方面是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越来越具有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特征,单一学科很难完成研究任务,这决定了必须组建学科群,促进学科间相互协作,开展跨学科研究。首先,从学科建设发展的情况看,学科前沿领域出现了三种新趋势:一是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化,学科理论的构建面临着重大突破;二是学科与学科发生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前沿领域;三是原来属于基础、技术、应用领域的学科, 呈现相互作用、相互延伸的发展趋向。组建学科群能促进群内诸学科间的理论借鉴、模式组合、方法碰撞等,有力地催生在其结合点上的新的学科分支和具有开创意义的前沿领域,进而在条件成熟时发展成新兴学科,这无疑对学科长期保持优势与活力具有非凡意义。其次,从学科结构层次上讲,基础性学科为寻求新的生长点,在不断向应用学科延伸。同时,应用性学科为加强自身开发能力和寻求更大规模可应用开发前导和源泉,也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组建学科群将有利于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紧密结合,各取所需。再次,从学科发展后劲上讲,重点学科要更上一个台阶,就不仅要求本学科点的整体水平高,同时要求相邻学科、相关学科也要强,以形成“金字塔”式结构。而一般学科由于本身条件较弱,也需要重点学科的带动和促进。学科群的建设,能够形成以重点学科为主,其它学科配合、协作攻关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各学科的协同发展,产生共生效应。最后,从单科与综合的关系来看,高水平的大学几乎都是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而且水平最高的单科性学院也大多是在综合性大学里。综合性是达到高水平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没有综合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单科。构建学科群有利于学科的综合化发展,有利于发挥学科“群”的综合效应、交叉效应和横向效应,优化学科结构,拓宽学科领域,加快学科向特色优势方向发展。[5]

3. 学科群是由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能够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6]学科建设不是孤立的,是在社会化大环境中进行的,高校的学科专业应该与产业经济结构相呼应。我国高校一直按照三级学科划分专业,学科专业设置偏多、偏细,造成所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能力弱,适应性不强,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新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的关键性领域,如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生态环境等课题和企业、生产单位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是多层次、多领域、综合性的,需要综合性的科技力量来支持和服务,这就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学科群有利于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增强科研能力,扩大科技服务的范围与领域。由于学科群打破了过去以二级学科划线的界限,跨越了一级学科甚至学科门类的限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技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单一学科人员构成的状况,做到人才、设备、技术和信息的相对集中,能够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形成具有开拓性与突破性的综合力量,以满足承担综合性重大项目和提供综合性科技服务的需要。[7]

4. 学科群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大学办学需要整合各种办学资源,使人、财、物以及知识资源得到合理运用,以实现其职能与使命。新建本科院校资源相对不足,以学科群为基础进行院系调整,打破了单一学科对大学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分割状况,摆脱了原有组织机构的束缚,有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避免了多重投入和分散投入造成的浪费,使资源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学科群的建设,将相关学科人员整合在一起,能够优化人员结构,形成学术梯队,增强团队实力,提高学术水平。学科群建设,通过构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平台,设置全校性开放实验室、实践基地,避免其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充分实现了物力资源共享,提高了物力资源使用效益。学科群建设有利于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盘活资金,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财力资源使用效益。高校按学科群设置院系,理顺了管理关系,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

5. 构建学科群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承担任务的侧重点不同。中国的大学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这种划分方法,从字面上看就可以了解其任务的侧重点。其学科群建设目标也与之相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群建设强调知识生产功能,而教学型大学在于培养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由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知识爆炸”,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一切知识或掌握这种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而只能成为精通有限学问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发生了转变,以培养掌握某一或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筑波大学的经验,学科群是与学生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教育活动的知识选择的结果。学科群的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情况,自主选择专业,使其学以致用,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学科群的组建将以前单一学科对人才的培养扩大为学科群体对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既遵循了各学科专业的内在规律,又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为“专业化模块”教学提供了结构上的依托,真正做到宽口径、厚基础,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人才培养的柔性。学科群还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学科群内不同学术思想的相互交流、融汇,不同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各种理论在不同学科间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为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产生新观念、新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从而使学科群的建设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崭新模式,能够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误区与策略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8-120.

[2]凌锦申,郭必裕,沈世德.对学科内涵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7(3):45-47.

[3]谭镜星,曾阳素,陈梦迁.从学科到学科群:知识分类体系和知识政策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7):31-35.

[4]冯向东.张力下的动态平衡:大学中的学科发展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67-71.

[5]傅冠平,潘海天.构建学科群加快学科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03(4):8-9.

[6]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7]曲钦岳.怎样办高水平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4):13-15.

[8]李本林.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4(6):83-86.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 学科 新建 本科 院校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