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

时间:2022-12-19 14:5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女子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未能引起重视,且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风气。直到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在中国开始创办女子教会学校,女子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受教育。在西方教会女子学校的带动下,近代女子教育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国人自办女学、女子职业教育、女子留学教育等近代女子教育相继出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妇女思想,还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今,我国女子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些许问题,因此需要回顾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一、引言

马克思曾说:“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女子教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通常情况下,“女子教育”是指女子在学校接受的正规教育。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几乎不存在女子教育,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保守思想影响下,绝大部分女子的受教育权被剥夺,仅有极少数女子能够获得有限的家庭教育,其内容也不过是《列女传》《女诫》等教导女子顺从、守德等封建教条。近代以来,女子教育兴起,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接受正规教育,这标志着女子开始为拥有自主独立的人格而学习。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女子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回顾历史时期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变化,对当下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会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二、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实践形式

近代以来,女子教育开始在中国各地兴起。西方教会在中国建立了第一批女校,由此近代女子教育开始起步。太平天国运动中女子教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19世纪后期的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对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甲午战争后,女子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出现了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20世纪后,女子教育实践形式更加丰富多元:职业技能教育、出国留学或接受师范教育成为潮流。纵观近代女子教育实践形式的发展,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历史进程。

(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女子教育

太平天国时期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因受基督教影响,使之与历代农民起义有明显不同。太平天国建立之后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尤其是在女子方面的变革更是远超前代,将男女平等发展到新水平。1845年,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提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有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女子教育方面,太平天国时期改革了考试制度,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选拔女官,并于1853年开女科,“凡识字女人,概令考试”。据传,金陵女子傅善祥因有力地驳斥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而被天王赏识,成为女状元并派往东王府任东殿女簿书。太平天国运动中,“女子除没有做王的可能性外,其他官职如女军师、女丞相、女检点、女指挥、女将军、女统制、女监军、女军、女兵等职都有妇女承担”。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对于官方来说,重要的是兴办女子教育。而对于女子来说,必然要努力求学,每礼拜日“分别男行女行,听讲道理,进行教育”。太平天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大致由女子军营教育、女子家庭教育和女子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并且主要通过临时性的革命宣传与经常性的教育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女馆(女营)内对女子进行集体教育,将女子教育寓于各种生产生活之中。虽然由于太平天国时期的阶级局限性,女子教育内容没有革命性变化,甚至又回到了传统的三从四德,但重视女子教育、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等是值得肯定的。

(二)甲午战争前后的女子教育实践

不缠足运动与女子教育。思想解放和精神解放是女子解放的根本,肉体的解放是前提。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提倡和女性的觉醒,这种肉体的解放首先从不缠足开始。19世纪中后期,郑观应、康有为、康广仁等人都提倡女子不缠足。太平天国时期也曾禁止妇女缠足,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而终止。不缠足运动的高潮出现在1897年,这一年,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汪康年等人拟定了《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并发表于《时务报》上,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不缠足总会,一些府、厅、州、县也相继设立分会。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等人的不缠足意见,从此得到了官方支持。当时,全国加入不缠足会的人数达30余万。最后,不缠足运动随着“百日维新”的失败而告终,但却为妇女解放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在不缠足运动高潮时,不少不缠足会本意就是以不缠足动员女子参加教育,促进新女学发展。如在上海设立不缠足总会时,凡办理入会报名手续者,都可以领到“劝女学哥”一本,以作为入会日的凭证。虽然近代女子不缠足运动未与女子教育有太多直接关联,但不缠足运动对解放女性思想及女子教育近代化起到了間接促进作用,如陈东原所说:“不缠足运动是维新运动的先驱,维新运动的最后目的是兴女学。”

(三)进入20世纪后的女子教育实践

1.女子职业教育。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实业救国”的思想弥漫全国,在此背景下,女子职业教育开始出现。按职业性质可分为蚕业、纺织刺绣、医学护理三个类别。女子蚕业学堂主要集中于纺织业发达的江浙一带,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05年成立的上海女子蚕业学堂,蚕业学堂宗旨为:“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实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权利。”蚕业学堂分预科、本科、选科三种,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状况展开分段教学。女工传习所与蚕业女学堂时间相近,主要是为培养女子技术工人、提高女子技艺而设立,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04年成立的上海速成女工师范传习所。该传习所教习手工织造、机制衣物与手帕制作等,专教机器绣花;闲暇时教授国文、算数、琴歌等。除上海外,杭州、四川也开办了女工学堂。在医学护理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女子中西医学校。学校分为正科、预科两种:文理已明,兼有普通学者为正科;文理未明,须习普通学者为预科。学习的科目主要为中西医学专业课以及国文、数学等。总体来看,不同性质的女子学堂南北方分布区别明显,北方多普通学堂,南方则更开放与现代。不管南北方差异如何,女子职业学堂的开办已成为中国女子教育的重要实践。

推荐访问:评述 传承 中国近代 女子 发展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