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解析艾丽丝·沃克作品中的黑人女性身份

解析艾丽丝·沃克作品中的黑人女性身份

时间:2022-12-19 13: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特别关心黑人女性身份问题,其作品深刻说明了美国黑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主要是因为种族、性别的双重压迫,而黑人女性只有勇敢地、积极地进行叛逆选择,才能彻底解决黑人女性的身份问题。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 黑人女性 超越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艾丽丝·沃克这位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特色极其鲜明,她一直为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积极探索,在其小说中,沃克用栩栩如生的人物深切地刻画出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现实:她们生活的艰辛、情感的挣扎,还有那不易的欢笑,试图通过她的创作为黑人女性找到一条出路,并以此唤醒黑人女性用积极的方式来面对现实,获得公平的对待。

一 美国黑人女性令其窒息的生存环境

1 黑人女性成长的历史缘由

生活于美洲的黑人大多来自西非,他们原来的生活环境是通过血缘关系进行结合的大家族。在这种家庭体系中,族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包括对全家族所有的住房、土地、牲畜、农具、奴隶,而黑人女性与黑人男性是平等相处的,劳动中是一种朴实的伙伴关系,并一直在族中延续。即便被当作奴隶贩卖到美洲大陆后这种关系也仍有体现,而这种传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醒着黑人女性应与男人一样受到平等的待遇。但是,它绝不是说非洲大陆没有性别主义,比如我们听闻的割礼、一夫多妻制等现象就是非洲社会习俗中的典型例子。在这种体制中,妇女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男性一直在家族中扮演着主导地位,年龄最长的男性拥有作为族长的最高权力。也就是说,在非洲生活中,妇女只在生存环境的某些方面拥有自由、平等权力,但在生活中是没有主导权力的。

而当黑人们被作为奴隶身份贩卖到美国后,黑人女性与黑人男性一样受到种族主义的剥削。在异国社会生活中,黑人们被无情地割裂了与祖先的连结,丢掉了他们的根,没有了传统的文化、权力、医学,等等。美国文化对他们的渗透,甚至将他们同化掉,在残缺了本民族文化的情况下,又不能与白人文化融合,这使得黑人们对自己身份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和不安。他们渴望获得自觉的人格,但强大的种族主义压力使一些黑人完全被同化,另外一些黑人则坚定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而无论怎么样,在美国这个社会中,种族身份问题是他们一直焦虑的对象,那么对于黑人女性而言,就会遭遇比黑人男性更加多的压迫。并且在白人对黑人男性极端的剥削下,黑人男性在艰难的生活境遇下,压制了他们的人性,他们变得冷酷和无情。痛苦使他们把黑人女人变为自己直接的发泄对象,即转嫁到与妻子和孩子的关系上,以此满足自己男性的权力欲望,即黑人就受到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就如赫斯顿所言:“白人将包袱扔下,叫黑人捡起,……黑人并不自己背着走,而是递给了他家中的女人。”

正如艾丽丝·沃克在小说《寻找母亲的花园》中,用非常形象的话语表达了美国南方黑人妇女的悲惨境遇:“她们盲目地、跌跌撞撞地生活着……她们没有成为完整的人的信念,……心灵变成了适宜于崇拜的圣殿。”作者用其犀利的文笔控诉了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压迫下黑人女性已经失去了自我,没有追求,没有希望,变成了被剥削的工具艰难前行。

2 沃克小说中塑造的被压迫黑人女性形象

沃克出生在贫苦的黑人佃农家庭,从小就看见父母被白人雇主贪婪的压迫,虽然家境在她出生好有所好转,但她仍然对于白人的剥削充满了憎恶。另外,幼年的不幸遭遇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个人体验,种种艰辛使作家产生了对种族身份和性别的焦虑,这使得她所创作的众多形形色色的黑人妇女形象极其生动感人。

如在艾丽丝·沃克创作的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中,黑人女性玛格丽特认为在男权社会中,女人必须对丈夫服从,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用作品中她儿子的话所说:“在某方面像条狗,凡是说话做事她总要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丈夫的顺从”。她以这种顺从来表现对丈夫的忠诚。当丈夫让她去出卖肉体以减轻生活压力,她拒绝的原因也不是由于对丈夫的反抗,而只是因为她想忠于丈夫,当后来丈夫不再爱他,她免费委身于卡车司机,也不是出于反抗,而是以此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最终丈夫没有回到身边后,她悲伤地自杀了。这意味着玛格丽特把丈夫视为自己的一切,这使她自己成了男权制度下的典型悲剧代表,作者以此说明了对黑人男性的绝对依赖成为黑人女性的唯一追求,也充分说明了黑人男性在白人社会中身份的挫败感使他们忘却自己的对家庭的责任,使得黑人女性身份更加悲惨。

沃克在她创作的小说《在爱与苦难中》中,又以另外一个角度探讨了黑人女性身份问题,艾丽丝·沃克通过其中的露丝莉莉、麦阿娜的丈夫,来说明一些黑人已经具有充足的经济实力,他们是这个新世界中的中产阶级,但价值观被白人同化,他们不让妻子劳动,通过表面的养尊处优来证明丈夫身份和地位,然而这些中产阶级黑人妇女虽然没有受肉体的折磨,却完全丧失了精神上自由。作家用麦阿娜来代表某种觉醒,这个人物具有清醒的反叛意识,通过写作意图反抗传统的女性角色,却受到丈夫的嘲笑,认为女性只适合生孩子、看家、购物等活动。作家通过这些现象来告诉读者,在性别歧视挤压下的黑人女性,她们只是丈夫的附属品,潜意识里她们都想找寻自己的生活,但却错误地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黑人男人身上,这种没有自我,不独立的思想意识只会最终仍然是黑人男性手中的工具和玩物。女性婚前是属于父亲的,婚后是属于丈夫的。在这种社会文化状况中黑人女性不能表达她们的真实感受,也不会有人注意她们的情感,这使她们的情感被极大扭曲,这种不公令沃克敏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促使作家用写作来唤醒受伤的黑人女性,用独立塑造自己。

二 黑人女性为自己主体身份的叛逆

受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的影响,带着对身份问题的焦虑和困惑,沃克积极参加有关黑人的各种政治活动。这位杰出的女作家通过写作呼吁黑人女性在精神上振奋,要以一颗坚强的心来对抗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艾丽丝·沃克认为,作为女性,要会学互帮互助,并充满希望地、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她还提倡保持本族文化,意图通过深厚的黑人文化汲取可贵的力量,为黑人妇女解放找到新出路。

1 黑人女性中反抗的外在强悍与内在柔韧

沃克所写的小说中有很多黑人女性反叛人物,基本上离不开外在强悍与内在柔韧两种类型。如艾丽丝·沃克创作的小说《紫色》中的索菲亚、《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麦格德琳娜等,这些黑人女性都富有一颗坚强的心,充满了野性、活跃的生命力,而《紫色》中的聂蒂、《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苏珊娜等形象则都有着极其柔弱、内敛的外表,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都是顽强不屈。如黑人女性索菲亚,艾丽丝·沃克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她勤劳朴实,坚定、自信、为了突出她的男子气概,艾丽丝·沃克有意塑造了她高大坚实的身材。这位女性最突出的性格就是她对婚姻、生活有自己的主见,不无论在经济还是心理上都不依赖自己的丈夫,也从不惧怕男人,即便身受压迫、被动状态。如在故事中,会见未来公公阿尔伯特时,面对阿尔伯特的一言不发、上下不停地打量时,她主动打招呼,当被拒绝婚事,而未婚夫无力反对时,她大笑说:“‘我干吗要嫁给哈波?他还要跟你住在一起’……走开了,好像军队改变方向,她迎头赶了上去似的。”但作者在后面的故事中安排这个充满生机的索菲亚却被关进监狱,被迫做了女佣,以此突出在充满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世界中,黑人女性所表现的勇敢不屈,并通过索菲亚的抗争精神来唤醒众多的黑人女性。

艾丽丝·沃克描写的内在柔韧黑人女性代表可以通过《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艾琳来反映他们内心的韧性,她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她是母亲遭到强奸的产物,母亲的早去,让小侏儒的她只能被送去教堂当佣人,她心灵手巧,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凭着那份坚强最后找到了生父并继承了父亲巨额的财产,实现了自己周游世界的理想。又如苏珊娜,在她内心中自幼便有一种抵制力,在父亲的眼里是个美丽、乖巧的好孩子,她的美丽让男友羡慕,而对于同性恋情人,她又表现出极大的忠诚。作家用这个具有两性性格的人物来说明,黑人女性敢于忠于自己的情感,告诉黑人女性要用自己的坚强、自己内心的力量去好好的生活,只有这样,黑人女性才会在社会、家庭中获得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应有的身份。

2 黑人具有的传统文化及其女性传统

沃克一直都提倡传承黑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为黑人文化的逐渐被同化而感到焦虑。她主张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才会让本民族人产生民族自豪感。她主张应以本民族的文化及女性传统为基础,才能使黑人女性的身份得到真正的认为。沃克自己母亲对“漂亮的白人”的热望让作家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从寒风中走来》中表达了这种观点:“我们要让祖先的生命在我们及别人身上延续下去;如果我们抹杀了我们祖先的声音,……我们在历史上和精神上就会因此变得非常苍白”。

因此,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对黑人文化传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继承,如名字,它在传统的非洲文化有很多内涵,它代表着主体身份的确立,非洲黑人认为好的名字会给人的一生带来好运,基于此,沃克在她的作品中将人物的姓名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如《紫色》中茜丽对丈夫阿尔伯特称呼X先生,就暗喻了对丈夫的鄙视。而在写信时,茜丽在信末敢于署上自己的名,也是代表这个人物形象走向成熟、独立和自主。再有就是绰号命名,在非洲文化里也称得上古老的传统,代表着与众不同,并标示着黑人群众对这种绰号的特殊认可。如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麦格德琳娜的绰号是“变幻女人”,意思是没受过教育,不开化,纯自然的女子。做为人们眼中的活宝,她被人们叫做麦克道克,就是“疯狗”的意思,而父亲非常不赞成,俩人因此而进行了不动声色的争斗,虽然以父亲的胜利而结束,但那个纯情的女儿却不见了。沃克就以非洲文化习俗为基础,其意在于使黑人妇女能够掌握自己的命名权,并通过尊重自己的名字来证明她们独立的身份。又如,布鲁斯是以黑人的生活经历为题材的民族音乐,某种意义上诉说了黑人的痛苦经历,充满了伤感,却让困苦中的黑人得到抚慰。如在《紫色》中的莎格。作者将她描绘的如同所唱的布鲁斯一样忧伤,而她也以此赢得了独立和尊严。也是在在莎格的启发下,茜丽学会了爱周围的一切。她印证了沃克的观点:“美国黑人和土著美国人从他们的非洲……保留下来了……对于万物有灵的信仰。”

另外,在沃克创作的小说中,她还特别侧重对于黑人女性传统的描写,并从中吸收精神上的力量,从而争取独立自主。她描写黑人女性精湛的缝纫、做衣服、烹饪等传统手艺,来表达她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情感以及创造力,同是也指出了女性的职业,可以自立更生。如故事中的茜丽凭着这些传统的技艺最终成立了“大众裤业有限公司”,波琳则通过做蛋糕能够有独立的经济,等等。作家利用这些生动的例子鼓励黑人妇女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可以打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三 结语

艾丽丝·沃克表现了她对黑人女性生活的深刻思考,尤其是表现出了她对黑人女性身份的理想期待,并希望通过她的创作能够构建一个美好的、和谐的、保持黑人传统文化的理想社会。通过分析艾丽丝·沃克的作品,读者能更加理解作者的观点,即:只有以黑人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黑人女性传统为基础,才能实现黑人女性的反抗和解放,获得黑人女性身份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美]艾丽丝·沃克,汪义群译:《寻找母亲的花园》,《外国文艺》,1994年第6期。

[2] 高春常:《文化的断裂——美国黑人问题与南方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期。

[3] 黄晖:《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4] 修树新:《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学术交流》,2003年第12期。

[5] 焦立冬:《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作者简介:刘爽,女,1980—,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推荐访问:黑人 解析 身份 艾丽丝 女性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