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力”提升背景下名师之“教”的实现条件分析

“学力”提升背景下名师之“教”的实现条件分析

时间:2022-12-18 18: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已是当今时代的重大问题,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教师之“教”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热爱教育事业、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本、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及能引导学生自学则是教师之“教”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教学;教学之教;实现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10-02

现如今人们对学生的学习及其能力(即“学力”)提出了种种疑问,认为学校给予了学习负担,教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僵化、创造性日益丧失,学生的学习只是形式主义的化身。因此,人们要求学校为学生减负,要求对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但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及对学习能力的日益强调,作为承担教育责任的学校,其主要责任在于教学。但这里教师的责任不再是通过教书育人,教学也不是通常所说的教(jiào)学,而是教(jiāo)学,即教人学习。它有三层含义,教人学、教人学会、教人学会学习。第一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第二层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第三层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同时掌握学习方法,获得学习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是引导学生学习发生与维持的关键因素。教师之“教”的不能实现是学生不愿学、不爱学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探寻教师之教实现的条件,以便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人学习的现象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着,教学名师、特级教师就是例子,虽然每一位老师教无定法、独具特色,但有共同点。对共性的研究,是我们实现“教”的基础。

一、热爱教育事业

金美福老师在研究教师的自主发展时,认为,“教师自主发展的轨迹是向着‘实现教育信念’的方向延伸的”,“对一个教师来说自主发展的这个过程是一个追求教育信念实现的过程”,而“信念是一种具有力量、活泼性、坚定性、稳固性或稳定性的观念。”。每位教师教学特色及其成绩都是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这种信念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工作的追求,二是对学生学习的态度。

首先,对教学工作的追求。以特级教师邱学华为例,他于1951年,在乡村小学开始任教,做过中学大学教师、师范教师、教科所研究员,但却没有离开过小学数学教学。另一位特级教师魏书生锲而不舍地申请150多次当普通教师,申请书中写道:“只要是教书,不管是到农村一般学校,还是到更困难的偏僻山區的学校,我都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满腔热情地去干。”

其次,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尝试不是孤立的,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教科书的示范和引导及教学手段的辅助,才能取得成功。“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而且能在尝试中成功”就成为了邱学华教学的基本观点。魏书生刚进入只学校时,看到的是学生缺乏信心,没有学习欲望,他认为“一名好教师,必须相信学生脑子里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于是他探索有效的课文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热爱学习之火”。

二、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本

教师会想到“教书育人”,赋予了教师知识丰富的特点。我们对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知识和怎样拥有这些知识始终无法判定。因为忽略了教师是知识人,只强调教师是有知识的人。知识人和有知识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区别在于‘知识人’是依赖并参与知识系统生存的社会人;‘有知识的人’,不一定依赖知识系统并参与知识系统来生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是知识人,从业资本是知识,不仅拥有知识而且能善于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

邱学华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的启示下,他提出了“尝试教学法”取得了实验的成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而魏书生学习从未停止过,如果没有凯洛夫、巴班斯基、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引导他就很难全方位分析传统语文教学的缺陷并针对缺陷进行改进,如果没有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理论,尤其是系统论的整体观点、动态观点的支撑,他就不会形成其“语文知识树”。正是这种自学的体验,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理论上,“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已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实践中,如何创设却依然是一个难题。上面提到的两个特点,即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之心与丰富的知识资本可以看作是良好的教学环境得以创设的基本前提之一、二,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利于教学的各种条件。

邱学华认为在尝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尝试活动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他通过分析,强调了七项达到尝试成功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动力系统,在这个动力结构的中心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课本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互补作用和教学手段辅助作用,实现尝试成功。圆的四周是教生多向的情意作用,它主要就是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情”指的在心理产生成功的喜悦,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意”指通过尝试成功活动,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

魏书生课堂教学的成功则在于他在民主和科学管理上的成功。他强调教师要有公仆之心,其核心是民主,就是把教师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在魏书生班里,凡遇到重要的事、意见分歧的事都要进行民主表决。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这是魏书生施教坚定不移的方针。在魏书生班里,表决主要采取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即使魏书生提出的问题,也必须在集体中得以表决。依靠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助手,科学管理班级,这是魏书生在教学上取得成效的另一重要原因。当对学生的要注与魏书生的想法统一后,师生便共同规定出若干规矩和制度,并将其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学生在教师的指下,按照这些规矩、制度,依据“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事事有时干,时时有事干”的原则,学生与教师共同管理班级。

四、引导学生自学

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真正达到“不教”的境界,就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自学能力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召唤,也成为了一个人能不断得以发展的前提,而纵观学校教育的现状,以教师“拐杖”,离开了教师,学而无序的现象普遍存在,教人学习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发挥学习的潜力,从而能学会学习,能够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学习。但学生天生是不可能就会学习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学校教育中的自学不是没有教师的教学,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卷入学习。

引导学生自学,首先就需要教师以“先行组织者”的身份引导教学活动。奥苏贝尔在阐述其“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时,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或记忆新知识,他主张在学习新知识之间,先同学生介绍一些与新知识适当相当的、概括性较强、清晰性及稳定性较强的引导材料,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上面的两则案例明显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在邱学华的课堂教学中,第二阶段中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就要求让学生发解这堂课要学什么,要求有什么。而魏书生不仅从一堂课入手,而且从一个单元、一册收、整套书的高度,引导学生画知识树,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再一步步深入到每本书的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

其次要启动学生的思维。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也就是人的思维活动主要是从问题开始的。尝试教学法先提出尝试问题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之间的讨论也是以尝试问题为中心,对于对与错的争执同样启动了思维,讨论的过程,即是思想与思想碰撞过程。魏书生也相信“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我国南宋教育家朱熹语),其定向环节中的提出的学习重点,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讨论过程中,他不仅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尽可能解决难点问题,还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其發现问题的能力,在提倡创新、创造能力今天,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比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要。

再次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状态。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启动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然而它之所以在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成功,其原因之一在于许多情况下,这种学习方式是出于教师主观愿望,而没有形成学生的一种内在要求。在这两则案例中,邱学华和魏书生以问题的方面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例题或阅读课文内容,此时的课本不再“令人头疼”,而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对问题探个究竟就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就使得学生一直处于“探究者”的状态。

这四个方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教师之教的真正实现远远不止是这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虽然本次研究仅限于邱学华及魏书生两位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但教师实现之“教”的基本条件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包括中学教师、大学生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这将为我们一步关于学生“学力”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参考,也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教学方面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3]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推荐访问:学力 名师 提升 条件 分析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