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析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缺失

试析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缺失

时间:2022-12-18 12: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发展到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一度彰显着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使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绽放出巨大的真理光芒。然而,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又一度使社会主义陷入低谷。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而这种深刻的教训,启示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东剧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黄忠阳,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苏联”这一词,在上个世纪,对于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言,曾经是一个多么响亮,多么美妙的音符。它曾使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绽放出了多么巨大的真理光芒;曾使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了多么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也曾使全世界多少受苦受难的民族和人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己前进的道路。然而这一切,却仿佛又是短暂的,在苏联“辉煌”发展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欧“红遍”一时后,历史确又似乎宣告了它的命运走到了尽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东欧发生剧变,九十年代初苏联宣告解体。

一、从历史的节点反思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使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了严重挫折,并陷入了历史的低潮。这一切不得不说是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遗憾。历史是不能有太多假设,也不容许修改的。面对这一发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历史问题,我们在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深思并从中吸取其历史教训,从而更好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与伟大复兴。

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需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关于东歐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众多中外学者,甚至许多普通民众都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深思与讨论。所谓“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同的学者,给了我们许多不同的答案。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说法,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有其自身的原因,内因是关键,是根本性的;而外因则是条件,是从属性的,但也是不容忽视的。多数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内因在于它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治、经济集权体制,“霸权主义”和民族问题等;而外因则主要在于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比如,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姜运仓学者就认为:“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复杂的,应从各方面分层次来分析。在个人层次上,苏东领导人的思想转变及执政能力的下降是剧变的诱因;而剧变的根本原因则发生在国家层次上,主要表现是苏东各国僵化的政治、经济、思想等体制;在国际层面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苏联模式”的僵化与国家的没落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疑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经适应过苏联的国情;适应过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它曾让苏联度过了最艰难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从而保存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曾使社会主义制度迅速地在苏联得以建立;曾使社会主义制度迅猛地发展到其它国家;也曾使苏联一跃成为敢与美国争霸的世界超级强国。然而,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却充满着矛盾与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和东欧国家执政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从而也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最终为人民所唾弃。比如,苏共在执政的70多年时间里,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相反的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日益下降。这也就不难理解,当东欧发生剧变,苏联宣告解体时,它们国家的广大民众却拍手称快。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执政党脱离了人民群众,纵然也就难免丧失了自己的执政地位。这也就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家领导阶层及精英阶层的一次“集体背叛”——集体倒向了资本主义的怀抱。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苏联模式”的僵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缺失,可以归结为苏东剧变的更深层次的思想诱因。

社会主义尽管在苏联与东欧遭到了重大挫折,但这也并不能否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正如邓小平深刻指出的一样:“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比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事实也是这样,我国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后,经过思想上的“拨乱返正”,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认识与创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正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优越性。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的成就,无疑是给前苏联与东欧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有力回应。

(二)纵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东社会主义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才具有活力,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它需要结合各国具体的国情,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地实践。因此,在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时,不妨借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探寻出的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态度,来“回望”和反思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缺失这一重要因素。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继续实践并创新着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科学地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的重大理论问题,并强调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我们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判断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先进,在于它是否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国情,顺应世界发展趋势,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关注民生,更加重视党自身的建设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综观苏联东欧很长一段时间的情况,就不难看出,苏联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治经济体制已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僵化着人民的思想,限制与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大力发展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投入大量人、财、物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最终被力不从心的“军备大赛”所拖垮,综合国力也明显下降,人民怨声载道,生活水平日益下滑。这一切,从思想根源来看,可以归结为“沙文专制主义”的影响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缺失。

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统治开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就逐渐成为了一个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越来越带有“专制主义”色彩的政党,“苏联模式”也越来越成为制约苏联和东欧各国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障碍。这一切,逐渐葬送了“共产党”的先进性——生产力发展受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先进文化”在“专制文化”的限制下几乎没有任何活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似乎变得更是“天方夜谭”,不仅没有现实生产力基础,执政党也无心顾及。经济上的活力、政治上的民主、社会的“和谐”、文化的“多元”都缺乏生机,缺乏创新。

苏联与东欧在斯大林逝世以后,也曾进行过多次改革探索,希望借助于“改革”,发展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缩小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重塑”自己在人民心中和在世界上的形象。然而改革的成效却微乎甚微,南斯拉夫的改革初建成效,但受“苏联模式”与“传统阻力”的影响,很难深入;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很快惨遭苏联的“镇压”;而后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却直接导致了苏联的“变色”——苏联解体,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里不难看出,苏联与东欧共产党人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上,没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是片面的、僵化的、教条的,甚至到后来,像前面提到的一样,许多国家领导阶层及精英阶层反而“集体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这最终成为了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的悲哀,成为了全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的遗憾。从苏联与东欧进行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探索,我们不难发现,思想理论的创新,对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缺乏理论创新,缺乏对本国国情的具体分析与把握,缺乏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特别是经济规律认识的“共产主义”执政党是很难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一个不具有先进性的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是很难带领它们的人民创造并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甚至反而会被自己人民所“唾棄”的政党。

三、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引下,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当然,正如前面谈到的一样,历史是不容有太多假设,也不容改写的,我们在这里过多地用今人的目光批评与指责前人,指责苏联与东欧的剧变也是不科学的。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曾使社会主义不仅从理论变为了现实,而且也使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放光芒,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至于东欧的剧变与苏联的解体给社会主义事业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巨大挫折,那是由众多历史的原因所致的。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在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以史为镜,应该更加科学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前车之鉴,后车之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带领下,社会主义会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定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巨大真理光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姜运仓.苏东剧变原因的另一视角.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3]陈国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2007年10月15日.

[5]田克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推荐访问:剧变 缺失 马克思主义理论 创新 苏东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