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2-18 10:35: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自正式成立以来取得大量的科技成果,是行业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行业工程化技术的扩散源。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其功能,促进行业或领域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提高行业或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针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研发的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三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公益性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029-02

1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现状

2011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只有转变为新型的生产方式和产业,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1]”。为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八五”期间正式部署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hines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缩写CNERC)的建设。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开发条件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催化剂,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孵化器,是我国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的推动力,并在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形成产业基地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09年底,共组建工程中心232个,分布于农业、能源、制造业、信息与通信、生物技术、材料、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轻纺、医药卫生等领域,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是行业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行业工程化技术的扩散源。

截至2009年底,工程中心总资产达387.59亿元,同比增长13.44%。其中:固定资产136.40亿元,流动资产208.43亿元,对外投资20.89亿元,其它资产21.87亿元。工程中心年末负债155.01亿元,年末净资产230.23亿元[2]。

2 工程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的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3]。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其功能,促进行业或领域的发展。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各国之间经济的竞争主要依靠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程度,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目标。目前来看,工程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及途径主要有技术入股、技术转让、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等。2009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度报告中指出,2009年工程中心共转化科技成果6206项,其中:以技术入股方式转化67项,以技术转让方式转化575项,以技术承包方式转化605项,以技术服务方式转化4 959项[2]。

2.1 工程中心公益性服务与自身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矛盾

工程中心组建的最初目的在于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带动科技产业化,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形成我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由此可知工程中心主要是服务于国家与行业利益,以经济效益、行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优先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而依据研究中心的组建方案,其组建资金根据“三三三”原则,由三方面共同投资,即国家投入项目启动经费300万元,地方政府、科学技术委员会配套投资300万元,依托单位和研究中心自筹资金300万元。此后,国家科学技术部分批对部分评估结果良好的研究中心实行优化支持,而研究中心的再发展资金则由其自行解决[4]。这样就导致工程中心的公益性(即服务于国家与行业利益)与自身发展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存在矛盾。例如,在科技术转让于企业时,技术转让费用固然为工程中心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其自身发展,但是,若部分企业将国有技术私有化则不利于行业发展;又或者在利润较低或无利润时,工程中心是否应继续承担科研任务等。

2.2 科技成果转化难以产业化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度报告中指出,2009年工程中心共获得科技成果2258项,同比增长12.17%。数据表明工程中心每年均取得大量的科技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但是由于工程中心的科研人员大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淡薄,更多关注的科研理论的突破,较少关心技术实践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解决急需的实际问题,新技术不能大规模进行推广与应用。而部分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也仅仅是针对企业眼前问题,缺乏产品后续开发、应用、推广所需技术问题的考虑,不能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循环的要求,因而难以将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新兴产业。简言之,就是科研、转化、推广三者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

2.3 工程中心管理体制和外部运行环境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目前工程中心多数都依托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并选择与依托单位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除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中心本身的法人地位进行业务洽谈外,其余中心均只能以依托单位或下设经济实体的名义开展经济业务[4],导致工程中心不能够独立运行。由于部分中心缺少编制人员,往往以依托单位科研人员作为主要研发力量。此部分科研人员固然具备较高技术研发能力,但是他们因为负着高校科研任务,因此,更为关注的是科研理论水平、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对技术成果今后转化问题则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即使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往往是工程中心可提供转化的科研成果数量多,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数量较少。致使工程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其对行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科技部以前对工程中心的考核更多的集中于中心基础设施、研发能力、技术成果工程化水平、中心人才分布等方面,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关注较少。

3 促进工程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3.1 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工程中心最初组建资金来源于国家、地方政府和可持续技术委员会,而以后的运行经费则需自行解决,考虑到这一点,工程中心必须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所来的经济收益。因此,工程中心不能只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更应转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是市场的先锋队伍,对市场需求也最为敏感,让工程中心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研发的新技术才能与市场紧密结合,得到企业的认可。应做到企业资金入股,工程中心提供科研人员和实验基础设施来共同研发。这样既保证了工程中心未来的运行经费,又能激发企业创新意识,提高其行业竞争力。工程中心将企业作为依托单位,应与其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与风险承担,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而督导科研人员更多的关注实践应用所带来的效益。

3.2 建立完善的科研选题、立项和验收标准

工程中心要达到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及大规模推广应用就要做到把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放在首位。在选择课题、立项时就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选择具有市场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做到既要靠近国家、省市或部门产业发展的科研热点,又要注重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方向。

工程中心的验收工作应建立新的验收标准,更多关注科技成果是否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否实现产业化。首先,专家进行现场验收时,对工程中心基础设施水平、人员分布和科技成果数量等方面进行基本调查和客观的评价。其次,委托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工程中心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考察。将成果转化周期,市场应用是否满意,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学术效益等作为主要验收标准。

3.3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美国是科技成果转化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美国政府近些年加强了对科技和经济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5]。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国家的工程中心科技成果得以转化也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增加政府对科技活动的财政支出。鉴于部分工程中心所研究的农业、环保等属于市场机制不灵或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公共性领域,因而有必要通过政府增加资金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其次,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为高新技术型企业创造宽松的法规政策环境。研发出的新技术在企业中应用固然有一定的风险,政府除了给予资金补贴外,还应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拓宽担保方式、扩大科技贷款规模等相关政策法规,来鼓励企业积极使用创新技术。对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成果研发人员给予专项资金和荣誉奖励。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11年01月15日01 版:要闻.

[2]数据来源于国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9年度报告. http:///document_3.aspx?name= YEAR_LECTURE&id=218.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EB/OL]. (1996-10-01) [2010-01-18]. http:///jssc/kjcgzhf.html.

[4]李钢.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3.

[5]万金荣,张庆海. 中外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学习与探索,2006(3):228-230.

推荐访问: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成果转化 对策 国家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