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推进海西跨越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推进海西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2-12-18 10: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做出了新部署。海西作为推动青海发展的重点地区,贯彻落实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在新的发展阶段,海西提出走跨越式发展道路,首先是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经过“十五”以来的发展,经济基础不断夯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州经济社会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扎实推进,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其次是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特别是国家关于支持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使得海西面临更多的难得机遇。同时,随着海西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提升,省委、省政府对海西的发展寄予了更大期望,提出要做“两个排头兵”、发挥“四个示范带头作用”,为新青海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这为争取更大工作支持提供了更多可能。第三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的现实需要。从明年开始中央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项目建设的要求更加严格,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保持现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必须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自觉把不利化为优势,在自我加压、寻求突破中实现新的跨越。第四是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的现实选择。当前,全省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新形势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激烈的竞争迫使海西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总之,走跨越式发展,是海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实现“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和率先全面实现小康”两大任务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明确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之年。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海西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和“率先全面实现小康”两大任务,按照“开放创新、循环高效、强化基础、区域联动、和谐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切实做好“两个排头兵”、发挥好“四个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海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开放创新:就是坚持走以开放集聚发展新实力、以创新推动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继续解放思想,深入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州战略,提高开放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战略超前的思维、面向世界的眼光、敢于争先的决心,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推进社会全面创新,加快创新型海西建设步伐,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循环高效: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以循环经济的理念统领三次产业、生态保护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循环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强化基础:就是立足海西“衢通四省”的区域优势,依托便利交通、通讯条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着力改善交通、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条件,强化海西地处青藏甘新四省交界的核心枢纽地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区域联动:就是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树立“立足海西、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区域整体战略意识,以区域共同利益为纽带,以联合、带动、服务为主线,以合作、互利、共赢为目标,深化州内东西部间的互动,加强省内区域间的联合,加大与周边省区的协作,着力构建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联结纽带的环青藏高原东部循环经济圈,在区域联动中促进海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和谐发展:就是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注重环境承载能力,注重保障民生民计,注重社会稳定和谐,走出一条经济高效、环境友好、人民富裕、社会文明、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的和谐发展路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海西经济跨越式发展

推进海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按照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着力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海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坚持不懈地以发展特色经济为主线,优化产业结构。要在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的同时,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改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交通运输、物流配送、机械维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综合实力。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层次打造、高品位建设、全方位推介的原则,切实制定好旅游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强化工作举措,着力打造“激情穿越柴达木”、青藏线自驾风情游、丝绸之路风情游等一批具有柴达木特色的旅游品牌,切实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在保持投资持续增长的同时,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培育消费市场,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流通网络建设,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和扩大具有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的特色农畜产品、盐湖化工、煤化工等产品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搞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在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中,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品牌,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着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切实打好循环经济攻坚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海西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按照省委“四区两带一线”的发展布局和强卫书记、宋秀岩省长在海西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切实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坚持统筹兼顾,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推进措施,着力在编制发展规划、完善园区基础条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立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好循环经济攻坚战。要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层次的要求,切实制定好和按期完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水资源利用和重点企业循环经济项目等规划,为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提供科学依据。在加快规划编制的同时,各项基础性工作要同时推进,既定的项目和工程要及早落实,切实做到不等不靠。要加快“一区四园”建设进程,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为龙头,加快推进盐湖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和有色金属工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着力构筑循环工业主体框架和产业集群,促进多产业发展和循环利用。要引导和集成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研究解决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在资源节约、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要紧紧抓住省委明年召开海西工作会议的有利机遇,进一步加大对保障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的研究,做实各项基础性工作,积极争取省上尽快出台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为加快海西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同时要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以规范、引导、鼓励和支持为主要内容,加快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配套措施,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增强政策法规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和保障能力。要以推进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切实以循环经济理念统领经济发展全局,积极探索和推进农业、服务业和社会等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和生产方式,加快构建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大胆创新,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层面,从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从城市、农村牧区等区域,积极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农牧业循环经济试点,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在这里顺便强调一下,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强工作研究,尤其要围绕省委提出的“四区两带一线”布局,提出符合海西发展实际的政策建议。

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打好新农村建设攻坚战。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的“三个始终”要求,切实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重点,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着力在加大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产业化水平、发展劳务经济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要进一步引导农牧民群众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设施农牧业、高效农牧业、订单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形成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良性互动机制。要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牧区的机遇,继续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农牧区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清洁能源、广播电视及新能源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要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和已形成优势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强对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的政策扶持,研究推广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公司连农户、一村一品等生产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要把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农牧区二、三产业,抓好农牧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加快农牧民转移步伐,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要不断改进农牧民培训的方式方法,切实加大对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层次和水平,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以提高农牧民来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要组织和实施好“百企联百村”共建活动,加强督促落实和工作指导,确保真正取得实效,并以此为载体,广泛动员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努力形成强大共建合力,力争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德令哈和格尔木市的城市道路、水电气暖、信息服务、社会事业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绿化、美化和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大幅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能力。要加快推进以县城和行委所在地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和各类投资者到小城镇就业、置业、创业,加快促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城乡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和城乡制度一体化发展,探索和形成具有海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当前海西改革发展处在最关键的时期,能否在事关全州发展大局的关键性领域实现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是海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所在。要着眼于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大对制约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关键环节的攻关力度,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着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资源间、企业间的融合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支柱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支柱化的发展格局。要着眼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坚持面向农牧区、面向农牧业生产,切实加大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技术、先进材料等实用科技的推广与普及,推进农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农牧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要着眼于建设生态文明,加大苗木培育、生物能源开发和新材料研发的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造林,加大生态植被的恢复和治理;要加快盐化、冶金、煤炭、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清洁生产。要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事业的创新,让更多的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切实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要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完善和规范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技资源在全州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敢于、善于重奖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研发人才、自主创新企业家、自主创新企业,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快创新型海西建设步伐。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对海西推进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始终把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作为谋划海西发展的首要问题,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不同功能区的分类发展模式,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要加强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精心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城乡林网、绿色通道、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促进生态修复,增强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要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快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清洁生产,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要按照在满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保障城乡生活用水、节约农业用水、优先供给工业用水的基本思路,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推进用水机制和水权制度改革,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地方性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建立起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三者共赢的体制机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深入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做好优生优育服务,继续保持全州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海西是一个相对封闭、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始终保持一股改革的闯劲,敢于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善于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的难题,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突破发展的瓶颈,集聚发展的优势,赢得发展的空间,实现发展的跨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促进全州把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转化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建设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农牧区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巩固、扩大和提高改革成果。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发展、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树立和实践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切实把海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日趋集成、区域枢纽突出的优势与省内其他地区和新疆、西藏、甘肃等周边地区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采取主动“走出去”,友好“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区域之间合作与联动,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着力构建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联结纽带的环青藏高原东部循环经济圈。

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着力实现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实现海西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利益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使各族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做到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

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着力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以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气力,千方百计地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实施扩大就业的方针,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推进就业责任,健全职业培训制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同时要放手让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提高财产性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工作的同时,积极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全州的办学条件。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服务。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总之,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民排忧解难上,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真正使全州各族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着力推进和谐文化的大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精神需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海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这是海西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优势所在。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要着眼于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加快研究制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规划,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指明努力方向。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坚持把加强文化建设与推进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等行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增收结合起来,通过实施文化项目和品牌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具有海西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促进全州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办好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中国盐湖城旅游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开展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办好全州运动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海西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基本州情,决定了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团结和谐,始终是海西改革发展的首要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稳定问题,树立抓稳定也是抓发展的理念,切实把稳定摆上重要日程。政法等职能部门,要站在稳定的角度看发展,树立服务发展就是维护稳定的理念,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深入推进“平安海西”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探索和建立化解各种矛盾的机制。要把协调利益关系作为维护稳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进一步畅通诉求反映渠道,及时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一方平安。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特别是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要出真招、见实效,以改善民生的实际效果不断夯实维护稳定的民心基础。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平安寺院”创建活动的开展,善于用发展的办法协调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利益问题,宗教内部及不同宗教之间的利益问题,使民族宗教中的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化解和消融,促进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和谐。

坚定不移地加强作风建设,着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当前,海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在各地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势下,海西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努力当好“两个排头兵”、发挥好“四个示范带头作用”,实现海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保持克难攻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着力创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海西速度。

围绕领导能力要有新增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解决思想作风中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内在需求、一种领导素养,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学习,少一些惰性,多一些思考,努力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进、进有所得。要紧密联系全州改革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着眼于新的发展实践,注重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理论学习同总结具体实践经验,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谋划工作、凝聚合力、解决问题、成就事业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增强驾驭全局、领导发展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使每一项决策都建立在严谨、科学、可行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不留遗憾,不落败笔,不给后人留下包袱。

围绕推动发展要有新成效,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着力解决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再好的政策和思路,不落实、不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落实不力、执行不力也如同一纸空文。每一位同志,都要紧密联系各自工作实际,切实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中求实效,在攻坚克难中求突破,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谋实实在在的发展,求实实在在的效果。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满腔热忱地对待自己分管的工作,敢于独挡一面,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承担责任,尽职尽责,扎实工作,既要有所作为,更要大有作为,决不能因工作拖沓而丧失机遇,决不能因作风飘浮而亵渎使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有敢于攻坚的信心,勇于突破的斗志,碰到困难不畏缩,遇到矛盾不回避,积极开动脑筋,讲究策略方法,大胆探索创新,多研究破解难题的对策措施,多研究排除困难的具体办法。要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坚定发展信心,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扑下身子,脚踏实地,一项一项地抓,一件一件地干,扎扎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干好每一项工作,把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抓到位、见成效。对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和个别干部身上存在的不落实、不执行或者落实不力、执行不力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不落实的事,要依法督办;对不落实的人,要严肃追责。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勤勉敬业、尽职尽责,对那些占着位子不为人民作主、不为发展尽力的人,要及时予以调整,为那些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让路。必须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以实干检验干部、以实绩评价干部,使各项事业在实干中寻求突破、在实干中谋求跨越,努力取得让全州人民满意的业绩。

围绕领导水平要有新提高,坚持科学执政,着力解决决策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是各级党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党的十七大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对全州改革发展,对各族群众的利益关系极大。每个同志不仅要关注分工范围内的工作,而且要多思考、多研究关系全州发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情,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规范领导机制,正确处理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关系,带头做好协调各方、凝聚合力的工作,充分尊重和支持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推进发展、促进和谐等方面独特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军地之间联系互动,拓宽活动领域,提升共建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的军地军民关系。

围绕干部队伍要有新形象,坚持民主集中制,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问题。团结是领导班子的生命。团结出战斗力、出政绩、出人才、出干部,也出健康;不团结就会败坏风气、伤害干部、危害班子建设,也影响个人健康。要以党组织的团结和谐来巩固和发展上下和顺、左右和睦、全体和谐的良好局面。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严格按照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不断健全各级领导班子党内生活制度和各项议事决策制度,努力把各级党政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协作的领导集体。要十分珍视在一起合作共事的缘份,每一位班子成员都要有容事容人、不计恩怨的雅量,有相互谅解、坦诚相见的气度,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营造友爱的氛围中互相信任、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维护。要始终珍视团结、维护团结、加强团结、增进团结,产生分歧要坦诚相见,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醒,看见不足要相互补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合作共事中加强理解,在团结奋进中实现和谐。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重塑和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既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干部乱作为、不规范作为的问题,又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干部不作为、消极作为的问题,把尽职尽责抓落实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采取刚性措施,明确岗位职责,构建责任体系,严格责任追究,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实干精神。

围绕勤政廉政要有新举措,坚持严以律己,着力解决廉政建设中的问题。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是为政之要,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为官不廉,不仅损害个人形象,而且损害执政党的形象。要按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加强教育和预防放在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位置,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带头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领导干部坚决不做,以自身人格的力量树立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以廉洁奉公的表率作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要切实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诚恳接受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意见,正确对待批评,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不断改进工作。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班子、对下属、对分管单位都要尽到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对党员干部在廉政勤政方面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该教育的教育,该提醒的提醒,该批评的批评,起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作用。

(作者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中共海西州委书记)

推荐访问: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 着力 跨越式发展 推进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