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与发展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与发展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时间:2022-12-17 15: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科学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能够不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立足于新经济带来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步伐,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因此,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推进了经济学的繁荣与发展,西方的各种经济理论登堂入室,经济理论逐步多元化,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的争论。从一实来看,中国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两大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因为政治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都要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应是制度分析,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发展问题。而当代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以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中具有共性,如生产要素配置、资本经营、企业运行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都要同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总结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而实现创新。在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与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 12融合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重视对经济运行的分析。因此,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体,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生产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融合互补,建立具有时代特征和解释力的中国特色经济学。

2.处理好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理论具有武装人、教育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功能。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看,在改革理论的指导下,人们认识了改革的目的,形成了“改革共识”,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了改革的深入进行。但是与中国改革的实践相比,改革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其他理论大都是来源于西方,来源于中国改革实践的系统的理论仍未建立,即中国特色改革理论缺失;第二,中国30年经济改革方案的设计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成果,改革方案设计缺乏深度理论支持,缺少对改革实践的系统理论总结和提升;第三,30年改革理论的研究,大多重视对热点问题的探讨,未从整体上系统地去研究和总结中国改革实践;第四,理论研究的短期行为严重,缺少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理论界的研究过于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研究,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为了促进改革理论的发展,应在对实际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把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同改革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一是建立改革理论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人们对基础理论研究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善于从改革的实践中及时地总结、提升改革理论,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验证以及修正理论。

3.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中国特色经济学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定性分析方法一般用文字语言进行相关描述,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抽象,并作出判断。定量分析方法一般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从当前我国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定量分析占据主导地位,过于重视定量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中要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加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创新。

4.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及其初期,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显学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部门经济学得到了发展,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关系:一方面要防止经济学的分支化趋势,即防止出现肢解经济学的整体性、割断经济学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现象,从整体上研究问题,把握问题的全局;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经济学又要吸收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思想。经济学主要涉及四个分支学科:经济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包括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史学,包括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史;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包括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和经济伦理学等。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其次,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的关系,从经济学说史中吸取养分,继承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先进成分,以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从经济史的演化过程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特别是要从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事实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以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最后,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的关系,通过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中国特色经济学的解释力。目前经济学的学科划分太细,肢解了整体性,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在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关系的过程中,加强中国特色经济学与其他分支学科的紧密联系。

5.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强是近年来经济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在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与发展中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托宾(J.Tobin)指出,经济

学走到极致,将无限地接近于历史学,因此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从史学中吸取养分,提高其创新力。如研究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史,特别是经济体制下生产队的运行机制,研究国有企业产生与发展以及改革的原因和历史。二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研究需要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主张对中国特色经济学而言尤为重要,而经济学的争端也往往归结为价值论的争论。同时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必须以人为中心展开,反对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人与人关系的做法,人的问题不仅是当代中国的根本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时代课题,人不仅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处理好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在与哲学的交叉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中国特色经济学的伦理基础。三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本身就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因此,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6.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学的独立性、完善性,不能把经济学自然科学化;另一方面又要将自然科学的先进方法引入经济学,促进经济学的发展。具体说,一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其最鲜明的特性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结合开始于边际主义,数理方法是现代经济学方法论的标志,数理方法的运用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的工具,而且通过数理的方法还可以发现规律,使经济学具有了科学的形式。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提到马克思对数学分析的评价,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二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物理学的关系。经济学很早就从物理学中吸取思想方法,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机制、均衡、熵定律都是来自物理学,尽管经济学不能和物理学一样进行试验,但是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中,需要处理好和物理学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在经济学说史上,深究经济学与生物学的相互关联,就会发现两者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的。美国老制度经济学家将生物学上的演化引入经济学,提出了制度演化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Marshall)将生物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引入经济学,强调经济的“连续原则”,笃信自然不能飞跃的格言,肯定经济世界是不断变化和缓慢成长的。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推荐访问:中国 经济学 特色 关系 创新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