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课岗证”融通的“泵与风机”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课岗证”融通的“泵与风机”课程改革探索

时间:2022-12-17 12:5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立足高职教育,基于“课岗证”融通的理念,结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泵与风机”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热动;泵与风机;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黄志全(1966-),男,广西藤县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讲师;李石德(1985-),男,广西苍梧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助教。(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5-0120-01

泵与风机作为通用机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应用广泛,在火力发电厂中,它们是实现动力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厂至关重要。“泵与风机”课程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具有核心地位,同时对后续专业课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泵与风机”的前身是“流体力学 泵与风机”,课程经历了分分合合的过程,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都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然而,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该课程改革存在相对特殊性,我们结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在该课程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课程定位

目前,部分院校的“泵与风机”课程包含了流体力学知识,以“流体力学 泵与风机”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然而,这样的开课方式,多根据学科体系,从本科课程设置照搬而来,这对于高职高专层次的教学来讲,已经不适合了。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流体力学属于专业基础内容,理论性较强;而“泵与风机”属于流体机械设备,更注重设备的结构、性能、运行及检修等,侧重于技术技能。在两部分内容混合的情况下,很难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极易出现定位不明确的情况。基于这些原因,我院现在已经把“流体力学”这部分教学内容分离出来,与“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电厂热工与流体力学基础”,而“泵与风机”这部分内容则单独开设课程,命名为“泵与风机”。课程以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为原则,以设备课、专业技能课的模式实施教学。

二、课程建设思路

1.体现职业性,实现“课岗证”融通

高职高专层次教学改革要与职业能力挂钩,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构建“课岗证”融通来实现。即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以职业资格证书来评价课程教授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达标,做到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与衔接,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就业质量。

“课岗证”融通首先要充分体现“以岗定课”,即所设置的课程应与这些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工作特点,按照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并结合实际开展教学与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效率与效果,促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泵与风机”课程授课地点还是以校内为主,要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就必须依托实训室来进行。热能动力技术实训基地拥有“泵检修实训室”、“风机检修实训室”、“管道与阀门检修实训室”、“动静平衡与轴检测实训室”、“电厂动力设备模型室”、“300MW火电技术仿真实训室”、“600MW火电技术仿真实训室”等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实训室,能满足“水泵值班员”、“水泵检修工”等岗位的技能训练要求。

“课岗证”融通更要“以证定课”,使课程安排与资格考试无缝衔接,参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证”可以分两方面来看:横向要求有一定的数量,国家职业资格至少有“水泵值班员”、“水泵检修工”、“辅机检修工”三个工种供我们选择,学生可以任选其一,有能力的甚至可以全选。纵向可以挣取一定的深度,教学以中级工为主,我们的培养目标也定位在中级工,但不能忽略更高的目标,可以通过开展继续培训等手段,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培训与技能鉴定全面发展,更有助于课程的完善。

“课岗证”融通体现的不应只是“课岗融合”或“课证融合”,而应是三者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必须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2.课改要动,师资需先行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师,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更是课程改革的支柱。教师队伍的优劣决定了课改的成败,“泵与风机”课程也不例外。假如师资薄弱,那么改革过程中将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授课教师最好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且要求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教学需要。人员配置要求合理,考虑到教学的特殊性,教师队伍应以“双师型”教师为基础,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相关企业经验作为后盾。但是专任教师不可能一直在企业岗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课岗”环节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脱节。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大力发展企业兼职教师,定期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作为补充,聘请他们作为兼职教师加入课程团队,提高团队整体实力的同时打破了“课岗”间的隔膜。企业兼职教师专业技能强,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理解也很深,但不要因此就认为他们是全能的,没有长期教学的经历,他们对于教学实施等方面可能不是很熟悉,会在其中兼顾不周,这就反过来要求专任教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最大程度发挥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优势,能保证课程改革效果达到理想目标。

除了合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师资培训也要跟上,可以将培训目标定为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符合学院的课程授课要求。学生要取得职业资格证,那教师就必须具备评价学生是否达标的能力。因此,师资培训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至少持有相应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证书。

3.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能否使学生良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课程改革好坏的衡量标准之一。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提高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现场设备检修和故障排除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首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职业教育观念。改革要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范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改革时,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的局面,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再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学生未必能在课堂上把所有知识完全消化,在课后他们会有各种方式的交流。因此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课程组安排指导老师对学生开展的课外学习活动进行专门指导。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网络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方便,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我们充分利用即时通信、专业论坛等渠道,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空间。

4.加大教学运行支持

为保证教学有序进行,学院会在本学期的期末,安排好下学期的教学进程。这也是为了教学资源能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泵与风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资源上最好有“泵与风机”课程一体化教室,如果达不到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室,至少也要保证有“泵检修实训室”、“风机检修实训室”、“电厂动力设备模型室”、“300MW火电技术仿真实训室”这几个实训室。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很难同时满足这么多要求。没有相应实训室的支撑,课程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教学改革效果也得不到保证。假如没有安排火电技术仿真实训室,“泵与风机运行”这部分内容就无法进行“教、学、做”一体化了。正如企业师傅所说:“你要我去现场紧个螺栓,至少要给我一个板手吧。”如果正常教学运行中没有安排仿真室,将会被迫把上课时间调到非正常上课时间(七、八、九、十节及周末),这样会造成学生对上课有抵触情绪。应该努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这也反映出在实训教学中,教学资源对课程组的支持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效果。

5.完善教材建设

“泵与风机”现用教材理论性较强,实际工作岗位不需要这么深的理论。过去采用的教材受学科本位思想支配较严重,没有体现高职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同时,受学科体系影响,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系统、完整,存在繁、难、旧等弊病。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起重要作用的职业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培养重视不够,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衔接性不好等问题。

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主动去看课本,自学兴趣不高,也有一些学生反映过想看但自己看不懂。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应该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开发出不但适合教师教学使用,而且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的教材。内容方面还应适当引入泵与风机领域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注意加强课程组全体成员到企业调研,提高调研的质量,并与企业兼职教师一起分析并提出更为详细的能力目标,使教材更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三、结束语

进行“泵与风机”课程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到各方面的差异性,包括热动专业相对其他专业的特殊性、“泵与风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等,不应照搬其他专业、其他课程的教改模式,要从本专业本课程实际出发,借鉴其他成功的经验,才能得到最好的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蔚雯,朱飙.建设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精品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1):108-111.

[2]黎宾,莫小群.基于工作过程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34(30):121-123.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丽娜)

推荐访问:融通 风机 课程改革 探索 课岗证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