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聂耳当“学生军”的一段生活

聂耳当“学生军”的一段生活

时间:2022-12-17 09:5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和母亲彭寂宽是云南玉溪的中医师,后到昆明行医。1916年父亲因积劳成疾而病故,当时聂耳刚满4岁。从此全家5口人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来负担。

聂耳从15岁开始读马克思著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他在云南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时,云南政局动荡,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下,学生运动受到压制,因此他决定到外省探索真理、寻求发展。恰好这时,驻在湖南省郴州的滇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为补充新兵,到昆明来招“学生军”。

十六军军长是云南人,叫范石生。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战斗失利后,朱德率领部分红军向湖南转移,一度在湖南郴州与范石生建立过反蒋统一战线。于是,青年学生们认为十六军是一支有革命倾向的进步队伍,报名踊跃,几天之中就达到200多人。

聂耳认为十六军是一支滇军部队,绝大多数士兵是云南子弟,在军队里做宣传鼓动工作有较好条件。即使不成,也可以利用这个外出的机会另谋出路。得到中共地下党领导同意后,他背着家里去报名。

从昆明到郴州的食宿由“学生军”负担,但生活必需品、看病等要自己掏钱,军装也要到郴州以后才发给。聂耳不敢让老母亲知道,只好向省师两位同学借了14元钱就上路了。1928年11月30日清晨,一声火车汽笛响过后,40多个被录取的“学生军”,坐上了两节四等车厢的云南小火车。

历时半月之久,“学生军”最终于12月15日到达湖南郴州——十六军的驻地。

经过两天整编后,每人发给一套制服、军帽、油布雨衣、皮带等,聂耳被编到了新兵队。在这里,他过了10天非人的生活。每天“操八字慢步”、挨饿、挨冻、抢锅巴吃;“暗探”难防,每天还要搞“清共”。有的士兵逃营后,被抓回来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打残。这时,聂耳才明白,原来招收“学生军”时所作的种种“革命”宣传,什么“进军事学校”等等完全是骗人的。实际上是为补充新兵,为军阀当炮灰。要想在军中开展“士兵运动”,当时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聂耳想找范石生军长亲自谈话,但是范石生早已下达命令,所有招来的新兵,一律不得见他。不过还算幸运,郴县的宪兵队长毛本芳和聂耳是玉溪同乡,还有几个低级军官也是朋友,经过他们千方百计地奔走、疏通,聂耳终于在1928年12月26日调到一三七团二营六连担任文书上士,每月可领16元工资。但这点钱连伙食费也不够。这时聂耳把自己比作一只“初离母巢的孤雁”,面对着“光明的东方”和“洪涛巨浪”。他想要奔向“自由之乡”。

通过这次经历,聂耳深深明白了“理想是直线的,但事实是曲线的”。

在郴州当兵的103天,聂耳度过了他17岁的生日。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在信中对二哥说:“你不要以为我是消极的,我并不消极。我的英勇、我的热血,还是继续地沸腾着,决意向着光明的前途上走去。”

聂耳到连队当上“文书上士”后不久,十六军军官团被编遣了,收容在第八路总部的军官学校。聂耳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想随军官团进入军官学校学习。经过一些同乡的帮助,聂耳这次终于见到了范石生军长。谈了几次话,范石生军长对聂耳有了好感,认为他确实是一个难得的爱国热血青年,便同意保送他到黄埔军校深造。

然而,因聂耳本来就不是军官,不具备入学资格,虽有范石生军长的推荐函,还是只能发点路费遣散回家。1929年4月9日,聂耳由军官学校迁入旅社,结束了他半年的军队生活。

这时,聂耳从报上看到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的戏剧学校招收公费生,便去报考,被录取在音乐班。谁知该校仅是学粤剧的锣鼓、丝弦等乐器,不是学歌曲创作,只好作罢。于1929年5月6日,聂耳回到昆明又重入省师就读。

半年的投军生活,使聂耳对旧中国军队的本质、对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对郴州人民贫困痛苦的生活等都有了较深认识,这些对他后来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和其他反映劳苦大众的革命歌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自《档案春秋》)

推荐访问:学生 生活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