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略论跨学科研究方法在音乐分析中的运用

略论跨学科研究方法在音乐分析中的运用

时间:2022-12-16 15: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音乐分析与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两个不同的话题,文章要探讨的问题是,在音乐分析这一研究音乐的学术行为中,有没有涉及到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果涉及到,它是如何涉及的,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在音乐分析中是如何被运用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文章试图说明正确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以在音乐分析中达到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知识互补的效果,并通过综合释义最终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提升音乐分析的音乐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跨学科;音乐分析;交叉渗透;知识互补;综合释义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4.041

作者简介:陈鸿铎(1957~),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31)。

收稿日期:2011-06-27

把音乐分析与跨学科研究方法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是笔者受2010年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学科交叉与比较:开放性的西方音乐研究”这一议题的启发而想到的。音乐分析是一种研究音乐的学术行为,跨学科研究方法是当代学术研究中所提倡的一种方法论。乍看起来,这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以前也未见有人对此进行过讨论,但细想起来,还不能说它们之间没有联系。从音乐分析的实践情况来看,不仅实际上存在联系,而且还应该努力让它们之间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讨论这个问题对于笔者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因为当我们谈到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时候,就会想,究竟什么是跨学科研究方法?音乐分析中该如何运用它?本文就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来进行写作的。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提出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问题,是因为在当今的音乐学学术研究中,经常出现一些封闭、狭隘、孤立的现象,妨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所以,及时地提倡跨学科视野下的学术研究很有必要。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知识都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都会与别的知识体系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交叉渗透”关系,音乐分析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自然也不例外。

从人类知识发展的历史看,知识体系之间的交叉渗透本来就是一种“天然现象”,比较一下早期和现代的学科分类就可以看出,今天的几门学科常常是从以前的一门学科分化出来的,这恰好说明了早期的知识体系原本就是“跨学科”(当然学科概念在当时并未建立)存在的。就艺术而言,各艺术门类不分家是中外古代社会的通例,学者们通常都是对艺术进行综合性论述,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论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诗,而是包括了史诗、悲剧等多种艺术类型在内。而中国古代涉及音乐研究的乐经、乐论或乐记,所论也并非仅仅涉及我们今天理解的音乐,这个“乐”在古代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占据重要位置,实际包括内容应有文学、音乐和舞蹈,是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东西。

但是,由于知识分类的复杂化,导致了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学科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早期的一门学科可能变成了今天的几门学科,这种学科的分化一方面使知识可以向着更专门和更深度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单独一门知识的涉及面变窄,这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正如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所说:“‘学科化’的结果是,把知识‘肢解’了。”①面对这种状况,虽然我们今天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科的分类回到早期的状态,但是,当这种分化已经形成并愈演愈烈的时候,提倡在学术研究中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以避免陷入狭窄片面的境地,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运用好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则更会使研究工作得到全面深入的结果。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特别地来强调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意义所在。

笔者以为,把音乐分析与跨学科研究方法放在一起讨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首先搞清楚什么是跨学科研究方法

这是一个前提。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分3步进行阐述,即学科——跨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弄清楚了什么是学科和跨学科,才能明白什么是跨学科研究方法。

什么是学科?学科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为了准确,这里还是引用词典上标准的解释:1、“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2、“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②也就是说,一门学科就是一种独立的知识范畴,它有自己的核心内容,也有自己的界限范围。如果把这个解释更具体化一些,可以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四个层次。我国大学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文学门类下设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这4个一级学科。本文所要讨论的音乐分析属于音乐学,而音乐学并不是一级学科,它只是艺术学这个一级学科的8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③

什么是跨学科?跨这个字的意思很好理解,即跨越,可以是横跨,也可以是纵跨,当然也可以斜跨,总之就是从一个限定范围任意方向地跨越到另一个或多个限定的范围内,结果即构成两者或多者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重叠或相互穿插。用于学科之间,就是所谓的跨学科。跨学科也可称作“交叉学科”,它通常是指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后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天体学+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就音乐来说,也有类似的交叉学科,如音乐学+人类学=音乐人类学、音乐学+心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学+美学=音乐美学等。当然,什么学科可以相互结合成为跨学科,也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任何学科间都可以跨,比如化学与音乐似乎就不大可能结合成“化学音乐学”,至少在今天看来不可能。

什么是跨学科研究方法?它是一种方法论,即采用某一问题所属学科以外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式来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当人们用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某一学科问题时,可以开阔思路,得出突破本学科视角的看法或结论。当然,需要弄清楚的是,如何判断是否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同一学科内不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算不算跨学科?比如研究有机化学结合无机化学的理论,或者研究和声学结合复调的理论,再如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结合西方音乐的理论等,这些算不算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果没有判断标准,那么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就无从谈起,跨学科的研究也就无从做起。笔者以为,判断是否跨学科应该以形成跨越的对象是否代表着不同的学科为准,大跨度的跨学科可在一级学科之间,中跨度的跨学科可在二级学科之间,小跨度的跨学科可在三级学科之间。学科间跨度越大获得的知识互补性越强,对学科发展产生的启发意义可能很大,如同远关系转调,共同音少效果反差大;学科间跨度越小获得的知识互补性越弱,对学科发展产生的启发意义可能较小,如同近关系转调,共同音多但效果反差小。以音乐学为例,在音乐学这个二级学科内进行各方向的跨越,属于小跨度学科跨越,在艺术学内各个二级学科间进行跨越,属于中跨度跨越,而在与艺术学同等级别的一级学科间进行跨越,则属于大跨度跨越。

学科一旦跨越或交叉并形成新的学科,必然带来研究方法的改变,比如生物化学,就不能只用生物学或化学一种研究方法了,这里既要用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也一定要用化学的研究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必须结合运用,否则就不能解决由于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问题。再如音乐心理学,该学科研究中既要用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也要用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其他交叉学科也是这样,这一点不用多说。

重要的是,跨学科研究方法并不一定要等到发生学科交叉的时候才采用,这才是我们今天谈论这一话题时所特别应该关注的。实际上,有时有些问题看起来没有发展到学科交叉的程度,但许多现象却反映出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渗透关系,这时,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就成为可能和必要,一些看似不好解释的现象就找到了解释的途径。总之,当你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解释本学科中的某些现象时,就涉及到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了。

二、音乐分析的跨学科特征

按笔者的理解,音乐分析是一种主要通过对构成音乐作品各要素成分的解剖,和对它们结合方式的说明,来阐明一部作品的技法特点、风格定位和表现意境的学术活动。音乐分析的活动由对作品的分析、对作品产生背景的分析和分析者据此所做的主观解读这3个方面构成。从以上的认识出发,音乐分析与跨学科研究方法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为什么?简言之,这是由音乐分析的对象、任务、方法和目的所决定的。音乐分析所面对的是音乐作品,而音乐作品不仅是一大片写在纸上的音符,也是作曲家对生活经历、精神状态、爱和恨的体验的一种表达,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一种客观反映。面对这样一个内涵复杂的音乐作品,分析者自然要运用涉及到不同学科的不同方法来加以分析,所解读出来的信息就不会局限于音乐本身,它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对音乐本体的技术性理解,还要做出对音乐作品文化价值的判断。

其实,即使从表面层次来说,在音乐分析中也不能避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比如,在分析所用的语言表达中,就用到了许多其他学科的词汇、术语来描述音乐的现象。具体的有:绘画中的“色彩”、声学中的“波形”、建筑中的“拱形”、数学中的“参数”和“集合”、力学中的“强度”、物理学中的“密度”、纺织学中的“织体”、生物学中的“细胞”等等,这些词汇和术语的指代关系,生动地表述了音乐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各种音乐之外的联想。

综上所述,音乐分析作为二级学科音乐学中的一个子学科,在其进行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其他的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所涉学科的多少和程度的深浅并无一定,这取决于分析对象的不同和分析者本人的倾向。当然,分析者也可能完全不涉及跨学科的问题,仅就音乐谈音乐,这样做也并无不可,但这并不影响音乐分析的跨学科本质特征。今天人们之所以对音乐分析提出了比以往更多的要求,如强调在音乐分析中加入史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甚至性学的观察视角,其实也正是由音乐分析的跨学科特征所决定的。

三、音乐分析中的跨学科实践

音乐分析中的跨学科实践由来已久,只要回顾一下西方音乐分析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出,真正有深度的音乐分析范例都不是仅仅就音乐说音乐的。优秀的音乐分析常常借助其他学科的认识方法来解释音乐和音乐背后的东西,有些已形成了一些专门的分析方式,它们或与时代发展相关,或与分析者个人的音乐认识角度相关。以下罗列几种类型:

(一)采用修辞法和语言学理论的分析方法

如文艺复兴时期德国作曲家、理论家和管风琴家约•布麦斯特(Joachim Burmeister,1564-1629)的修辞法和语言学分析方法。在他的那本被称作《音乐诗学》(Musica poetica,1606)的音乐分析著作中,就有一个关于拉索的一部五声部经文歌“In me transierunt” 的非常详细的分析,其中通过对整体作曲技术所做的判断,类分出3个修辞阶段(开端——确认——收尾)和9个类似语言的单元(乐段),由此来解读音乐的结构和意义。④这种分析方法的出现,是与当时修辞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及其对音乐创作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在一百多年后,另一位德国音乐家约•马泰森(Johann Mattheson,1681-1764)在他的《完美的乐队长》(Der vollkommene Capellmeister,1739)一书中提出了一套音乐分析的步骤,并且用诗词中的韵脚来划分器乐音乐中的乐句结构模式,⑤进一步发展了修辞法分析。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马泰森还列举出创作一首好的咏叹调应该具有的6个修辞部分,即开端(Exordium)、叙述(Narratio)、命题(Propositio)、论证(Confirmatio)、结论(Confutatio)和结语(Peroratio),⑥这说明运用修辞法分析反过来已影响到了创作。修辞法分析在后来仍然得到一些分析家的继续发展,这说明修辞法在解释音乐结构和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有效性,当然,这种有效性是建立在对音乐语言本身的基本理解基础之上的。

(二)采用生物学和有机体理论的分析方法

把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运用于音乐分析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具体的分析思路是用生物学和有机体理论,来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通过把音乐作品的结构看作是一个自足的生命系统,来理解音乐语言的合理性。在这方面首先明确提出见解的还是马泰森,他在1737年就提出了运用生物学中的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体的方式来分析音乐作品,用生物体的细胞、肢体等组织,以及新陈代谢的生命过程,来对应音乐作品的结构组织和发展过程,从而来把握音乐语言的逻辑。

对这一跨学科的音乐分析方法追随者相当多,因为它不但可以形象地解释音乐语言的结构,还可以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自马泰森之后,著名的德国音乐分析家E.T.A.霍夫曼(E.T.A.Hoffmann,1776-1822)也认为,应该把一部音乐作品看作是一个有着内在生命力的有机体,他在1810年所写的一篇关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评论文章中反复强调,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是完整而统一的,就如同一个完美的充满活力的生物体一样。所不同的是,自然界生物体的有机发展是无意识的,而艺术作品的有机发展是有意识的。⑦

著名的奥地利音乐学家G.阿德勒(Guido Adler,1855-1941)在他的《音乐中的风格》(Der Stil in der Musik,1911)一书中,就把艺术看作是一个有机体,他认为,在这个有机体中没有什么会偶然发生。关于音乐作品他这样说道:“音乐是一个有机体,一个由许多单个有机体通过它们不断变化的关系和相互依赖性,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1]在现代音乐分析中,许多学者也喜欢用“生命体”这样的概念来分析音乐作品中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并借用细胞、种子、肢干等生命体组成成分的成长方式来观察和解释音乐作品各种结构单元的发展和作用。

(三)采用心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被运用到音乐分析中来,是音乐分析跨学科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奥地利音乐学家、G.阿德勒的学生恩斯特•库特(Ernst Kurth,1886-1946)受格式塔心理学、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从人的心理过程现象出发对音乐作品进行了分析。他在1920年和1925年分别写就的《瓦格纳〈特里斯坦〉中的浪漫主义和声及其危机》(Romantische Harmonik und ihre Krise in Wagners ‘Tristan’)和《布鲁克纳》(Bruckner)两篇文章中,对和声与曲式作了心理学层面的动力能量分析,这与当时的分析理论是相悖的。比如在前文中,库特把和弦看作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reflexes of the unconscious),并且从“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这两个相对的角度来区分浪漫主义和声中的力量运动。

美国音乐学家莱昂纳德•迈尔(Leonard B.Meyer,1918-2007)则是一位20世纪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音乐分析的代表性人物,他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把音乐看成是各种音响“模式”(pattern)的组合,把音乐作品的结构发展,解释为听者对某种“模式”的“暗示”得到“实现”的一种心理过程。这一独特的分析方式,把人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推向了又一个未曾接触过的范围。⑧

(四)采用数学理论的分析方法

把数学理论运用到音乐分析中,是一些音乐分析家在解决20世纪现代音乐作品时做出的一个大胆而独特的选择。有两种数学理论被运用到音乐分析中,它们是:比例理论(包括对称理论、黄金分割理论)和集合理论。关于运用比例理论进行音乐作品分析的方法,在彭志敏的《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中有较为详细说明。除了人们通常所熟知的黄金分割分析方法外,该书中还提出了“中心对称”比例分析法。⑨比例分析主要借助了数学中对数量的观察方法,即通过观察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来认识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用这种方法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可以得出不同于一般曲式分析的结果,有时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用黄金分割法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最早出现在匈牙利音乐学家E.兰德卫(Ern Lendvai,1925-1994)对巴托克音乐的分析文章中。他把这种经常用于绘画、建筑和自然界物体的特殊的数字比例关系,用到了对巴托克大量作品的分析中,极大地改变了在此之前人们对巴托克音乐的认识。特别是他在他的《贝拉•巴托克:对他音乐的分析》(Béla Bartók: an Analysis of his Music,London, 1971)一书中对《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所写的音乐》(1936)分析,为人们深入理解这部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童忠良对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所作的比例分析,也是一个在音乐分析中运用数学理论的一个不可多得的范例,并且为用这种方法分析中国音乐作品指出了一条道路。⑩当然,能够适合用数字比例进行分析的音乐作品是受到一定局限的,但这并不妨碍它在音乐分析的方法中占有一席之地。

与数学理论进行更紧密结合的音乐分析方法,是由美国音乐理论家艾伦•福特(Allen Forte,1926- )所创立的“音级集合”分析法,这一分析法在他的著作《无调性音乐的结构》(1973,罗忠镕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出版)中有详细的阐述。这是一个非常系统化地运用数学“集合论”原理而形成的分析体系,B11充分、全面地体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对音乐的理解所带来的影响;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跨学科的成果,音乐学者们在对付既无调性又无序列的20世纪现代音乐作品时多了一件武器。

对于音乐分析与其他学科理论相互结合的实践还有很多,比如音乐分析与符号学、神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而形成跨学科,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在音乐分析这一学术活动的不断发展中,跨学科实践一直是存在的,造成这些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作品本身或作曲家本人就包含和吸取了非音乐的观念,另一方面则完全出于分析者的分析需要和解读音乐的独特视角。

四、如何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在学术研究中提倡跨学科思维已成为当今经常提出的一个口号,这是因为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都是通过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而得以完成的。跨学科思维通过各种超越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对本学科问题的整合性研究,从而解决了仅从单一学科角度思考无法解决的问题。跨学科研究方法不仅在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进步中体现出强大的优势,在前面所列举的各种运用跨学科方法所进行的音乐分析的例子中,也显示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些例子中,正是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读音乐中的各种现象,从而使得人们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启发,并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因此,在今天,为了使音乐分析的手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音乐分析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我们必须更加强调在音乐分析中对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

不过,在谈及当今提倡跨学科思维这一趋势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学科发展的历史其实本来就是从一种“跨学科的状态”而逐步向着学科分化的方向发展的,B12从古希腊的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音乐这“七艺”(相当于今天的学科)直到今天,不知已经分化出了多少个独立学科(虽然在这种分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重新融合的情况,但总的趋势是学科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20世纪以来,“合”已经成了一个新的趋势。当然,这种“合”除了体现在新学科的合成上,还体现在研究方法的合成上。

就音乐分析来说,尽管前面所提到的那些音乐分析例证都或多或少体现出跨学科的性质,但要更好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大家思考和探讨。从现在学界的整个情况来看,对以跨学科的方法发展音乐分析是持肯定态度的。自于润洋先生提出“音乐学分析”以来,音乐分析一直朝着这个积极的方向发展。但笔者以为,要想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继续推进这一积极势头,还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要更多地从音乐以外的学科中吸取有用的知识成果,因为越是学科性质不同,越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启发;B13二是要对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化的归纳与梳理,而不是随意地借用一些概念说说而已,以避免让跨学科陷入肤浅和徒有其表的境地。比如,可以把跨学科的研究行为概括为一些可遵行的方式,即方法借用、原理借鉴、问题转换、意义互通等。这些方式的跨学科角度和程度各不相同,可以分别运用,也可以同时运用。当然,要做好这样的跨学科分析,分析者必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何谓“方法借用”?就是把其他学科中运用的分析方法借用到音乐分析中来,比如用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如“夸张、映衬、对偶、排比”等来分析音乐语言中的语调、音型和句法就属这种“方法借用”。而把一部音乐作品当作一篇演讲、一出戏剧或一种生命形态,并以此原理对音乐的形式结构进行判断和认识时,则涉及到了“原理借鉴”。当我们把生命的成长过程与作品的生成过程等同,并按照生命的成长逻辑来对应作品的发展逻辑,从而解释为什么作品会出现人们无法预料的结果时,这就带来了“问题转换”,因为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原因,或者说合理性。如果我们以此态度看待音乐作品,自然就不会对一个作品的“奇怪”结果感到惊异。关于“意义互通”,这涉及对音乐语言与某种音乐以外意义的对应解释,比如美国音乐学家罗伯特•温特(Robert Winter)认为,B14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e小调赋格曲”(第一册第十首)中,主题中隐含的下行四音列所表达的对不幸命运的哀叹,和乐曲最后的嘎然收尾,正是巴赫当时对生命意义思考的真实写照。因为在此之前巴赫一直很幸福,但由于他随亲王出行6周之后返回家中时,发现爱妻已因病身亡,并已被埋葬,因而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乐曲的快速似乎与悲伤的情感不符,但温特教授认为这恰恰是表现生存状态的忙碌和疲于奔命,最后的嘎然收尾则比喻了生命的突然逝去。从符号学的角度讲,B15下行四音列在巴赫的时代意味着悲伤,在这个下行四音列的主导下,快速进行和突然终止也具有了前面所说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意义互通”,使得人们对巴赫的这首赋格曲增加的更深的理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提倡在音乐分析中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音乐作品,在不同学科交叉渗透、知识互补的基础上,通过综合释义达到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从而提升音乐分析的音乐学研究价值。绝不能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要根据音乐作品的具体情况而决定是否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更不能把仅仅涉及到一点点音乐以外的议论都视为跨学科。同时,不能因采用音乐学科以外的手段而忽视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分析,历史、环境、习俗上的认知和探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音乐语言的感知,毕竟音乐作品是通过音乐语言的艺术化形式完成的。

作者说明:(上海音乐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50402 )

注释:

①引自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12月3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所作的讲座“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

②引自《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 11-01批准、1993-07-01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简称国家标准GB/T13745-92)。该标准共设五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需要说明的是,最近国家对学科等级进行了重新划分,如音乐与舞蹈已成为一级学科,但由于尚未正是公布,所以仍以旧的等级划分为标准。而且,即使有这一改变,也并不影响本文关于学科交叉意义的基本论述。

④参见Ian Bent,Music Analysi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Volume 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5。

⑤同④,p.5-6。

⑥参见Ian Bent,“Analysis”,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01。

⑦同③,p.12。

⑧参见杨燕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五)——迈尔的分析理论:心理学的角度》,《音乐艺术》1996年第1期。

⑨详细请参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第六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⑩详细分析请看童忠良《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构》,《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4期。

B11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缩印本】解释:研究集的运算及其性质的数学分支成为“集论”或“集合论”。

B12这种跨学科状态是自发的,与20世纪以来提倡的自觉的跨学科思维不同。

B13笔者在分析利盖蒂的作品时,就运用了运动力学的原理来分析其作品中对“静与动”、“快与慢”、“清晰与模糊”的独特处理,认为利盖蒂在控制这几对对立的运动时,似乎正是通过利用运动力学中两种不同力(即引力——凝聚和离心力——扩散)的对立和转换的关系而达到的。

B14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音乐系教授,这里引用了他2010年11月24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所作关于《音乐表演实践的两个个案研究:巴赫与肖邦》讲座中的分析。

B15符号学:关于语言特别是形式化语言的符号的研究。引自《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参 考 文 献]

[1]Ian Bent. Analysis[K]//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01.

责任编辑、校对:汪义晓

On the Method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Using in Music Analysis

CHEN Hong-duo

Abstract: The music analysis and mdthod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are two different topics, and the issue to explore in this paper is that if there had been the method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using in music analysis, and how related to each other, as well as how to use the method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in music analysis. Through discussion of this problem, the paper explained that right to use the method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in music analysis can obtain the knowledge complementary and by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can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usic composition and increase the research value of musicology in music analysis.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music analysis,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knowledge complementary,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推荐访问:跨学科 略论 方法 分析 研究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