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面向单一客源城市的乡村旅游空间竞争模型

面向单一客源城市的乡村旅游空间竞争模型

时间:2022-12-14 20: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大都市以外广大地域各自为政地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既有的引力模型、环城游憩带模型及前田豪模型可在空间轴上解释竞争现象并启发缓解竞争的策略。本文在分析现有模型适用条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冠名为等距-临近区位竞争模型,并基于模型给出了专题化扇区新概念。

关键词:乡村旅游;单一客源城市;空间竞争模型

中图分类号:F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4-0112-04

一、问题的提出

环绕大都市的地域为乡村,那里虽幅员广阔但可用于旅游展示的文化还做不到精深,城市居民前往乡村去旅游,许多地方无非就是提供吃农家饭、睡火炕(东北)、做农业认养和采摘水果等服务项目,如此的开发样态虽然吻合了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旅游需求,但乡村之间旅游开发与经营上的同质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在最近的10余年里,借鉴日、韩等国的发展经验,我国乡村也试图推进“一村一品”差异化旅游发展战略,甚至有“一户一特”的说法,从城乡地域作为一个整体要保持非现代化的高位考虑,到村级自主特色建设那种立足于基层的进取,立足点的变动无疑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间竞争的混乱局面。

除倡导“一村一品”、“一户一特”外,针对恶性竞争现象,石新华撰文引用魏小安的观点,提出乡村旅游要差异化、特色化、体系化、生态化、文化化、生活化。“化系列”对策也即综合对策或一揽子计划,其在绝对权力空间内是有效的,在多主体各自行使权力、具有公共空间性质的乡村地域,欲实施综合性对策要有好的组织形式,区域联合是一条路径,但组织内容要有关于地域共同且特色的利益讨论,这也正是本文要考虑的内容。李华与蔡永立认为乡村旅游具有统合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性质,作为质性上的逻辑,如果要得到期望的效果,还需要在实施中有很好的、适度的把握,需要具体、有效的表现措施。李慧和苏勤则充分展示了地理专业背景的学术风格,以大量的现状资料分析为主体,而后给出了言简意赅的结论,即依托大型自然地理单元(太湖)进行特色乡村旅游建设。

综上,既有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单体乡村该如何区别于竞争者,或者依托共同的属地资源做联合发展,而在具有通则意义的空间模型研究方面,却明显表现出文献积累不足的特点。

二、旅游空间竞争模型

1.引力模型

在国内旅游学术界,保继刚等人率先引进源自西方的引力模型用于旅游地竞争研究,引力模型本质上是基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所做的修改并演化出多种表达形式。保继刚在随后的研究中虽然不再进行具体计算,但仍然延续这种思想发表了多篇关于旅游地空间竞争的质性分析论文。引力模型很好地考虑了距离(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人口和经济等因素,揭示了具有单一且同质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地之间具有怎样的强竞争性数量关系,该模型适用于对乡村旅游单体应该做到怎样开发力度的分析,虽有通向区域分析的倾向,但还没有揭示出区域面上的结构关系,因为应用模型的结论可简单表达为:同质竞争对象中谁该发展、谁不宜发展。诸如没有名山、名湖、名寺、名洞等一般性乡村地区,由于吸引物并不是高级别且单一的,也即综合性同质乡村旅游地很难运用引力模型做市场分析。

2.环城游憩带模型

吴必虎曾以上海为例提出了环城游憩带拥有1日游和2日游两个圈层的观点,环城游憩带亦为乡村旅游围绕大城市客源市场所展开的一种空间形式。我国学者在做关于环城游憩带文献研究时,也提到美国学者冈恩的观点,即以都市旅游区为中心区域的户外游憩活动带、别墅疗养区和城市郊区带的划分。无论是以时间划分还是以功能化分,环城游憩带及其内部圈层划分,表达了面向客源城市、周边乡村发展旅游的一种竞合关系。笔者也于2009年提出了环城游憩带应加宽和加密分层的观点(如图1所示),以应对新休假制度所产生的旅游“长线减少、短线增加”等诸多变化。

环城游憩带的分层观点对发展乡村旅游且避免竞争非常有意义,距客源城市的路程是空间模型中压倒性的依据,但同时该模型没有明显表现出具有方位感的区位关系,比如没有讨论位于同一圈层的竞争对象之间该如何竞合,竞争对手不仅具有距离客源地远近的关系,也存在着彼此之间的空间亲疏关系。

3.前田豪模型

日本学者前田豪表面上以单一城市为主要客源地(其实为多客源地考虑,本文后续将详尽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以某个乡村旅游地为立足点、相对于周边空间关系的竞争模型,其将环旅游目的地若干圈层与环城(客源)游憩带结合起来,构成了可为乡村旅游建设服务、关于市场空间分布在哪里的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已经具有了区域面上的性质,但着眼点还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旅游目的地(位于乡村区位的规划地),因此该模型经常被引用在旅游规划学专著中。当我们要对多个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考虑时,这个图就会因为圈层多且相互交汇而变得很混乱,因而用这个模型很难得到区域乡村旅游应有发展格局那样的启示。不仅如此,该模型还存在着空间尺度设置上的矛盾之处,本文接下来也会涉及到这个悖论的讨论。

三、乡村旅游域内区位竞争模型

1.构建模型的初步思路

总结并分析既有模型适用性的基础上,本文进而给出了一个关于面向城市但关系到乡村之间竞争关系的旅游空间模型,这个模型既借鉴了已有模型的优点,同时也丰富了可用于乡村旅游空间竞争分析的模型集合。

本模型系首次提出并冠名为等距一临近区位竞争模型,该模型的最初想法源自对特色旅游村如何建设的思考,进而通过对上述3个已有模型的分析和借鉴,再加上作者对乡村整体市场的考量并兼顾具体乡村该如何获得特有方向,最终形成了具有通则意义的模型。作者要构成一个类似于前田豪模型那样的空间结构,但同时要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出乡村之间的竞争关系可显现于图上,进而还要把引力模型的竞争机制和环城游憩带分层思路兼容进来,并在这个新成模样的框架上,找到可以使乡村旅游形成自我(村级)特色方向的区位依据。

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建设必然导致竞争,已有的引力模型直面竞争关系,所揭露的是单一同类旅游资源前提下的强者进、弱者退本质。随着旅游的快速、多样化发展,已经没有绝对处于劣势的乡村地,所谓的劣势只是在传统观光条件下的劣势,而现在每种区位必定对应一个最能看到其(潜在)优势的视角,近距离区位不利于观光但有利于休闲,远距离区位虽移动成本较大但适合开展观光活动,远距离区位也适合于长假旅游;旅游资源丰富区适合大力发展自然类或遗产类观光,而旅游资源欠丰富区位则适合于设施类旅游开发(主题公园、商业旅游和夜间旅游产品开发)。由于旅游资源的分布难以得到抽象的模式,也因为要为每个区位寻找发展的依据,本文

决定放弃具体资源因素的考虑而仅以距离为区位度量指标。

具体乡村距离客源地的路程可以说明区位,环城游憩带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机理,环城游憩带的分层观点,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竞争关系。随着距离的增加,人们由休闲到观光,但达到一定距离时那种旅游趋势就会由于移动成本的增加而有所减弱;随着距离的继续增加,又会因航空交通工具、城际铁路的介入而让旅游趋势有所抬头。吴必虎和唐俊雅曾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也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距离拐点,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做了一定的调整而给出图3那样的解释。由于随着距离的增加,会有其它客源城市的介入,增加复数客源地的考虑不仅会让问题复杂起来,也让研究方向偏离了本文要做基本形研究的考虑,为此本文将这一思路进行到此后给予搁置。

2.前田豪模型前提条件解析

基于上述思考过程,本文决定吸取引力模型和环城游憩带模型中对本研究有益的元素,以环绕单一大城市的广大乡村地域为空间思考范畴,将构造模型的最初思考靶物选择在前田豪提出的模型上。仔细研究前田豪给出的三圈同心、一圈独立的四圈空间构造,对本研究最为有意义的是对竞争圈的意义理解,那个竞争圈实际上是指圈上的地域为客源争取对象(域),是被竞争的区域而不是竞争对手的位置,也即前田豪模型所隐喻的竞争对手分布在图上模型表现之外的地方,那些图外分布的旅游目的地与图中表现的单一规划地来一起竞争那个圈上的居民。

如此看来,前田豪所设定的客源范围要比本文设定的单一客源城市大,图中的城市只是一个客源代表,竞争圈上应该有若干个城市来同时作为被竞争的客源区域。但同时,那个模型又将竞争对手想象在竞争圈之外,那样又使得研究范畴要比图上所示范畴大,也即图上并没有竞争对手的位置。与本文单一城市客源地及周边有大量竞争性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情形相比,前田豪所设定的情形这样考虑就范围大(多客源地)、那样考虑就范围小(图上不出现竞争对手),如此形成了该模型应用于乡村旅游空间竞争分析在空间尺度上的悖论,而本文设定的情景是现实存在的,即一个城市客源地周边存在着多个竞争对手。

前田豪设定的几个目的地(图外)竞争多个客源地(隐喻)的情形,以及本文设想的多目的地竞争单一客源地的情形,两种情形可能都是存在的,但本文的设想更适合于乡村旅游空间竞争分析,前田豪的模式可能很适合于分散的高级别景区建设的分析,属于域外竞争模型,但若应用于乡村旅游空间竞争分析就出现了情景假设悖论。相对应于前田豪的域外竞争模型定位,本文的模型则属于域内竞争模型范畴。

3.等距一临近区位竞争模型

本模型切入问题最核心考虑是,通过某乡村旅游目的地并以客源城市为圆心所做圈层上的各点,都属于该目的地的等距竞争对手,这个想法关注了一个以往很少被明示的事实,那就是与某旅游目的地处于相对客源城市完全相反方向的地方,只要与客源城市的距离是相等的,那它们就是等距竞争对手。将等距竞争圈与围绕旅游目的地所画的临近竞争圈组合起来,两圈相互分割为三片子区域,自客源城市向目的地方向分别为强竞争区、强化竞争区和弱竞争区(如图4所示)。位于第一区拥有近距离优势,但此区与作为研究对象的旅游目的地呈现异方向关系,那种距离优势体现在城市居民出发前的旅游决策时段;第二区在距离优势的基础上并且拥有替代性,因为其位于图中旅游目的地之前,可以截流在此方向上移动的旅游者;第三区为同向弱竞争区,原因在于这个区的区位不如强化竞争区。

从乡村旅游目的地距离客源城市的远近考虑,距离越长越应该增加观光成分(吸引物)和在接待规模上做文章以克服距离阻力,这样的观点是可以通过引力模型和环城游憩带分层理论获得的。但本模型依据等距竞争圈和临近竞争圈的叠交,不仅验证了既有模型的启示,还得出了可划分“三区”的结论,并依据给出的模型图示,为避免异方向等距竞争和形成同方位的竞合关系,很容易勾画出如图4所示的方位专题化扇区位置,专题化扇区也是本模型得到的一个很重要结论。

四、结 语

为争夺城市居民外出消费市场,乡村旅游的竞争是激烈的。既有的引力模型、环城游憩带模型和前田豪模型,确实可以应用于乡村旅游空间竞争分析,但各自有适用的情形:引力模型适用于拥有单一同质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竞争,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分层性适用于依据距客源城市路程的差异化建设,前田豪模型适用于域外竞争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推出的等距一临近区位竞争模型,表现了尚未得到广泛认知的一种空间竞争关系。通过该模型的建立过程,揭示了围绕单一客源城市广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存在着“三区”分布关系,并演推出方位专题化扇区的应有位置。本文使得乡村旅游空间竞争模型研究得到了相应的整理与分析,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乡村旅游区域管理研究领域,也相应地推动了空间竞争模型的研究进展。

推荐访问:客源 乡村 模型 面向 竞争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