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物理化学课程“以学生为本”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物理化学课程“以学生为本”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时间:2022-12-14 15:5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化工系必修课物理化学的特点以及大学学习特点,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本课程的重要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践效果这三方面,描述了本模式的有效性,真正实现教学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教学模式 物理化学 大学生 教学育人

引言

物理化学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化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基础课,它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过程基本规律,通过总结归纳前人大量的实验数据而揭示化学变化本质的一门学科。物理化学具有理论概念多、规律或定律公式多、公式使用条件严格、涉及到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学的知识点多等特点,这些特点常使初学者感到很大压力,甚至有的望而生畏,严重影响本课程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和今后的工作效率所起的作用的正常发挥,加之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浪潮在不断缩小课程课时的同时也变相地压缩了教学知识点的广度宽度,让教师和学生都要面临严峻的考验,提出更高的教与学的要求。学生从看懂教科书、听懂课堂授课的内容到用基本知识去熟练分析和解决物理化学中的实际问题之间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大学的教与学跟中学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新的知识点在中学课堂上可以不断重复,在大学课堂几乎都是一遍而过,不小心就成为擦肩而过错失见面,学生若不拥有强烈学习之心的估计极少自觉回头翻看恶补,大多数学生只关心与期末考试有关的那一小部分知识点。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因有家校联合管理而容易得到保障,而大学生离家远,大学学校的管理不是跟踪追式的而是放手自便式的,让其自由支配时间,没有人能真正保证上课时间学生是在学习。因此对一开始就不怎么吸引学生心的物理化学课程在教学中想达到大纲要求就显得更为困难。本文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和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结合大学教学知识点重复出现难的特点,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积极性和自觉性,实现主动性学习,真正实现教学育人目标。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源于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戈拉( Protagoras)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的价值取向。18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自然人,要求教育遵循人的自然天性,让人在成长过程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经过教师的灌输、压制和强迫,给予人充分的发展自由。进入20世纪,人本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认同,比如以马斯洛(AbrahamH.Maslow)、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使自我成长,成为与其潜能相符的人。国内研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较全面较早的是2001年郭思乐[1]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到2015年应需求已经达到第24次印刷。2006年,西南大学的邵晓枫[2]解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生本教育理念成为目前国内流行的主要三大教育流派之一[3],不断被采纳作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引方向[4]。

关于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方案,有许多的先例,比如肖士民提出的科学方法[5],余刚等人提出的讲授加导修教学模式[6],白杨等人提出的师生多交流途径模式[7],所有这些改革内容都充分体现要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目标,必须提出不同于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本院校学生的特点,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引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提出以下一些具体方案。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改革方案

高校里许多专业有物理化学必修课程,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能够提供给物理化学课程的教材有许多的选择,但教学内容根据理科和工科按不同需求而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第一步选择合适的教材显得很重要。本文认为对于化工专业偏工科的学生,考虑选择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教材[8],而同样受人青睐的南京大学傅献彩编写的同名教材[9]更适合于偏理科方向的选择,因为关于公式的数学理论推导内容显得更为丰富。但是贯穿其中的物理定律都离不开热力学三大定律。所以这三大定律成为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根基,涉及到的五个状态函数成为本课程的主角,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剩下的教学内容,如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胶体化学等可以进行整合学习,溶液体系与胶体化学可以合成一起,相平衡和化学平衡一起,电化学和表面化学一起,而化学动力学可以考虑是单独学习,与化学静力学相比较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果学时较充足如超過80学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增加量子力学基础以及统计热力学初步的知识点。教学内容重点不在多,而是在于学生掌握吸收程度。

三、教学活动的改革方案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能够满足声、视结合以及能触及彩色、立体的元素的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由于空间尺度的局限性不能同时展现前面知识点的特点,常常降低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室绝不能没有传统教学使用的黑板。前面出现的定义、定律公式需要写在黑板上,黑板起到复习、比较、反馈、归纳、总结的作用。本文实践本教学模式时要求除了多媒体设备外需拥有能够使用的足够宽的黑板。教学方法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进行设计课堂时间、课堂主题的方案。特别是知识点的应用、作业的评讲课堂,以学生出面讲解、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方式,教师作助手、作引导,最后教师总结。这样的课堂方式,没有人会不听课,也没有人打瞌睡,都在积极参与讲台上的学生的讲解,而且会积极思考问题,教师明显看到大家有那种想找出问题来问上面的学生的冲动。期间,若没有人提问,教师会突然抛出一个问题,让讲台学生回答,回答不了,就让大家帮忙找课本帮忙理顺知识点。往往是学生自己解释的方式比教师讲授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这个阶段不但学生受益,教师也受益,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一个学期下来,所有的学生至少有一次机会当主讲,在点名学生上讲台讲述时,经常遇到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概念的情况,此时教师必然联系作业情况来检查他们的实际学习状况,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鼓励,他们在下一次必有好表现,这无疑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本文物理化学课程的课堂允许不听课而自学,但不允许不学习,因此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中,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发展,也就是学生的改变和提高完善能够得到实现。适当的角色交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习惯后,能够主动学习。在大学里,学习的被动能够转化成主动是一个非常惊喜的举动,学生理应得到这样的教育待遇。但是大学课程的课堂若不以学生为本,是很难实现这个转变的。

四、教学实践效果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材料、轻工、纺织、制药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没有学生和教师忽略它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头脑和相信头脑接受的知识而学习,这样方式学习的效果甚微,尤其学完考完就会全还回课本,就好像从来没见过面。本文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大胆尝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主讲,教师的教学课件主要是设计呈现知识点的布局,解释描述和应用均由学生来主讲,以发展学生为目的,以学生的学习理解描述为线索,教师捕捉弱项,鼓励学生提问题,甚至故意设计学生出错的陷阱,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批改完作业,故意让做错的学生来讲,请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相结合,要求学生提出知识点的应用注意事项。根据每个班学生的特点,课堂设计的内容不是千篇一律,因此教师也需不断地学习而改进完善。

结语

物理化学课程成为大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心理已经输给课程,想有效地教与学,必须脱离传统的直接灌输方法。本文发现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杜绝瞌睡、玩手机现象,极大提高课堂的教与学效率,实现教学育人目标,达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教育本质要求。但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远不止本文提到的内容范畴,有待更高层次的探讨。本文对这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应用虽然只是初步的实践,但已经明显体现良好效果,相信以后结合课程评价体系,教学质量将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提高,也希望本文的初步尝试工作能多少有益于物理化学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6(3):3-5。

[3]陈际深,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文教随笔,2016(5):114-115。

[4]董凌波,基于“以学生为本”的高校课程改革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3-107。

[5]肖士民,谢家声,谢逢春,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突出科学方法的讲授,化工高等教育,2003(3):68-69。

[6]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

[7]傅獻彩,《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2016年印刷。

作者简介

林洁丽,1974年出生,女,广西,副教授,博士,从事物理化学交叉学科的相结合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推荐访问:物理化学 为本 教学模式 实践 课程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