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预防性血栓治疗在妇科围手术期的应用

预防性血栓治疗在妇科围手术期的应用

时间:2022-12-12 15:5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性血栓治疗在妇科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因妇科疾病接受择期手术的123例患者按循环编号的方法随机分为干预组(采用预防性血栓治疗,65例)和对照组(未采用预防性血栓治疗,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手术范围、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比较两组DVT形成时间,手术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观察干预组围手术期干预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干预组患肢DVT发生率为6.2%(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1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对照组患肢DVT发生率为72.7%(8/11),明显高于干预组的25.0%(1/4)。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和纤溶功能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有1例出现术后阴道残端少量出血,其他患者均未出现与干预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 围手术期预防性血栓治疗可以减少并延迟患肢DVT的发生,有效降低妇科手术后患肢DVT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 预防性血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48-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妇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可因栓子脱落引起血栓后综合征和肺血栓栓塞症,甚至死亡。DVT症状比较隐匿,是导致肺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2]。因此妇科围手术期预防DVT十分重要。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因妇科疾病接受择期手术的123例患者,年龄40~75岁。手术包括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全切除术、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盆腔肿瘤切除术等。按循环编号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采用预防性血栓治疗)和对照组(未采用预防性血栓治疗)。干预组65例,年龄(47±9)岁,体质指数(BMI)(26±3)kg/m2;手术范围:良性病变手术51例,恶性肿瘤手术14例;手术方式:开腹手术33例,经腹腔镜手术25例,阴式手术7例;麻醉方式:全身麻醉44例,腰硬联合阻滞21例。对照组58例,年龄(45±6)岁,BMI(24±3)kg/m2;手术范围:良性病变手术49例,恶性肿瘤手术9例;手术方式:开腹手术30例,经腹腔镜手术26例,阴式手术2例;麻醉方式:全身麻醉40例,腰硬联合阻滞15例,连续硬膜外阻滞3例。两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手术范围、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方法

1.干预组DVT危险因素评分:参照ACCP推荐的标准[3]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评分:(1)年龄:<40岁为0分,≥40岁且<50岁为1分,≥50岁且<60岁为2分,≥60岁为3分。(2) BMI:<25 kg/m2为0分,≥25 kg/m2且<27 kg/m2为1分,≥27 kg/m2且<30 kg/m2为2分,≥30 kg/m2为3分。(3)疾病性质:良性病变为0分,恶性病变为2分。(4)手术规模:小手术(手术时间<30 min)为0分,中等手术(30 min≤手术时间<2 h)或腹腔镜手术为1分,大手术(手术时间≥2 h)为2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为3分。(5)既往无血栓史为0分,有血栓史为2分。(6)合并血液高凝状态:有高脂血症或心血管疾病为2分,无合并症为0分。(7)合并感染、贫血或正在服用避孕药为1分,无则为0分。总分0~1分为低危,2分为中危,3~4分为高危,超过5分为极高危。

2.围手术期干预:干预组DVT评分达中危的患者术中采用弹力绷带或分级加压弹性长袜对下肢进行加压,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高危患者术中采用分级加压弹性长袜或间歇充气压力泵对下肢进行加压,术后继续使用分级加压弹性长袜;极高危患者术中采用分级加压弹性长袜或间歇充气压力泵对下肢进行加压,术后继续使用分级加压弹性长袜,术后第2天给予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术前有血液高凝状态者,术后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术后无明显出血倾向者均不使用止血药。观察围手术期干预产生的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进行围手术期干预,仅给予术后常规补液处理。

3.DVT的诊断:两组患者如果术后7 d内出现下肢自发性疼痛、压痛和肿胀,腓肠肌压迫试验或直腿伸踝试验阳性,合并或存在单侧下肢浅表静脉扩张,立即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干预组中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于术后第2天和第7天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次检查胫骨后静脉、腓骨静脉、腘窝静脉、浅股静脉及股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静脉管腔内无信号或仅探及少量血流信号,即可诊断为DVT[4]。

4.凝血功能监测:两组患者均在围手术期1周内、术后48 h分别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结 果

1.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的比较:干预组3例患者发生DVT,其中双侧1例,单侧2例,患肢发生率为6.2%(4/65);对照组7例患者发生DVT,其中双侧4例,单侧3例,患肢发生率为19.0%(11/58)。两组患者DVT患肢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DVT形成时间:对照组发现DVT最多的时间为术后3~5 d,发生DVT的患肢有8条,发生率为72.7%(8/11)。干预组出现DVT最多的时间为手术后第6天,发生DVT的患肢有3条,发生率为75.0%(3/4),术后3~5 d发生DVT的患肢仅有1条,发生率为25.0%(1/4)。干预组术后3~5 d时DVT的患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和纤溶功能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及AT-Ⅲ水平均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PLT、PT、TT、APTT及Fbg、t-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预防性血栓治疗的不良反应:干预组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阴道残端少量出血,无手术切口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性倾向发生。其他患者均未出现与干预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五、讨 论

1. 妇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国内文献报道妇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为0.13%~6.70%[5]。本研究中干预组的患肢DVT发生率为6.2%(4/65),对照组为19.0%(11/58),两组患者DVT患肢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VT的发生率略高于国内水平,与国外报道水平11%~29%[6]相当。可见,DVT在妇科手术后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推荐访问:预防性 血栓 妇科 手术 治疗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