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效果评价

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效果评价

时间:2022-12-09 12:55: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 根据计算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4.10±1.56)、(15.78±1.42)d, 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6.77±1.63)、(20.26±1.87)d,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屈曲、伸膝评分为(82.05±4.82)、(81.21±1.79)分,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88±3.91)、(79.77±2.1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应用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經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27

胫骨平台骨折后大部分均会累及后柱[1], 增加了手术难度, 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 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极有可能形成关节畸形及膝关节的功能障碍。本研究探讨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本院骨科收治的96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均为单纯胫骨平台后柱团骨折, 呈闭合性;②均为新鲜骨折;③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签署相关文件说明。排除标准:①陈旧性骨折;②骨折发生距离就诊时间>1周;③开放性骨折;④合并骨折部位严重血管及神经损伤;⑤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根据计算机原则分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22例;年龄最小23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41.55±10.21)岁。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3例;年龄最小24岁, 最大64岁, 平均年龄(40.17±10.67)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 患者麻醉后, 取俯卧位, 膝关节屈伸, 在膝关节后方标记手术入口, 在腘窝处进行倒L手术切口, 切口长度为15 cm, 分离筋膜、皮瓣, 钝性分离静脉及神经, 进行手术窗口的设立, 牵开股二头肌肌腱、腓总神经, 结扎血管, 暴露胫骨平台及关节囊, 在直视条件下进行骨折处的复位, 克氏针固定骨折块, T形钢板固定后外侧的骨折块[2, 3]。在腓肠肌内侧进行相关肌腱的分离, 分离比目鱼肌及腘肌, 暴露后侧内关节囊, 暴露后侧胫骨平台, 同样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 内侧柱用钢板固定[4]。内固定完成后进行软组织的修复、引流管留置。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评分。术后随访1年, 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进行膝关节活动度屈曲、伸膝评价, 满分100分, 评分越高代表膝关节功能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4.10±1.56)、(15.78±1.42)d, 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6.77±1.63)、(20.26±1.87)d,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屈曲、伸膝评分为(82.05±4.82)、(81.21±1.79)分,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88±3.91)、(79.77±2.1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人体生理解剖结构中, 胫骨上端、股骨下端共同形成膝关节, 胫骨与股骨下端的接触面为胫骨平台。胫骨平台作为膝关节不可或缺的负荷结构, 发生骨折后, 内、外平台受力不均, 进一步形成了膝关节的病变;而胫骨平台骨折较常合并后柱骨折, 造成膝关节的功能障碍。

随着临床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理解与研究加深, 有骨科专家创立了 “三柱理论”(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前1/2、椎间盘前部;中柱:后纵韧带、椎体后1/2、椎间盘后部;后柱:椎弓、黄韧带、椎间小关节及棘间韧带), 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传统的膝关节前侧入路手术虽然能有效的治疗患者骨折, 因其入路方式为膝关节的内侧或外侧, 因此不能有效的形成胫骨平台后侧的暴露, 在临床实际操作及应用中具有较大的限制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膝关节后方倒L形入路手术方式逐渐在临床普及, 该术式能更好的暴露胫骨平台, 并可以有效支撑固定胫骨平台后柱的骨折端, 提高了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治疗效果;同时不足之处在于, 复杂的后柱骨折情况(如后柱的内外侧均有大小不一的骨折块)中, 经倒L形入路进行骨折块的分别钢板固定支撑过程较为困难, 因此对比研究出改良方式下的倒L形入路[5-7]。

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改进了手术入路方式及切口设计, 切口小, 且能充分暴露骨折端, 操作者可在直视情况下进行胫骨骨折端的手术, 手术效果好;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在不暴力干预腓骨颈的情况下, 手术视野广阔, 膝关节内外侧两个操作窗口形成贯通, 游离、牵开了腘窝的血管神经, 同时两个贯通的操作窗口在一个手术切口中形成, 不必在后外侧再次新开切口, 在此条件下进行骨折端的复位、内固定, 增加了手术成功率, 且减少了血管损伤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時间、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4.10±1.56)、(15.78±1.42)d, 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6.77±1.63)、(20.26±1.87)d,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避免了截断腓骨颈, 拥有了良好的手术视野, 还能避免神经损伤, 在减少了患者创伤同时, 提高机体的愈合能力, 进而缩短骨折端的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 有利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屈曲、伸膝评分为(82.05±4.82)、(81.21±1.79)分,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88±3.91)、(79.77±2.1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后, 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更佳。

综上所述, 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具有显著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尹晓宁, 曹瑞治, 刘恒, 等.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治疗进展. 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4):422-424.

[2] 李迪, 于学立, 王绪凯, 等.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22例分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 20(3):490-491.

[3] 丁惠锋, 俞斌, 禹宝庆, 等. 膝关节后内、外侧倒“L”形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解剖学比较.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5, 8(4):335-338.

[4] 白笋蓬. 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创伤外科杂志, 2016, 18(5):306-308.

[5] 顾海伦, 杨军, 丁立峰, 等. 改良后内侧倒L形入路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 31(8):836-838.

[6] 刘军, 魏波, 宋丽君, 等. 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效果. 黑龙江医药, 2018, 31(2):381-383.

[7] 何绍烜, 赵刚, 赵辉, 等. 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柱内外侧骨折. 实用骨科杂志, 2015(5):468-470.

[8] 张万东. 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承德医学院, 2015.

[9] 叶俊星, 马龙驹, 翁海忠, 等. 膝后侧倒“L”形入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实用骨科杂志, 2014(9):785-787.

[10] 张万东, 马泉, 孔庆柱, 等. 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医学信息, 2015(17):29-30.

[收稿日期:2018-11-21]

推荐访问:胫骨 膝关节 骨折 改良 手术治疗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