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重建

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重建

时间:2022-12-07 12:55:4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浙江省从2001年开始在普通高校开展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以下简称“专升本”,或俗称“3+2”)的试点工作。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又在国内最早开展选拔优秀二年级本科生转入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校重点专业学习(以下简称“2+2”)的试点工作。宁波大学从试点开始就积极参加上两项工作。本文结合以上两项试点工作谈谈宁波大学如何以已有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为基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的。

一、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综合性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2000年,学校颁布了《宁波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试行)》,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稳步推进;以后又进一步优化了新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形成了《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新人才培养模式”)。2003年12月,新人才培养模式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确定为学校办学特色项目。2004年11月,本成果被评为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根据学校地方性、综合性的特点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工程、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基础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设计了以“平台+模块”为结构特征的“金字塔”型课程结构体系。该课程结构体系具有完整的系统理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三个平台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尤其在学科基础平台中设置了跨学科课程,冲破了学科专业的壁垒、拓宽了人才培养的口径。“模块”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以及不同专业方向而设置的课程,形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多样化培养模式。

并且,形成并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以“2+1+1”分段培养为主的多样化培养方式。这一培养方式是指: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的学生,前期(2年左右)学习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后期根据“志愿+考核”原则选择和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1年左右)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1年左右),实现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

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与传统的“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按专业毕业”的培养方式比较,具有以下优势与特点:

1.按学科大类招生冲破了传统的将高等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的观念,改变了过去“专业口径过窄”的弊端。

2.通过二次分流,推迟了学生选择专业和方向的时间,使学生能在对专业的了解、市场的把握、自我的认识更为成熟的情况下进行自主选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择的盲目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学习热情。

3.实施多样化培养方式,在较好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共享性和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同时,又较好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尊重,有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

二、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宁波大学在“专升本”与“2+2”培养方式的探索过程中,以已有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由于“专升本”与“2+2”的生源来自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如果入学后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可能会出现学习进度上的明显差异。虽然“专升本”报名时要求所学专业与选拔专业相同或相近,如报考工商管理专业,原来所学专科专业可以是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工业外贸等。但不同专业之间课程设置与学习内容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来要求肯定会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有些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较大影响,如果安排要学习,有些已经学过该课程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浪费时间;如果不安排学习,有些没有学过的学生就很难学习后续课程。“2+2”的报名条件比较宽泛,“所有专业学生均可报考”,虽然也规定“选拔学校根据专业学习要求制定的相应报考条件”,但一个班级中来自不同的专业,原来所学的基础课程差别更加明显,所以基础知识水平有明显不同。即使对一些各校都在开设的基础课,不同学校或专业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高等数学》课程,有的学了4学分,有的学了2学分,掌握程度与要求难度不同,也会出现学习水平上的差异。基于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计划应该有一定弹性,课程设置要考虑来自不同学校或不同专业的生源应有所区别。

我校在《宁波大学2004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重新构建以上两种培养方式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最具特色的做法是设置接口基础课。即在进入专业方向模块学习之前,一般是在入学第一年,按照教学计划要求,主要学习接口基础课。如果原来学过相同或类似课程,并且学分数不低于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学校承认其原来所学学分,相应课程可以免修:如果没有学过,应按照要求学习规定的接口基础课。接口基础课是“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中的部分课程。各个专业接口基础课(包括专业基础平台)的学分数及占总学分的比例有所区别,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接口基础课分别是38.5学分、33学分、39学分、46学分,占总学分(80学分)的比例分别为48.1%、41.3%、48.8%、57.5%。在接口基础课中,重要的基础课一般都包括在内,特别是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3门共9~12个学分的学位课程一般也在内,所有学位课程达到75分是获取学士学位的必备条件之一。

另外,每个专业一般设置3个以上专业方向模块,且每一模块课程应包括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学生应至少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模块,并按要求学完并通过该模块中一定学分的课程。“模块”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业分工灵活设置,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接口基础课作为必修课一般独立组班学习,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作为选修课与四年制同名专业本科学生一起上课。

以两年制的工商管理(“专升本”)专业为例,其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如下:

设置的接口基础课有以下课程(扩号内为学分数):

大学英语4(5)、概率统计C(3)、西方经济学原理(3)、管理学原理(2)、经济法(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3),以上课程属于学科基础平台课;生产与运作管理(3)、市场营销学(3)、财务管理(2.5)、组织行为学(3)、人力资源管理(2)、管理思想史(2)、企业战略管理(3)、管理系统工程(2),以上课程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其中,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学3门课程在四年制的普通专业中是学位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设置4个专业方向模块有:企业管理模块、营销策划模块、物流管理模块与房地产管理模块,每个模块有43.5学分。本专业学生应选择专业方向模块中的一个,一经选定某模块必须至少修完此模块中专业课程10学分及实践课程20学分的课程,并达到合格标准。

两年制的工商管理(“专升本”)专业与四年制相同专业比较,毕业总学分为80学分,只有四年制专业要求的160学分的1/2;接口基础课38.5学分,是四年制专业要求的99学分必修课的约40%;专业方向模块30学分,比四年制专业要求的39学分要略少,主要是考虑高职高专毕业生原来所学类似专业课程比较多的原因。

以两年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专业为例,其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如下:

设置的接口基础课有以下课程(扩号内为学分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数值计算与MATIAB语言(3)、计算机网络(3)、JAVA语言与INTERNET程序(3)。专业基础课有以下课程:离散数学(4)、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结构(4.5)、汇编语言程序设计(2.5)、编译原理(3.5)、操作系统(3.5),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结构、操作系统两门课程在四年制的普通专业中是学位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专业设置的专业方向模块有点特殊:学生必须从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网络与分布式信息化处理两个模块中选中一个主修。选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模块的学生须获得该模块全部课程的27学分,并且至少选修15学分其他专业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内容不得与已修专业课程重复:选网络与分布式信息化处理模块的学生须获得该模块全部课程的28学分,并且至少选修14学分其他专业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内容不得与已修专业课程重复。每个毕业生要选满4个学分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课,以及4学分的其他任意选修课。

两年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与四年制相同专业比较,毕业总学分为80学分,只有四年制专业要求的160学分的1/2;必修课30学分,是四年制专业要求的98学分的30%;专业方向模块加上专业选修课42学分,比四年制专业要求的专业方向模块课40学分差不多,但任意选修课明显要减少。

三、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与其他学校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校上述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生源广泛、基础强化、发展个性、适应需求”等基本特征。

1.生源广泛 虽然“专升本”报名时要求所学专业与选拔专业相同或相近,但往往来源于不同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也有所差别。根据2005级工商管理(“专升本”)专业录取情况统计,在102名被录取的学生中来自26个院校,原来所学专业有10多个。根据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专业录取情况统计,在20名被录取的学生中来自12个院校,原来所学专业也有较大差异。报考学生都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专升本”考生要求已通过CET-3级或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A级以上,“2+2”考生通过CET-4级考试或第三学期英语成绩在专业前30%,且无不合格课程(无重修、无补考),说明这些考生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或一般院校本科二年级学生中比较优秀的;并需要经过选拔考试,但由于考试科目只有两门,所以还很难衡量整体水平。

2.基础强化 “接口基础课”的设置既保证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课程学习又有一定的弹性,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同时,对原来一些学分较少、学习要求不高的基础课程进行强化,方便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以“模块”、“课程群”形式对选修课程加以优化组合,规定学生在其中选择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既保持选修课的可选择性,又避免以往学生盲目任选造成的知识结构的无序,使学生知识结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

3.发展个性 学生入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方向,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学校要求每个专业根据人才市场变化和需求一般要设置3个以上的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在分流时选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专业方向,体现了人才的分流培养与个性发展要求,有利于与社会的衔接。

4.适应需求 在设计具体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时,各相关专业始终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学校的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适应不断变化和提高的社会需求。体现专业方向的模块还可根据人才需要进行调整或增设,使其具有开放性,如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物流管理模块、房地产管理方向模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网络与分布式信息化处理方向模块;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新闻学方向模块;英语专业适应专门外语人才的需求设立“ESP” (专门用途英语)方向模块。

推荐访问:立体化 重建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