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人力资源系统优化的物流系统“系统剩余价值”研究

基于人力资源系统优化的物流系统“系统剩余价值”研究

时间:2022-12-07 12:3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哲学角度对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描述,为物流系统价值增加的途径提供了三方面的思考角度,最后又将重点放在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物流系统的价值上,得出“系统剩余价值”的概念,顺利实现了物流系统优化与人力资源系统优化的结合。

关键词:人力资源系统 物流系统 构成要素 价值增加 系统剩余价值

物流供应链有其完善的体系,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优化人力资源来使其操作者更好地操控这个供应链体系。从哲学角度讲,劳动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其中劳动对象是物流业所负责的一切即将被运送到消费者面前的商品;劳动工具即我们的供应链体系,它像流水作业中的传送带一样,给商品的传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而劳动者包括站在平台旁边负责每一环节的操作人员和操控整个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人员。

物流系统价值增加的途径

(一)改进劳动工具

伴随着产品概念外延的扩大,物流的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工具,从古老的五种运输方式发展到高科技条件下的网络传送,传统的运输方式运输的是实物,而网络传送的是信息产品。如果能够改进劳动工具,实现合理运输,那么物流系统创造的价值就会随之增加。合理运输,是指从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劳动消耗,组织好物质产品的运输活动。实现合理运输有其重要意义:有利于加速社会再生产的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物流成本。缩短运输时间,加快物流速度,提高物流效率。节约运力,缓解运力紧张的状况,还能节约能源。运输合理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利用运输能力。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铁路公路合理分流。尽量发展直达运输。合理配载。“四就”直拨运输。就工厂直拨、就车站(码头)直拨、就仓库直拨、就车船直拨等。发展运输技术设备,提高运输信息化:如GPS、GIS等。

(二)劳动对象方面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物流服务的对象是商品,但动态来看,物流服务的对象则是商品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表现为物流的职能。所以完善物流的各大环节可增加物流系统创造的价值。物流的基本职能是指物流活动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以及通过对物流活动最佳的有效组合,形成物流的总体功能,以达到物流的最终经济目的。

包装:分为出场包装、半成品包装,工业包装与商品包装等。改进完善产品包装,可以达到保护物品、便利储存运输、促进销售等目的。

装卸搬运:装卸搬运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改变物品存放状态和位置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提高装卸搬运的效率可以大大节省物流的时间成本,从而增加价值创造。

运输:运输职能主要是实现物质资料的空间移动。在改进运输工具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运输的过程进行综合管理。

储存保管:储存成本是企业的一笔重要支出,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优的储存保管效果是这一物流环节的目标。

流通加工:向用户提供更有效的商品,弥补加工不足等,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

配送: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物流信息: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即是利润,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要的物流信息是关键。

(三)提高劳动者的水平

这里的劳动者包含了两层含义: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和完善,物流系统越来越像是一个传送带,传送带的两端分别是生产商和消费者,但传送带的不同点上设有多个驿站,分管着物流的各个二级功能,每一个驿站都需要不同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而整个系统的运行需要通晓系统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通过更大程度地发挥劳动者的作用来增加物流系统的价值创造是本文所倡导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应用于物流领域

(一)以剩余价值理论解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即“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劳动者所创造的表现为产品的价值,劳动者所得到的是其薪酬,剩余价值应该是劳动者所得,但被劳动者之外的资本家所剥夺。把马克思的理论加以扩展,可以把其研究对象中的劳动者个体扩展为一个系统,其输出相当于所创造的产品价值(包含所产生的外部性影响),输入相当于所得薪酬,而其两者之差则可定义为广义的“系统剩余价值”概念。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作用要实现,其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即提高劳动力的价值(较高素质劳动者是拥有较多知识和技能的人,这种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所以其价值大)。较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更有成效的管理,能够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改进工艺流程,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这部分增加的利润来源于素质提高以后的劳动力。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在短期内是具有稳定性的,因而付给劳动力的薪酬在短期内固定不变,所以“系统剩余价值”增加;即使考虑到劳动力素质提升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成本费用的增加,那也只是短期的培训费用的增加或者支付给劳动力的固定工资增加,而这笔费用和由于系统效率提高而带来的收益的增加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可见,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内在地存在着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时由于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客观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外在的压力又推动了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劳动力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才有可能出卖掉自己的劳动力。所以,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者自身也存在不断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表明,人的劳动将逐步从体力劳动为主向脑力劳动为主转化,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社会再生产会越来越依赖劳动者,劳动者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所以,不难看出,马克思已经预见到劳动的创造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技术日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结果是逐步实现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一方面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使单位产品价值量不断下降,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使人类有了更多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时间。所以,人的发展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才会持续发展。

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也证明了人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指出,现实经济是以不完全竞争为条件的,因而规模收益由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而递增。人力资本增量与已有存量成正比关系,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要快于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国家或地区。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37-1957年,美国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对应的利润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

17.55倍,利润增加是人力资本投资的5倍。据李元宝对中国1978—1998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的回归计算结果显示,当年每增加1亿元的人力资本总投资,可带来GDP近6亿元的增加额,而当年每增加1亿元的物质资本投资只带来2亿多元的GDP增加额。

(二)基于剩余价值理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应用于物流系统

“系统剩余价值”概念运用到具体社会中的某种系统中,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一面。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大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是其中的一个小系统,而且,物流系统已经采用了供应链模式,从产品的包装到被运输到消费者的手中,一体化的操作更需要对物流系统熟悉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来操控和管理。如果对人力资源这个小系统进行优化,它所产生的“系统剩余价值”增加,则可使物流这个大系统的效益增加。

另外,可以通过“系统剩余价值”的大小来判断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每个小系统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由于“系统剩余价值”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创造力,所以如果把“系统剩余价值”引申到整个国家,则可以产生一个更好地反映一个国家国民创造力的指标。

(三) 完善物流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系统

当今社会,人们已普遍认为,当前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需求比对物资资源的需求更为突出。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同时,充分揭示了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从这一点出发,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坚决贯彻“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把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作为经济发展最深厚的基础,不断开发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逐步消除妨碍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因此,在分配制度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出劳动者的贡献和应得利益,有效地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劳动者不断加大对自身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具体到物流系统本身,物流系统内部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三类:

第一、物流理论人才,即高学历的物流人才,他们是学习的行家,理论知识丰富,但动手能力差。所以我们需要引进具备高水平物流知识的理论人才,为物流系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知识、理论储备,从而为物流发展提供后劲。

第二、物流策划、管理人才,即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物流运作的管理者,他们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先进的物流技术、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等,秉承不断的提升物流运作的效率、持续降低物流运作及管理成本的理念。所以他们是将物流知识和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策划人和指导者,他们具备学习物流理论人才所总结出的理论知识的能力,也熟悉整个物流操作的流程,所以可以充当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执行者。这一层次的人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物流现场人才,即物流现场工作的执行者,工作性质要求物流现场人才必须做到现场第一,这里包括制造业现场物料管理人员,生产线服务人员,第三方物流仓储管理、装卸人员、第三方物流运输执行人员等。这属于操作层的物流人员,企业需要对这一层次的人员做到将灌输理论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必备武器,物流现场人才工作的执行有赖于成熟的理论知识的指引;现场的操作需要操作人员娴熟地操控物流工具,而这方面需要各类培训,包括岗前和在岗培训。

参考文献:

1.大骐.剩余价值[J].南方人物周刊,2009(19)

2.赵炎.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5

3.何明珂.物流系统的治理结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4.黄立君.企业物流系统规划的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2)

作者简介:

安世民 (1965—),男,甘肃会宁人,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企业文化。

朱玲娜(1985—),女,山东菏泽人,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推荐访问:剩余价值 系统优化 物流系统 人力资源 研究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