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

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

时间:2022-12-07 09:26: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分析了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关系,构建了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出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用均衡理论与效益理论计算出二者融合度。选取2005—2015年三门峡地区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多维动态分析模型对二者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该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和“互联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灰色系统;农业科技现代化;互联网+;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02-0170-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et +” in Sanmenxia Area, constructed the index system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calculate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ubsystems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the integration degrees between the both by using equilibrium theory and effective theory. We selected the related statistical data in Sanmenxia Area during 2005-2015 to analyze the integration situations between the both by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model.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et +” in Sanmenxia Area.

Key words Grey system;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modernization;Internet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一個国家或地区要将传统农业向智能化、农工商一体化和环保型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就必须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用集约化经营模式使农业获得持续增长,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

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可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等各个环节,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1]。农业科技现代化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还可以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进程。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区,其地理特征是“五山四陵一分川”[2],缺少大规模发展粮食作物的有利条件,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近年来,三门峡市凭借其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速,但农业产业化、科技化、标准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变革进程。

在国内,已有学者对西部农业科技现代化和“互联网+”进行了研究。姜松等[3]分析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王新利等[4]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及信息化融合发展研究。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例借鉴,并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笔者采用GM(1,N)模型分析了三门峡地区多山丘陵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发展特征,选取2005—2015年三门峡地区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多维动态分析模型对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关系,最后提出了该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和“互联网+”建设的对策,旨在为豫西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借鉴。

1 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内涵

1.1 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

农业科技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这种手段主要包括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4]。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实践结果,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深刻变革,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5] 。

1.2 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中,融合是通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与系统要素之间的不断结合、相互吸收,使2个或多个系统或要素逐渐趋向一体化的过程;“发展”是指系统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已经进入到相互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科技现代化需要“互联网+”提升便捷的销售渠道和融资手段,而“互联网+”也需要农业科技现代化来促进互联网对农业和农村这个巨型消费终端和人民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行业的渗透,不断扩大互联网的规模和影响[6]。

2 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影响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根据三门峡地区农业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实际情况,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该研究中的农业科技现代化指标选取了种植业相关指标。从农业投入、农产产出、农业经济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分析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根据农业科技现代化指标体系,为扩大样本容量,使分析结果更加合理,选取2005—2015年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三门峡统计年鉴》。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结果见表2、表3。

经分析可知,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83.819%,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10.361%,前2个主成分成分方差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4.179%,这表明前2个主成分几乎容纳了全部指标的基本信息。因此,选择前2个主成分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出成分矩阵,如表3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第一主成分中,單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单位耕地农膜使用量、单位耕地农业用电量、农业人均GDP、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系数大于其他指标系数;第二主成分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系数为0.787,远大于其他指标。这表明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单位耕地农膜使用量、单位耕地农业用电量、农业人均GDP、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是影响三门峡区域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三门峡区域“互联网+”评价指标构成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基于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同时,“互联网+”也为农业科技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因此,分析“互联网+”影响因素,提高“互联网+”服务水平对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十分重要。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利用2个方面,分析“互联网+”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构建三门峡地区“互联网+”评价指标体系(表4)。

根据三门峡地区“互联网+”评价指标体系和《三门峡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2005—2015年三门峡地区“互联网+”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解释总方差和成分矩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始特征值合计为4.876,方差贡献率为81.270%;提取平方和载入合计4.876,方差贡献率81.270%,累积贡献率81.270%。这表明该指标足以代表全部指标涵盖内容。

网络设施建设是三门峡区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光缆的铺设里程为实现“互联网+”提供了可能和基础条件,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互联网+的发展水平。

通过成分矩阵分析可以看出,每平方公里光缆长度是影响“互联网+”发展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发展三门峡区域的“互联网+”应该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 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综合评价

为了准确描述三门峡区域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状况,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三门峡区域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指标体系中,驱动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的因素是多元化的,这些因素一定情况下可能是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也可能是其制约因素。为了能够准确地找到哪些因素是驱动作用、哪些是制约作用,根据复杂系统论,结合熵权法构建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wk,系统S的发展水平值E的计算公式如下:

结合2005—2015年三门峡地区统计数据,计算出历年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值(表5)。经计算可知,2005—2015年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发展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并且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在最近几年呈现出暴发式发展态势,特别是“互联网+”与最近几年我国互联网暴发式发展态势较为类似。这表明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发展热潮也在带动着三门峡地区的网络经济发展,并影响着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据测算,2005—2015年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度为0.079 146~0.997 077。

其中,2015年三门峡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程度最高,且在2005—2015年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整体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特别是2013—2015年增速最快。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N)模型,建立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动态驱动模型。该模型以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度为行为变量,以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和“互联网+”发展水平为相关因素。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得到三门峡地区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的多维动态分析模型:

式中,a为行为变量的发展系数,Z(1)1是X(1)1的紧邻均值数列,Z(1)1(h)=0.5X(1)1(h)+0.5X(1)1(h-1),b为驱动系数,该系数能反映出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驱动系数b可以看出,相关因素对行为变量的作用。如果驱动系数b为正数,则表明相关因素对行为变量具有驱动作用;如果驱动系数b为负数,则表明相关因素对行为变量具有制约作用。驱动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反映出相关因素对行为因素作用的大小[1]。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多维动态分析模型公式中的参数。

驱动系数为正数,表明在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的共同作用下,二者可以继续协调发展。近几年“互联网+”发展水平、网络基础设施趋势与融合度发展水平有相似的飞跃,三门峡地区的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仍然是基础设施驱动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不足,今后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4 结论

根据三门峡地区的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提出促进三门峡区域二者融合发展的一些建议。

(1)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保障农业科技现代化稳定发展尤为重要,提升三门峡区域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继续提高农业机械普及率。目前,三门峡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还较低,这与三门峡地区丘陵地形关系较大,农业机械普及率不高,农业机械人才短缺。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农业机械采购补贴和农业技术人才引进,积极建设农机推广站,完善农机服务体系。

②继续大力普及农膜的使用。农膜能够有效保墒、保持地表温度、抑制杂草生长,因此应针对农民开展科学使用农膜的培训,提升农民使用农膜的技术,减少外界自然因素和农药对农膜稳定性的影响。

③继续完善农业电力设施。农业电力设施是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电力设施的全面普及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三门峡地区农业用电量还处于大幅增长时期,农业电力设施还不健全,农业电气化程度较低,发展较为落后。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农业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农业电气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断提升农业电气化水平,为农业进一步现代化打好基础。

(2)继续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網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和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近年来,三门峡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仍不足以支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该地区基础建设的重点和关键点。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光缆的铺设速度和覆盖率,将光缆建设进行到底,让光缆进村入户。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当地农民的网络知识培训和电子商务技能培训,让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发展真正普及到每一位农民。

参考文献

[1] 肖艳雪.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及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2] 三门峡市统计局.三门峡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姜松,王钊,周宁.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个案解析与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5(1):30-37.

[4] 王新利,肖艳雪.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黑龙江农垦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6):91-98.

[5] 程奎文.“互联网+农业”助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5(6):92-94.

[6] 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推荐访问:互联网 农业科技 化与 融合 地区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