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社会文化变迁与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

社会文化变迁与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

时间:2022-12-05 10:2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章通过对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两次国际档案大会主要议题的对比与分析,力求从学科范式的角度阐明档案管理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影响。

[关键词]档案;档案管理;范式

[作者简介]徐礼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工程师,安徽合肥,230031

[中图分类号] G2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4-0168-0002

一、社会的发展与档案管理理念的转变

历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的坐标,同时也是对近期研究趋势的把握。通过梳理历届档案大会主题价值取向变化的脉络,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档案学理论研究及其管理实践变化的态势。

对比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制度的变迁以及高新科技的普及与应用对档案学及其管理制度的影响。第十四届的主题是“新千年与信息社会中的档案”,相比以前的提法,更加明确了档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信息”在经济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信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个主题首先提出一个“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一般是指以信息及其技术作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和动力,其社会竞争也是围绕物质和能源展开的;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凭借其自身特点所带来的优越性,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以信息及其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迅速扩张,成为经济社会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信息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的支柱。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把握与认同。

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是“档案、记忆和知识”。从“社会文化信息”到“记忆、知识”的转变,表明了人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从把档案看成“利剑”、“国家的珍宝”,到把档案看作“信息”,再到把档案看成是“记忆、知识”、文明的载体,这种转变是深刻的,同时也是对档案价值的一次重新认识、定位:档案不仅是简单的信息载体,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载体。也就是说,档案不仅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而存在的,同时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是传承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社会记忆”。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作为一次回顾与展望,总结了过去档案工作的得与失,并对未来做出了规划。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两次大会的主题,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肯定了档案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第十五届是对第十四届的深化和补充。这两次大会与第十三届及以前的大会相对比,就主题而言,可以清楚地看到档案管理从实体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的轨迹:从就“档案”而研究档案到把“档案”放到社会历史文化中去研究档案的转变。档案已不是过去死气沉沉的一堆史料,而是成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类文明的记忆。档案管理已不再是档案机构一个部门的事了,它关系到整个人类文明与历史的传承。鉴于此,档案管理必然要和现代社会接轨、挂钩,同时更注重它的社会效用和文化功能。衡量档案工作做得好不好,不再是只看保管得是否完整,而是要看是否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即是否发挥了档案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作用和作为社会记忆的功能。

二、学科范式的转变深化了档案管理理论

档案学学科范式建立的初期,由于其经验、材料的不足,学科系统初期更加关注具体的、实际的应用层面,逐渐形成了档案实体管理范式。其特点是既表现出对于史学的依附性,同时又呈现出注重实用的功利性。在学科范式构建初期,档案学学科系统表现出一种自我封闭、自我保护的状态,不断地寻求与相关学科的分离,如逐渐与图书馆学、史学分离,并发展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学科理论。在学科内的研究中,又体现出思维收敛性。思维的收敛性在学科范式构建初期是十分必要的,是学科范式最终形成的必要条件。收敛性思维在学科范式构建过程中,在价值取向的宏观指引下,逐渐形成了范式内在结构的硬核。硬核即范式的理论支点,具有顽强抵抗外来信息干扰的性质。档案实体管理范式的理论硬核即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

在传统档案管理思维框架中,信息即档案信息利用者的种种需求是衡量档案价值及其效用的主要方面,信息接受者的期望、需求等反馈信息形成了传统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档案管理的思维框架中,档案管理是服务于社会制度,而不是服务于社会本身。

当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这一概念时,我们的思维框架或者说价值取向便开始发生了转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制度的变迁、档案管理实践的需求及其理论自身的发展都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条件。档案既是“原始的历史记录”,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信息,更是社会的“记忆”,这是对档案本质属性认识的深化。“信息”相对于“记录”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最大的进步在于“共享”。对权限范围内档案信息的共享是现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要求。而通过“档案”实现对“社会记忆”的重构和“社会文明”的传承则是现代档案管理的最终价值取向。

三、学科范式的转变拓展了档案管理实践

档案学从原始的、简单的史料整理、文献管理到今天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既不断地呈现出自身学科系统的独立性、完整性,又日益不断地表现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不断交叉、不断融合的趋势。这种变化既是学科系统自我发展的结果,又是其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的结果。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研究路径和核心概念,把不同时期档案管理模式分为“档案史料保管”、“档案实体管理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并主张据此以构建相应的学科范式。从整体上研究学科范式构建与变迁的思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视野,同时也反过来指导档案管理的实践。

另一方面,实践的发展破坏了原有档案管理系统内在的平衡机制,使得其系统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一种不稳定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如传统的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所带来的理论空位给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以往理论的怀疑与迷惘,进而对其反思。我们都知道,这种非平衡的内在机制是其系统自我发展、抵御增熵的内在原因,档案管理的实践也随之得到不断的拓展。

四、因时而变,构建档案管理新体制

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变中求发展是对档案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现代档案管理的指导思想。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档案管理注入了新的血液,其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档案管理中介机构的出现在实际中实践了这种转变的趋势,标志着档案现代化管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表面上看,档案中介机构的出现,只是保管场所的不同,但在其背后确是由于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变迁。这种变化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当档案管理机构从政府的一部分转变为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中介组织——“第三部门”时,这不仅是档案管理机构寻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尝试,更蕴含了今后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文件中心”、“档案寄存中心”或是“档案事务所”的兴起和发展,无不体现了档案机构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态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地调节其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构建出最佳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

科学发展观要求档案管理的新体制还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管理系统,只有开放和互动,才能不断地进步。中国的社会转型开始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同时也是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这一系列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表现在宏观层面上即是制度与文化的变迁。档案也由过去的史料转变成一种社会文化信息。其管理部门以及管理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制度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和根本。从注重实体管理到注重信息的组织与开发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档案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一环。而这种转变又主要体现在管理的交互性上。无论在什么样的管理体系中,交互是管理系统获取外界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管理系统自身发展和运作的必要条件。从广义上讲,这种交互不仅局限于档案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上接第169页)交流、互动,更是与外在于系统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交互。交互的最终结果导致负熵的递增,档案管理系统不断获得外来的新的信息,从而不断地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安小米,王淑珍.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及其主要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4,(6).

[2]王德俊.第1~12届国际档案大会学术讨论概述[J].档案学研究,1996,(1).

[3]王宇晖.两届国际档案大会求同比较[J].档案管理,2001,(1).

[4]杨红.第一届至第十二届国际档案大会简介[J].贵州档案,1994,(6).

[5]张仕君.关于档案的本质属性诸观点之评说[J].档案学研究,2002,(2).

[6]李财富.借鉴与融合:中国档案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J].浙江档案,2004,(10).

[7]李建华.科学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8]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范式 档案管理 变迁 转型 社会文化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