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历史变迁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历史变迁

时间:2022-12-02 09:1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以“新陈代谢”为名,精辟地概括出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甲午中日战争是国人真正意义上觉醒的开始,由此各阶级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三方面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关键词 近代社会 新陈代谢 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1民族意识的蜕变(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陈旭麓先生在本书第一章详细介绍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先生认为近代社会是由古代社会发展而来的,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之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相对比,才能得到认识和说明。

中国的历史和西方国家不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封建设会。当英国于1640年大刀阔斧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迈向资产阶级社会时,中国正处于明清之际。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支撑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先生在书中精辟的指出“个体经济限制了农民,农民又执著地依恋着自己的个体经济,这一方面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不无关系”。的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封建小农经济之上矗立着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高高踞于权力的峰,上下相承左右相连,等级森严,构成了封建官僚制度。凌驾于社会存在之上的,是相应的意识形态改造,中国社会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用以反映、说明和维系这种经济和政治局面,而儒学是最能适应这种需要的观念形态,人们信奉崇尚儒学,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和纲常伦理长时间地束缚着人们。

这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封建设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古以来人们的盲目、闭塞、妄自尊大。一味地闭关自大总会带来社会的逐渐落后,当中国社会进入19世纪的时候,康乾盛世已经过去,孕育和蓄积于上个世纪的种种矛盾已日益凸显,预示了这一时机得多难于动荡。终于,量变带来质变,强韧进取的英国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了。中国从天朝上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从梦中惊醒,弥漫的硝烟、惨败的境地终于使他们警醒到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于懵懂中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鸦片战争的失败到底是由于武器的陈旧、政治的腐败还是社会的落后?

陈旭麓先生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国人真正觉醒的开始。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都是懵懂的探索,形不成体系,“他们走得越远越是孤独”。直至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曾经被视为我朝贡之国的日本将泱泱大国至于悲惨境地,巨大的心理落差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冲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人士的亟变,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从挨打中开始找寻出路的先进中国人逐渐破开云雾,开始了各方面的探索,为中国何去何从谋求出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五十多年来民族的觉醒可称之为历史的转机。

2变与不变之争

陈旭麓先生用“变与不变”来揭示近代社会的变迁,他认为这是时代推来的问题,变与不变的哲学,是一直萦绕在无数国人的困扰,古语云:“穷则变”。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开始的,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成为“变”的起点。关于中国的近代化先生给出了这样精辟的回答“中国的近代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后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的走入了近代”。诚然,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波及各个阶层,贯穿于近代史的每一环节而构成百年历史的主线。

首先,备受欺凌压迫的农民阶级最先起来反抗了,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出路,一出天朝的悲喜剧上演了。这个过程长达数十年,其起伏兴衰的痕迹是岁月难以磨灭的。先生指出:“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清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是由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决定的。”太平天国之所以能短时间以汹涌之势蔓延开来,寄托的是小农思想的固有的憧憬和向往。它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大海波潮,当然失败是注定的,生产环境的狭隘造成了眼界的狭隘,其真正的作用是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理想国终不会实现。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地主阶级在维护其根本统治的同时也是试图寻找一条光明大道的。洋务运动以1861年一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如火如荼的兴办起来了。先生这样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所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这让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这一点,洋务的倡导者或许也是始料未及的。虽然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洋务运动的顽疾,但其积极意义是不知可否的。

甲午一战,变局急转为“事变之亟”。于是出现了公车上书进而到百日维新,前后相接构成了一场社会变动。它把中国的出路寄托在因势以变之中,无疑这已经不止近代化一小步了,随之而来的是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与不变,归根到底无非是两个问题。一是怎么看待孔子;而是怎么看待西方。究其实质,前者说的是传统,后者说的是革新。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运动中,两方面是难解难分的。革新,不论改良还是革命总是在破除旧传统中实现自身的。

历史还在继续向前推进。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到来,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中华民国成立了,20世纪这一划时代的标志事件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革命与改良,是贯串整个中国近代史始终的重大问题,近代中国就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的。改良在中国前三十年近代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软弱灰色甚至是无力的,但是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重新审视改革和改良的关系,认为事物的新陈代谢,决不是简单的否定和取代,而是一个扬弃和汲取的复杂过程,肯定了改良的积极作用。先生分析了改良派从维新派到保皇派再到立宪派的循环和代谢过程,认为 20 世纪初革命派与立宪派之间的激烈论争实质上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治模式的争夺。二者的并峙表现了革命与改良的不同一性及对抗性,但双方都要求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又具有同一性。并从二者的性质、反帝爱国、思想武器和斗争锋芒等四个方面,详细地论证了这种同一性。先生最后指出:“百年中国所受到的纷至沓来的压力,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改造落后民族。”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一方面,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另一方面,发端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文化运动又直接导致和衔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产生的不同历史现象的交叉,开始了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最后三十年过程。只有符合中国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一个山重水复之后峰回路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许多同人谋相联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则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

在一切皆变的过程里,近代社会的许多斗争就是变与不变的斗争。变与不变是时代推来的问题,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而来的愤怒的卫道者,当今社会亦是如此。

3近代社会三方面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国的近代社会与静态的具有很大凝固性的传统社会不同,它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近代化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三方面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3.1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社会结构方面,作者不仅考察了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革命变革,而且考察了农村社会组织、城镇行会组织在近代的演变、会党组织的作用、不平等条约制度引起的社会变化等。

社会结构是一种纵横交错以支撑和维系整个社会的东西,它远远不止是被当作主线的阶级结构。以城乡社会演变为例,在中世纪的农村社会组织是宗族,以血缘为纽带,自成一种社会集体,随着资本主义在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农村并促成农村社会的演变,家族组织变为地方行政单位,如都、堡、堂等。在近代商品性农业的长足发展中,新的市镇也应运而生。在城市里,行会是主要社会组织,行会组织则以工商业为纽带,主要分布于城镇,伴随着城市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行会演变为商会、同业公会、工会。

3.2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社会生活方面,不仅研究了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以及政治革命和外来影响如何引起社会习尚的改变等。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是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体现尊卑有序,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除缠足等法令,不好的社会习俗得到改变。

3.3社会意识的变化

在社会意识方面,不仅论述了在社会变迁下产生的各种政治思潮,而且分析了西学影响下的种种社会心态,层层递进的阐释了历史怎样选择了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中国传统文化尊崇儒学,儒学思想根深蒂固,儒学的纲常伦理在人们头脑里存在了几千年,直至英国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意识形态的传入,中国人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正如先生在论述新文化运动时写的一段带有总结性的话:“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总之,回顾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太多曲折、反复和迂回,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陈旭麓先生用其扎实深厚的史学思想为我们揭示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只有社会形态的质变才能带来历史的进步发展。对历史的探索挖掘还在继续,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以轰轰烈烈的精彩演出谢幕,给我们后人以冥思。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M].人民出版社,2006.

[2] 童玉汝.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看陈旭麓先生的史观[J].安徽文学,2009(9).

[3] 李彪.陈旭麓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推荐访问:浅析 新陈代谢 近代 中国社会 变迁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