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被过度消费的文化

被过度消费的文化

时间:2022-12-01 19:5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西方以魔幻文化为主题的电影众多,从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系列到《指环王》系列,从《加勒比海盗》系列到世界票房之最的《阿凡达》,每部电影中的魔鬼形象大不相同,而影片背后的寓意也各不相同,环保、成长、勇气。2011年8月,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女巫季节》在亿万观众翘首期待中上映,这部以骑士、驱魔为主题的魔幻电影,以其背后深刻的关于信仰的主题被观众所认可,而影片中关于女巫的魔幻文化也引起观众的关注,作为观众不熟悉的欧洲中世纪背景和神秘的女巫文化,其商业性、宗教性及可识别性让很多学者趋之若鹜,本文则通过电影《女巫季节》解析中西方魔幻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女巫;魔鬼文化;中世纪;西方历史

 当你对某种事物产生信仰,你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件事物的帮凶。

当你信仰上帝(God),你就是上帝(God),

当你信仰恶魔(Devil),你就是恶魔(Devil)。

这是一部讨论宗教和信仰的影片,战士、女巫、搏斗是影片的三大组成元素,而透过影片表象,本质则是导演关于宗教、信仰和人性的深层次讨论。2011年8月,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魔幻大片《女巫季节》在亿万观众翘首期待中上映,鉴于凯奇以往成功出演《变脸》《石破天惊》等经典影片,这部仅投入4 000万美元的魔幻作品着实让人捏了把汗,尼古拉斯凯奇在电影中饰演一名欧洲14世纪战争时期的骑士,影片导演是曾经指导《剑鱼行动》等多部经典影片的多米尼克·塞纳,在塞纳看来,这是一段悲凉勇猛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重新审视历史并挖掘出人性的善与恶。影片上映后,片中欧洲神秘的女巫文化引起观众的热议,从而引起人们关于中西方魔幻文化的差异的研究。

一、中世纪的黑暗之旅

古老的14世纪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和幻想的时代,文艺复兴尚未到来,神秘的宗教组织控制着广大民众,人们对宗教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狂热,这种顶礼膜拜可以说是对信仰的虔诚,也可以说是一种愚忠的表现。影片开篇是一段十万大军荒漠行军的画面,菲尔逊和战友伯曼因不满统治者利用上帝教唆人们杀戮,离开骑士部队,开始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历。他们穿洋越海,横穿沙漠,一年后,本以为见到的会是美丽的故乡,没想到,两人误打误撞来到一个满目疮痍的小镇,这里被恐怖和阴森笼罩,小镇被一种叫黑死病的病毒荼毒,到处是腐烂的尸体和被病毒折磨的人,人们坚信这是恶魔借女巫之手带来的诅咒,所有人类文明社会的秩序在这里面临崩溃。伯曼在牢房里见到那个被教会认定为女巫的女孩——安娜,伯曼被教会认定为勇士,负责把安娜送至遥远的修道院,由僧侣对其进行毁灭。伯曼并不相信这个纯真的女孩就是邪恶的女巫,但是,一路上众人被神秘的巫术袭击,有两名护送者相继死去,伯曼也曾一度失控要杀死安娜。到了修道院,一切谜底才开始展开。安娜不过是魔鬼附体,魔鬼想要一本传说中所罗门王的古书,最终,伯曼重新接受宗教,成为一名虔诚的教徒,众人合力,魔鬼被消灭,伯曼和菲尔逊也付出了生命……

但从剧情来讲,影片毫无新意,故事不够出彩,视觉不够震撼,是在用不断变化的打斗形式来表现现实中已熟视无睹的故事,但若摒弃表面的东西,影片蕴涵的意义是值得深思的。利用和被利用,加害和被加害,信仰和背叛,人性的善与恶,一切在影片中均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从头至尾围绕宗教展开,宗教是人类信仰的一种体现方式,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依托,同时也是每个人不同价值观的表现,14世纪的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疯狂的时代,具有非常强烈的排他性,所有一切教会外的人都是叛徒,一些偏激的教会长老教唆教徒对其他人员进行疯狂攻击甚至杀害,而伯曼和菲尔逊则代表着人性的善,不屈服于宗教的淫威,并坚持要公平地审讯被认为女巫的女孩,是光明的代表。而教会则被认为是人性的恶,当你相信上帝的同时,你也就相信了魔鬼,当你对某种事物产生信仰,你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件事物的帮凶,巫术一直是宗教用来统治教徒思想的工具,当教会长老发现一切都不能被控制的时候,比如黑死病,巫术却又成为一切的罪魁祸首,这就是人类面对死亡时推卸责任的表现。

二、被过度商业的魔幻文化

商业化电影产业是好莱坞电影大鳄们多年来打造出的电影制作产业,商业电影是收回投资并盈利的重要产品,通过聘请知名演员及导演、大制作、大宣传等手段促使观众走进影院,与文艺片不同,商业电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电影,作为“娱乐至上”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票房的多少决定影片的成败。商业电影的体裁十分广泛,而近年来,魔幻元素不断地被用于电影制作中,《指环王》《哈利·波特》《千与千寻》等影片的成功让更多的投资商对魔幻电影趋之若鹜。

所谓“商业化”,是指未顾及产品的精神属性,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改变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无限制地迎合消费者,赚取高额利润,而这种初衷如果把握不当容易造成产品的低级化。在《女巫季节》中,女巫和魔鬼是影片魔幻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西方世界,撒旦是最著名的魔鬼形象,“撒旦”是一个代称,意为“敌对者”,他既是《失乐园》中诱惑夏娃的那条蛇,也是指点耶稣万国荣耀的神,因此可以说,女巫和魔鬼都是撒旦的化身。《女巫季节》的野心太大,影片开始便直指宗教、巫术、瘟疫、战争和人性,而尤其对此的刻意重视和渲染,让影片的魔幻元素大打折扣。就故事发展情节来看,本部影片的叙事出现多处前后矛盾的情节,如既然魔鬼可以在修道院与骑士打斗,为何必须要附身于女孩,如此多此一举,让整个故事显得累赘,有拼凑之嫌。而影片关于教会对女孩的迫害,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城市广场》中欧洲教会对知识女性的迫害。女性崛起一直是近几年电影制作的热门题材之一,从《我的野蛮女友》(韩国)、《河东狮吼》(中国)、《大战外星人》(迪斯尼)中可见一斑,据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女性是电影消费的主要人群,而女性消费观很容易带动男性消费,由此看出,影片制作商把体裁设定为了以女性为主要元素的用意,也就可以理解以上所说影片中恶魔多此一举的用意。

随着文化不断向后现代文化的转变,“过度消费文化,过度商业化文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否定传统、打破秩序、寻求刺激、突破大众文化底线,制造出“被商业”的影片。文化艺术要坚持人类正确的价值观,要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如《哈利·波特》的成功,从影片中主人公的成长可以看出家庭对成长的重要性,从魔法学院的钩心斗角映射社会的权力纷争,一切水到渠成,相得益彰,所以《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是必然的。

三、中西方魔幻文化的差异

魔幻电影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宣泄的渠道,任何故事都可以在魔幻的背景下完成,是人类超出理性的思考能力,魔幻电影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用虚构夸张的元素表现现实社会,电影的本质就是幻想,导演用想象出来的故事传达给观众他想要表达的内涵。西方魔幻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其独特性,其“个性化、鲜明化、娱乐化、充满想象力”的特点备受世界观众喜爱,而中国近几年的魔幻电影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画皮》《白蛇传说》等取自中国古典神话题材的影片也受到观众好评,但细看中西方电影,不难发现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抛开电影制作本身的原因,更多的是东西方在背景、形象、价值观等文化上的差异。

文化背景差异。西方国家的魔幻故事多数发生在战争、种族冲突、宗教斗争的背景下,注重渲染个人英雄主义,故事多为主人公大战恶魔、拯救人类和世界的,如《蝙蝠侠》《地狱男爵》等,突出个人价值;在表现形式上也多使用夸张手法,如《加勒比海盗》中的恶魔形象,非常恐怖,让人不寒而栗。而中国的魔幻故事多取材于古书籍,如《聊斋》等,表现形式含蓄,对魔怪的描写与西方相反,大都化身为人或动物,很少直接以恶魔的形象出现,如《白蛇传》中化为人形的白素贞,《西游记》中化作美女的白骨精、蜘蛛精,《倩女幽魂》中的小倩,这也与中国人传统含蓄的特点相吻合。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东西方几千年积累下的文化差异,各具特点,各有千秋。

形象差异。西方的魔幻文化有其独特的代表性,区别于其他文化派系中的表现,而在人物形象上与中国有区别。如关于“龙”(Dragon)的形象,在西方,龙是蛇的延伸物,被认为是丑陋的长着毒牙的怪物,是魔鬼的象征,在欧洲魔幻文化中,龙代表了邪恶和灾难,主人公与龙的战争则被认为代表了善与恶之间的较量,“龙”形的恶魔形象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多次出现,可见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吉利的象征;而在希腊神话中,“龙”是守护的象征,赫拉克勒斯偷走的金苹果正是由一只“百头龙”日夜看守的,在希腊文化中,龙是忠诚的守护神,一生只认一个主人;而在中国,“龙”是祥瑞之兽,《礼记·礼运篇》记载龙为“龙、麟、凤、龟”四灵之首,同时也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利,是皇权的象征,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在古代皇子称为“龙子”,优秀的才子被称为“人中龙凤”,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形的物品,穿“龙袍”。这种形象上的差异同样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价值观差异。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影响电影的内涵,《女巫季节》表达的是关于信仰和信任的故事。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在当今社会,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如同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佛教,都是人类的心灵寄托。东方人的特点是含蓄谦让,西方则表现为张扬直率,这种价值观念在魔幻影片中也有体现,西方的魔幻电影多为用一个人的力量救世界,符合西方人喜爱张扬的个性,如《蜘蛛侠》等影片,而东方魔幻电影则讲究团队主义,各自分工不同,集中力量才能消灭恶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4人,《画皮》中的捉妖师徒等,这种差异与东西方文化中价值差异有关。在《女巫季节》中,影片开始伯曼因不满教会打着宗教的名义杀戮而脱离组织,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除魔故事后,伯曼重新归入宗教,成为教徒,他说心中要存有信仰,而此时,这个信仰不是指教会,而是心中的善念,这是伯曼价值观的转变,也是本部影片的真谛。

四、结 语

魔鬼这一概念产生实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威慑和警示的出发点,为人类的道德水平设置一支标杆,它在维护社会主义和防止人性堕落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当人类相信魔鬼的存在,就是意识在善与恶的界限,实际上也是在自己心中划下一条底线,促使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触碰这个底线,正是有这个人类维持生存秩序的需求,魔幻电影才应运而生。而东西方文化在其背景、表现形式、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让东西方的魔幻电影产生巨大差别,一切差异都是由于背景文化不同引起的,文化没有对与错,文化是相通的,虽然有很多差异,但相同的是影片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意义。在《女巫季节》中,主人公伯曼最后信仰心中善念,正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导演多米尼克·塞纳想要借助影片传达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美]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 季羡林.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 范明生.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方垏南.被低估的魔幻史诗片[OL].时光网:http://i.mtime.com/1886654/blog/5714706,2011-03-18.

[作者简介] 张静(1980— ),女,河南舞钢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英语教育。

推荐访问:过度 消费 文化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