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观点

观点

时间:2022-11-29 21:45:2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孟蕴华:德育要突出“四性”

孟蕴华在《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33期撰文认为:学校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学校)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学生)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学生)积极的认识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学校德育过程要想实现德育目标,必须围绕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四性:一、层次性,是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人的层次性,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德育目标和措施,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二、主体性,是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的主体的本质特性。它体现为主体在一定的对象活动中对客体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三、互动性,是指构成德育系统的各要素内部之间、各要素相互之间及德育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互动中调整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以期达到德育过程整体功能的优化。四、实践性,就是要求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期超越

杜时忠在《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撰文指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着“学校中心论”“专门德育论”和“即时效果论”三大认识误区,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深入发展。“去中心化”使学校教育的优势式微;专门化的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并不一定是“福音”;经济主义导向的德育实效追求并不恰当。面对经济社会的变迁,应树立新的德育观,以“合力德育论”“生活德育论”和“长效德育论”超越学校德育的认识误区,推动学校德育的健康发展。

“合力德育论”“生活德育论”和“长效德育论”虽然各有独特内涵,但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一种新的德育观。新的德育观超越了以知识教学、经济效率和学校中心为底蕴的传统德育观,强调学校德育的长远目的在于通过培养有道德的学生来推进有道德社会;强调学生道德知识的增加、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实现长远目的的手段;强调学校德育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按照生活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来实施德育;强调学校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形成德育合力。

宋兰影:道家自由精神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宋兰影在《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上半月刊)第11期撰文指出:道家自始至终最崇尚的精神,是自由精神。道家思想的自由精神关爱个体生命,在政治上尊重个人基本权利,在精神上追求“与道逍遥”的超然境界。道家自由精神对现实中教育自由的种种异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埋没了在某些方面不足但在其他方面又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以一种标准衡量和评价各具特长的人才,不顾教育规律而主观妄为,从而阻碍了学生各自本性和优势的自由发展。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吸收道家“顺情而教”“率性而行”的个性教育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选择适合于他们的教育,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培养出个性丰富的特色人才。

推荐访问:观点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