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唱论》歌唱方法与技巧及其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借鉴意义

《唱论》歌唱方法与技巧及其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借鉴意义

时间:2022-11-29 20:55: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元代燕南芝庵的声乐论著《唱论》文字虽然简略,但是涵盖内容比较丰富,尤其文中对歌唱的表达以及歌唱的方法与技巧做了高度的概括,都是音乐家、歌唱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这些歌唱方法与技巧对于当代民族声乐有着实质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唱论》;声乐技巧;民族声乐;借鉴意义

从最初的原始时期开始,随着各时期社会形态的不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每个时期声乐、器乐、乐器、美学思想以及音乐论著的形式、内容也不一样。元代燕南芝庵的音乐论著《唱论》是一部最早的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著作,充分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声乐状况。《唱论》文字虽然简略,但是涵盖内容比较丰富,尤其文中对歌唱的表达以及歌唱的方法与技巧做了高度的概括,都是音乐家、歌唱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这些歌唱方法与技巧对于当代民族声乐有着实质性的借鉴意义。

1 《唱论》简介

《唱论》,元代燕南芝庵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声乐论著。其作者真实姓名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收录的唱论是在现存最早的青城杨朝英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卷》中,后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路》、明代臧樊循的《元曲选》和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均有《唱论》的部分或者全部的刊载。全书不分卷,共31节文字。原文涉及内容丰富,主要有:列举中国古代著名歌者、帝王音乐家和金元时的名曲;概括道、僧、儒三家的歌唱特点(唱情、唱性、唱理);歌唱的要领;唱曲方法和歌曲内容的分类;宫调各调的调性色彩;以及歌唱中常见的弊病。但叙述比较简单,每节不标题,简明扼要,篇幅很短。它是前人歌唱艺术的实践经验总结。

2 《唱论》中有关声乐的歌唱方法与技巧

《唱论》文章在一开始,简单提及了古代擅长歌唱的三位歌唱家和懂得音乐作者的五位帝王,以及指出道、僧、儒的音乐特性后,随即转到了作者对歌唱表达的探讨上。《唱论》中提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之也”,又云“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①这是用声乐和器乐作比较,认为声乐是最普及,最富感染力的艺术门类。由于有歌词的介入,能够更直白的表达词意,也拉近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更容易交流。《唱论》中的大部分的篇幅是对歌唱方法与技巧的论述,从各方面,各角度综合的对歌唱艺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唱论》关于歌唱方法与技巧的阐释分别从歌之格调、节奏、声腔、音色、气息等方面进行表述。(1)关于歌唱的格调。《唱论》云:“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迭垛换,萦纤牵结,敦拖呜咽,推题丸转,捶欠遏透”。②这里所说的格调是指“声调”和“格律”。即所谓“抑扬有秩”“顿挫得法”、要讲究歌曲中调式带给演唱者的各种情绪。雄壮、饱满的声音应该去表现什么样的调式,抒情、柔和的声音应该去表现什么样调式的。(2)有关歌唱的节奏。“歌之节奏:停声,待拍,偷吹,拽棒,字真,依腔,贴调。”③节奏是音乐形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歌之节奏”既表示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旋律节拍的强弱、长短,也泛指演唱的情节速度、情绪涨落等音乐现象。“停声”,指演唱声音的暂时停顿休止:是为了表现作品的内容:有意识暂时中断一下正在进行的旋律:形成声断气不断、音断意不断的效果。(3)关于歌唱的声腔。“凡歌一声:声有四节:起末,过度,摄答,撷落。”声要圆熟,腔要彻满。④这我们可以理解为字领腔的过程,整个声腔从音起到声落要求气息连贯,腔体饱满。(4)关于歌唱的音色。在运用声音的音色变化上:《唱论》载道:“凡一曲中:各有其声:变声,敦声,杌声,啀声,困声,三过声”。⑤这说的是在歌唱时要注意音色的变化。不同的作品、曲调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出来才有味道,才更有感染力。(5)关于歌唱的气息。《唱论》关于气息运用的要求:唱论有关气息运用的阐述是:“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⑥歌唱中气息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气息是歌唱之本,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声音的好坏。我们一贯强调“气运丹田”,指出气息的着力点在丹田,用控制呼吸的运动来达到控制声音的目的,要想得到丰富多彩的声音,就必须有灵活多样的运气方法。通常在乐句中,换气时要求做到不留痕迹,找到适合换气的地方快速换气,让听众无法察觉。

3 《唱论》歌唱方法与技巧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借鉴意义

以上分析了《唱论》中有关于歌唱的方法与技巧。这些歌唱的方法与技巧对当代的民族声乐有一些借鉴体现在: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不仅讲究字的表达,也十分注重腔的运用。而今天我们的民族唱法依然强调的是“字正腔圆”。我们中国的民族唱法是非常注重咬字和吐字的。在咬字、吐字中由声母转换成韵母,也就是由辅音迅速过度到元音,再进行归韵。这个转换的过程也体现了腔的运用,强调字对腔的引领作用。歌词是歌唱中的语言,每首歌的歌词是由很多词汇组成的,要想让人听懂意思,就必须把每个字都咬的准确清楚。

其次,《唱论》中在对于歌唱中表现的得失矛盾,做了非常具有哲理性的阐述:“有唱的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掐的,失之本调”。⑦这就是说:有些人在歌唱时咬字过于讲究的,往往不够大方;有些过于追求唱得灵巧的,有时又显得轻浮;强调按死谱唱的,会导致循规蹈矩而不够精彩;那些刻意求工的,却往往过于做作;按拍死唱的,又太少变化。中国人讲究中庸, 歌唱更是要讲平衡,追求单一的效果往往会导致另一个矛盾的出现。这为我们当今声乐演唱和教学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第三,《唱论》的基本理念延续不断,其演唱技法传承下来。如“抑扬顿挫”,直到今天仍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技法。“词山曲海,千生万熟”⑧一直是学习演唱戏曲的基本要求。“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后来发展成中国民族声乐中关于“气口”的要求。《唱论》中对于情绪的调动、咬字方法、气息运用、声音控制、等问题的论述,仍然是今天歌唱艺术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目标。《唱论》阐述了当时很多的演唱现象,为研究中国古代声乐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唱论》阐释的许多演唱技法要求,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实践意义。

总之,我们中国当代的民族声乐之所以有了快速的发展:(1)《唱论》中所阐述的内容为我们当代研究民族唱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唱论》这部最早的声乐论著对于宋元之后的歌唱艺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今天声乐分类有“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字与腔的关系问题。我国的民族声乐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很大的发展。视野更加开阔,方法更加得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立足于本国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方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是根与枝叶的关系。我们一方面必须重视向传统音乐学习,另一方面也有义务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广泛的融合新的音乐元素,更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4 结语

《唱论》来源于生活,经历代歌唱艺术家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被接受和认可,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应该说中国的民族唱法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我国传统唱法中的许多优良技法在《唱论》中得到体现,《唱论》为研究祖国的声乐历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使存在了几千年的歌唱实践终于有了理论性总结,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歌唱、发展声乐事业,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虽然《唱论》的写作年代久远,由于文字过于简略,加上掺有一些当时的方言俚语及当时的音乐术语,使得部分文字较为比较难懂,现代人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他毕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论述声乐艺术的专著。它对当时及后世的声乐演唱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这不仅仅是对当时声乐艺术的全面总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声乐表演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当时的歌唱、教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当今民族声乐学习的极好教材。

【参考文献】

[1]刘忠,薛松梅.中国音乐史[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4]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5]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6]王平.《唱论》与民族唱法[M].2002.

[7]白宁.试论《唱论》关于声乐技法的阅释及其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J].2006年第3期.

注释:

①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460.

②③④⑤⑥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461.

⑦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462.

⑧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463.

[责任编辑:汤静]

推荐访问:声乐 其对 借鉴 歌唱 当代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