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时间:2022-11-29 09:45: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的:探讨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发现腔隙性病灶150个,单发病灶60例,多发病变33例。腔隙灶直径为5~15mm,以10mm腔隙灶为主,由于病灶小,无占位效应。结论: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04-0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T in diagnosis of lacunar infarction CT,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lacunar infarction. Methods: CT findings of 93 cases of lacunar infarction.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lacunar lesions in 150, solitary lesion in 60 cases, multiple lesions in 33 cases. Lacunar lesions with diameter of 5~15mm to 10mm, mainly due to small lacuna focus, focus, no space occupying effect. Conclusion: CT has important value in diagnosis of lacunar infarction.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部深穿支动脉发生硬化,微梗死所致腔隙性梗死。与高血压有关,起病缓慢,预后较好,腔隙性脑梗死由于病灶小,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无定位体征,诊断困难,近年来CT及MRI应用于临床,使更多的腔隙性脑梗死得以诊断。本文对CT诊断腔隙性梗死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3例中男58例,女35例,年龄36~88岁,平均62岁。既往有慢性高血压病者68例,糖尿病者15例,肺心病1例。本组多数患者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一侧肢体麻木及无力,行走不稳,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强哭强笑等。

1.2 检查方法

使用以philips brilliance™ CT 16-slice螺旋CT机。全部病例均行常规平扫,以OM线为基线,层厚5mm,共20个层面。

2 结果

93例经螺旋CT扫描检查发现腔隙性病灶150个,单发病灶60例,多发病变33例。病灶位在左侧58个,右侧62个,双侧30个。本组发现基底节区腔隙灶53例,侧脑室旁白质腔隙灶15例,半卵圆中心8例,丘脑6例,内囊前,后支共5例,脑干4例,小脑2例。本组腔隙灶形态多为小圆形,小椭圆形低密度病灶,腔隙灶直径为5~15mm,以10mm腔隙灶为主,由于病灶小,无占位效应。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病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较复杂,高血压被认为是其直接原因。文献报道高血压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占所有腔隙性脑梗死的 47% ~ 78%[1, 2],从本组资料分析,长期高血压占73%,动脉硬化也是较常见的病因。另外糖尿病患者以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炎及血管狭窄均可导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少见的病因有小脓肿、多发性硬化、胶质瘤、脑囊虫等。

本文CT发现的腔隙灶形态多为小圆形,小椭圆形低密度病灶。大部分病灶边界清楚,20个病灶边界模糊,其中5个病灶起病仅36h,可能与早期脑梗死发生的局限性脑水肿和吞噬浸润有关。150个病灶的CT值为13~31.3HU,平均为18.3HU,腔隙性病灶较小,由于部分容积效应,这些数值不一定能代表病灶的真正X线衰减值,无助于新旧梗死灶的判断。本组腔隙灶直径为5~15mm,以10mm腔隙灶为主,由于病灶小,无占位效应。

CT显示脑深部的微小梗死灶,为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提供了客观依据,但在文献报道和临床试验中尚可发现少数患者CT证实腔隙性脑梗死而临床无症状。本组8例(8.6%)多在体检时或外伤后发现有腔隙性脑梗死。反之,有时临床有症状,CT扫描却无阳性发现,这可能是因病灶小或患者检查过早或过迟,发病后时间太长或因CT分辨率、有无脑萎缩等多种因素而影响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

CT扫描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动态观察:病后2~3周梗死区处于吸收期,因水中消失及吞噬细胞的浸润可出现与脑组织等密度的所谓模糊效应。慢性期(3周后)密度减低区范围缩小,边界清楚。1个月以后的梗死称为陈旧性梗死,由于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逐渐移除而成为含液囊肿,CT可见边缘规则的低密度区,脑室和脑沟扩大,中线向病侧移位。CT扫描追踪可以观察到梗死早期→水肿高峰→水肿减轻→水肿消退→软化形成囊腔(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可完全消失)等一系列变化及临床治疗后的脑恢复情况,在形成囊腔后,难与脑出血后软化灶鉴别[3]。由此可见CT扫描的动态观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综上所述,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很不典型,大多缺乏特征性的定位,由于临床上单靠体检诊断腔梗困难,对怀疑有腔隙性梗死者,CT检查是最有特异性的检查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星荣,沈天珍,段承祥,等.全身CT和 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114.

[2] 李果珍.临床CT 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1.

[3]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6-106.

推荐访问:诊断 价值 脑梗死 CT 腔隙性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