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黑色幽默下的死亡阴影

黑色幽默下的死亡阴影

时间:2022-11-27 14:45: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过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存在主义解读,阐释了小说死亡模式的荒诞性和死亡内涵的严肃性,从而揭示了这部最具有后现代特征的黑色幽默经典作品,在存在主义的影响下,其死亡主题也呈现了手法荒诞化和心理零散化的新特征。

关键词:黑色幽默;死亡;荒诞;后现代;零散化

“黑色幽默”得名于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ThomaslFriedman)编辑的一本短篇小说集《黑色的幽默》。黑色幽默,顾名思义,就是以幽默这种传统的喜剧形式表现绝望、痛苦和残酷的悲剧内容,从而造就阴郁苦涩的喜剧效果。美国作家尼克(Niek.Tosches)曾举了一个例子,通俗地解释了这种幽默的性质。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故作轻松地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艺结实吗?”于是引起轰笑。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意译为“大难临头的幽默”。可见,死亡以及面对死亡精神状态一直也是黑色幽默小说中常见的一种表现主题。

1961年,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处女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轰动文坛,标志着美国小说进入了后现代小说的新阶段,开创了一个新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某空军飞行大队驻守所发生的一系列荒谬、怪诞的故事。小说每个章节重点写一个人物,时空经常转换,整体的故事情节较为松散,由贯穿全书的人物尤索林的经历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串联起来。但是,作为一个描写战争的故事,其中的人物似乎都在面对死亡的抉择,包括对待自己的,也有对待他人的。黑色幽默中的“黑色”从其自身内涵来看,就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的意思,它代表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中最阴暗的方面。这其中就包含了人的终结一死亡。如何对待这个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的后现代小说家表现出这个时期特有的特点,在存在主义影响下,生与死的界限,被以一种超现实的手法重新肢解,荒诞化的表现方式和零散化的心理状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特征。

一、荒诞的死亡模式,严肃的死亡内涵

荒诞是贯彻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西方文学主流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也是黑色幽默的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以边缘化和荒诞化的处理方式,赋予主题更深层次的内涵。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荒谬的,而人生确实是痛苦的,黑色幽默“以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现实”,并赋予死亡更深刻的哲学内涵。

虽然作家顺应了时代的反战主流思想,然而小说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争概念。战争的进行无关是非正义,其重要原动力在于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设置和执行,身处战争的每一个人,都在军规中交替上演人生的成功与失败。而战争对于人的生与死,已脱离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和精神上的生与死,因为界定标准成为一个标量中恒定数值,那就是军规本身。从中可以理解为三层意思:

第一,军规自身设置的荒谬性成功地在逻辑上构成了一个死亡迷局。军规在模式上形成了一个再生式的、更具有衍化式的荒诞怪圈。“军规这个动态机制在周而复始的运行中,产生裂变和质变,由一种不可知的存在转化成另一种不可知的存在。”军规荒谬的模式,决定了士兵看似拥有选择权,其却在无可争议的权威下,始终处于一个与死亡擦身而过的现实恐惧中。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规定,飞行满32架次可不再执行任务。当尤索林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任务的时候,飞行大队长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为了自己能早日当上将军,不断增多军规的飞行任务次数。军规规定:只有疯子可以不完成指定的飞行任务,立即遣送回国,但要求本人提出申请。如果本人提出申请,就证明他意识到飞行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就不是精神失常,那就意味着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这样军规在小说中如同一个黑色的巨网,时刻笼罩在小说的每个角落,并以这种荒谬而永无休止的方式迫使士兵不断战斗,直至战争结束或死亡。从某种程度来说,在战争中。军规和死亡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战争提供了死亡的可能性,而军规却操控了死亡的概率,军规的无休止导致了死亡最大化。因此,对所有的士兵来说,执行军规就是一种变相自杀。士兵皆因飞行次数不断增加而死于空中,这如同命运的圈套,却是在人为军规的机制下得以实现的,看似荒诞,实则无奈。

第二,在存在主义影响下,死亡也变得概念化和模糊化。海勒曾说“我对战争题材并不感兴趣,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机构中的个人关系,它写外部力量或制度对人的压迫和侵蚀作用。”…小说中,马德刚到基地两小时,还未来得及到中队报到就在奥尔维耶托上空被炸个粉身碎骨,成了一个不被承认的死人;丹尼卡医生因名字正好列在麦克沃特所驾驶的登机人员名单上而成了一名不被承认的活死人。可见,个体死亡并不是以机体的生理终结为标准,军规决定了官僚机构内在机制衍生出来的另行的死亡模式。生死的概念打破和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传统文学理念中的死亡内涵被荒谬地颠覆了,成为军规运行机制中一个概念性结论。

第三,“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的,而黑色幽默中“反英雄”的生存态度,正是他们绝境逢生的有力条件。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认为:“死亡不断的威胁迫使人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短暂。因此,他主张人应该有选择的权利,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自由,而运用自己的自由权利便是生活和存在的真谛。”主人公尤索林是小说中独树一帜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既不愿像死去的战友一样,如同“废物”和“垃圾”一般牺牲在战场上;也不屑与那些当权者同流合污,成为官僚机构中的“人虫”,吸食他人血液来获得个人的生存空间;他最终选择装病、装疯和开小差的方式进行自我拯救。有些评论家认为,尤索林是一个怯懦者,然而,在左右为难的危急时刻,自救的方式不是重点,结果是他在自我的自由选择中,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成为军规压迫中的惟一幸存者。

二、后现代主义的零散化病状:精神的异化

黑色幽默小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战争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生存状态的不稳定性。此外,冷战时期,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激烈复杂的社会矛盾迭起,引起民众精神上的紧张、压抑和绝望。战争代表了恐惧、暴力、流血以及死亡等诸多黑暗象征。这一时期人道危机必然导致人们精神上的病态分裂,产生死亡恐惧,而零散化病状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海勒的小说秉承了“绝望的喜剧”风格,这是与自身精神探索、生存处境和社会影响息息相关的。如果说军规固有的荒诞性是死亡的运行机制,那么后现代的零散化病状是造成死亡恐惧的内在根源。而从焦虑到分裂,直至虚无,海勒揭露出了动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裂变。

在后现代这个信仰崩塌的时代,面对生存困惑,人们的焦虑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随之,詹明信(Fre&ic Jameson)诊断出零散化病状,认为“后现代的经验不再是一种焦虑,而

是一种心理上的分裂”,“用吸毒者的语言来说明,那是一种幻觉,一种异常的欣快的恐惧;而不是老的意义上异化所产生的那种极端的孤独感、沉沦感、焦虑感、颓废感、存在到死亡的感觉等。因为感觉和感情也是历史的,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一种思维来理解焦虑这样一种绝对的心理经验,把它作为某种历史环境中的一个历史心理的历史过程。”这无疑从本质上重新解构了人们的内心世界,精神异化成为这一时期死亡主题的内在诠释。

不能否认,处于战争这个大熔炉中,第二十二条军规就如同控制温度的开关,而当权者控制开关的手就掌握着炼狱中人们的生杀大权,在权力和金钱的欲火中。死亡看似无可避免。于是,小说中士兵惶惶不可终日,皆以为其他人是疯子,而自己却用非常态的形式面对死亡。癫狂、噩梦、恶作剧以及暗杀等恐惧的衍生物已经成功找到了它们各自的宿主。约赛连为了反抗作战飞行任务增至70次的规定,居然随身携带一支枪,倒着走路,以示抗议;多本斯因不堪自己内心煎熬,策划了一场对卡思卡特上校的无疾而终的谋杀;麦克沃特以带有恶作剧性质的超低空飞行来转移自己的恐惧感;至于曾经的空军英雄亨格利·乔,每当他“不再执行作战飞行任务,再次等待永远等不来的回国命令,他便受尽了痛苦的折磨。期间,他在中队度过的每一个晚上,那一个个噩梦总是准时出现在他的梦想,就同天体的运行一样正点,不差分秒”,他的每个噩梦必然还伴着歇斯底里的尖叫,并如瘟疫一般传染给周遭的人,可每当他重新接受命令时。便如释重负地一笑,噩梦不再。可见,海勒式人物的恐惧已经达到极限,以至于阴阳错乱,笑话连连,显示了黑色幽默“在笑声中又包含着绝望情绪”的特点,将通过对死亡的困扰生动地体现这一社会层面对存在的焦虑。

虚无和死亡是存在主义小说的核心问题。因而,海勒黑色小说中的死亡不仅具有实体性,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文章开头对一个“让白石膏白纱布缠满身的士兵”的描述。这个人,全身素白,插着两只管子,一只供送给养,一只疏导排泄,就好像一个白色僵尸一样无声无息地躺在病床上,惟一可以辨认他是个人的依据居然是他嘴巴上那个皮开肉绽的黑洞。旁观者(包括那些士兵,也包括读者本身)都无法判断这个人的生死存亡,两个管子的输进输出,似乎是代表生命的延续,然而白纱下究竟包裹的是怎样的躯体,其灵魂又皈依何处,成为这个小说关于死亡主题的—个深刻的启示。随军牧师海德格尔认为:人们通过他人的死亡,意识到自己的死亡,但他人的死却不能代替我们对死亡的体验。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的死亡状态。在小说中以这样的艺术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这充分展示了海勒看似冷漠实则愤怒的复杂情感。斯蒂芬·w·波茨(Ste-phen.w.Pots)肯定了这一形象的象征性:“全身裹着纱布和石膏的士兵如同死人,甚至比死人更糟,他象征的是一种尚存生命病状的死亡,是被剥夺了个性、身份、活动能力、自由意志和人生意义的一种人的存在。”事实上,这个白色木乃伊的反复出现是小说中最有死亡意义的具体象征。死亡的存在可以具体于形式,实质上却是虚实难分,真假难辨。这就印证了存在主义的认识论虚无主义或认识论不可能主义的内在思想。

可以说,黑色幽默中代表的绝对不是以往那些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失的一代”,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他们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的价值追求,不再以情绪化的精神状态看待死亡,模糊了时间的差额,却以零散的角度把生存和死亡进行了整合,过渡到类似真空的虚无状态。美国著名哲学家詹姆逊(Fredrie Jameson)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曾经提出,与现代主义时代充满孤独、焦虑和自我毁灭的情绪不同。在。后现代主义的‘耗尽’里”,人们“体验的是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其自身也只“是一个非中心化了的主体。”《第二十二条军规》以荒诞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一个充满自私、贪婪、虚伪、欺骗、专横、残忍、淫乱和疯狂的现实生活。其中上场的诸多人物都被作者夸大甚至扭曲成几何人物。例如,主人公尤索林被世事的反常折磨成了一个怀疑狂,一个不可知论者和虚无主义者。他在神圣的感恩节上大发不敬之词,贬抑辱骂上帝;而面对军规,他感觉举手无措,只能以一种开小差的方式来解决自身危机。至于这个中队的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为了爬上将军的宝座,对上溜须拍马,对下不顾士兵死活,不断提高飞行任务的次数。而施思考夫中尉发明一种步伐,使士兵变成机器人,因而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军事天才,被晋升为指挥全军的中将司令。一个是负责中队伙食的米洛中尉以办伙食为名,与将军们勾结,拉交战国人股,组成了“两合公司”,为了从德军手中捞取大量金钱,竟用美军的飞机炸毁了美军的基地。这些人物性格迥异,在行为上脱离了存理性的轨道,却在这个上帝、自我、主体都已经消亡的时代,并在官僚机构机制下“耗尽”所有生命力追求那些荒谬的个人利益,自我的精神世界缺乏一个中心集合,成为了死亡的虚空状态。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与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无我性和无深度性”不谋而合,是黑色幽默的另类死亡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黑色幽默的骨血流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对死亡概念的整合的理解。约瑟夫·海勒从“黑色”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来对待“黑色”,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荒诞的世界中,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都在面对生或死的选择。生存空间压缩变化,从体制上来说,是新时期新形式以及新思潮所带来的由外而内的新变化,从实质上来说,是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外部变化影响下经历的连锁性裂变。死亡不再以传统角度进行诠释。黑色幽默,在存在主义影响下,采用荒诞的表现手法,折射零散化的心理病状,挖掘后现代时期人们精神异变的实质,对新的生存态势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成梅,小说与非小说:美国20世纪重要作家海勒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45.

[2]丁芸,英美文学研究新视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03.

[3]汪小林,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30.

[4]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30.

[5]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89.

[6]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M],程爱民,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7]石昭贤,欧美现代派文学三十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297.

[8]STEPHEN w,POTrS,From Here to Absurdity,San Bet-nardlno[M],California:The Borgo Press,1982:10.

[9]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5-196.

[责任编辑霍丽]

推荐访问:黑色幽默 阴影 死亡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