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凸纽形玦看环南海区域土著文化的交流

从凸纽形玦看环南海区域土著文化的交流

时间:2022-11-24 14:55:1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凸纽玦是指考古发现的器身外缘带有凸纽的玦形耳饰,玉、石质或玻璃质地,广泛分布于环南海地区。日本学者鹿野忠雄于上世纪40年代就注意到东南亚地区这一独特的“有角玦形石环”{1}。此后,台湾学者黄士强{2}、宋文薰{3}等人先后专文对台湾及东南亚的史前凸纽玦进行研究。最近二、三十年来,在我国两广、闽浙等东南沿海地区亦相继有同类器物的发现。这类独特的早期古文化遗存集中分布于环南海地带,充分体现了该区域史前、早期历史时期土著文化的交流,在民族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 凸纽形玦的发现与分布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越南北部就发现了不少凸纽玦{4}。凸纽玦在越南分布最为密集,延续时间最长:从公元前2000~1200年的冯原(Phung Nguyen)文化,历经青铜时代的铜玦(Dong Dau)文化、朋丘(Go Mun)文化,直到早期铁器时代的东山(Dong Son)文化、沙莹(Sa Huynh)文化都有发现{5}。

菲律宾的凸纽玦集中分布于巴拉望Tabon诸洞穴,在吕宋岛北部和中部的一些遗址也有发现。据Fox研究,菲律宾的凸纽玦年代较越南为晚,是“金属器时代早期”以后的产品{6}。

此外,在泰国中西部U-Thong遗址、中央东岸附近的Khao Saam Keo,柬埔寨的Samrong Sen,马来西亚沙捞越尼阿洞穴等地也零星发现了一些凸纽玦。

台湾北部的圆山、芝山岩,中部的曲冰均发现有凸纽玦,其中最密集分布区则为东南海岸及其附近岛屿,仅卑南一个遗址就发现了300多件凸纽玦{7}。

两广、香港和闽浙等地也发现有凸纽玦。广东曲江石峡遗址第四期墓葬出土了三件,年代相当于商代{8}。广西红水河沿岸的武鸣等秧山{9}、平乐银山岭{10}、田东锅盖岭{11}等地战国墓群中发现了若干件凸纽玦。香港南丫岛也有同类玦出土{12}。浙江衢州西山西周早期土墩墓出土的四件凸纽玦{13},是凸纽玦分布的北限。福建漳州鸟仑尾商周墓地出土的一件玉玦,平面呈菱形,虽无凸纽,但风格与凸纽玦类似,而不同于东亚大陆常见的圆形玦。

二. 凸纽形玦的形态分类

环南海地区史前凸纽玦集中广泛,形态各异,延续时间较长。但由于各地考古地层关系、年代学资料不甚明确或可靠,系统的谱系编年研究尚有困难。初步观察,这些玦饰大致可分为四型。

A型:方形扁体凸纽玦

按平面形状和凸纽形态可分为三式。

AI:平面正方形或长方形,四凸纽形状不甚规整,近圆形。越南冯原文化出土的凸纽玦即属此类(图一:1、2)。

AII:平面呈菱形,凸纽不明显。福建漳州鸟仑尾商周墓地出土者属此类(图一:35)。

AIII:平面正方形,凸纽顶端有凹陷。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地出土的一件凸纽玦属此类(图一:30)。

B型:圆形扁体凸纽玦

按凸纽形态可分为四式。

BI:圆(方)粒状凸纽者。越南铜玦文化出土的凸纽玦属此类(图一:3)。台湾本岛发现的绝大多数凸纽玦也属此类(图一:19-24)。

BII:锯齿状凸纽者。越南朋丘文化发现者属此类(图一:4)。

BIII:半圆形凸纽者。越南东山文化发现过此类凸纽玦(图一:5)。

BIV:三角形短锥状凸纽者。越南沙莹文化出土过此类凸纽玦(图一:6-7)。菲律宾巴拉望Uyaw、Guri洞穴也发现过,但凸纽形态有所变异(图一:10-13)。

C型:圆形扁体“C”形纽玦。

CI:“C”形凸纽两端上翘明显,有的凸纽中部有凸起。广东曲江石峡遗址第四期墓葬出土的三件玦属此类(图一:28-29)。

CII:“C”形凸纽弧度平缓,两端上翘不明显。浙江衢州西山西周早期土墩墓(图一:34)、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图一:32)、香港南丫岛(图一:33)、台湾兰屿(图一:25-26)出土者均属此类。

D型:钩坠形凸纽玦。

DI:短锥状凸纽者。此类玦在越南沙莹文化有大量发现(图一:8),在菲律宾巴拉望Tabon诸洞穴也有集中分布。此外还零星发现于吕宋岛北部的Arku洞穴、中部的Batangas遗址,马来西亚沙捞越尼阿洞穴,泰国中西部U-Thong遗址和柬埔寨的Samrong Sen等地点。

DII:狭长锥状凸纽。目前此类玦仅发现四件,一件发现于越南Quan-Binh省,属沙莹文化;另外三件发现于菲律宾。

各类凸纽玦在环南海地区的分布如图二所示。

三. 凸纽玦的时空演变与文化史意义

在越南,前东山文化的凸纽玦局限于红河谷地地区,并经历了一个由AI(冯原文化)到BI(铜玦文化)直至BII(朋丘文化)的过程。东山文化时期,凸纽玦演变为BIII,数量仍然不多,分布范围稍有扩大。到沙莹文化时期,凸纽玦数量骤增,遍布于越南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除延续B型传统,并发展成BIV外;还新出现了DI玦,成为沙莹文化最典型的文化特质之一。DII玦数量极少,均玻璃质地,其年代较DI玦稍晚,应由后者演变而来。

C型凸纽玦是华南地区的特产。广东石峡遗址第四期墓葬出土的CI玦年代最早,其后演变为浙江衢州西山西周早期土墩墓、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及香港南丫岛出土的CII凸纽玦。台湾绿岛、兰屿等地的“C”形纽玦年代偏晚,凸纽制作草率简单,造型不甚规整,应是华南“C”形纽玦影响下的产物。

按所带凸纽数量,可将凸纽玦分为两大类:带四个凸纽者(A型、B型及C型)和带三个凸纽者(D型)。前者主要分布于环南海北部的中国两广、闽浙、港台及越南北部红河谷地地区;后者则仅见于越南中南部、泰国半岛、菲律宾巴拉望岛Tabon诸洞穴等更南的地区。浙江衢州带三个凸纽的玦是个例外,且其凸纽为华南特有的“C”形纽。在越南,凸纽玦经历了一个由四凸纽(BIV)向三凸纽(D型)发展的逻辑顺序,但两者共存了一段时间,其时代互有早晚,菲律宾的情况也是如此。

 

凸纽玦广泛分布于环南海地区的华南、台湾及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绵延不绝,且为该地区所仅见。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暗示了该地区民族文化间的内在相关与互动。这与考古学上所见的该地区自旧石器时代经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直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诸多共有的文化现象——化石人类体质特征、砾石石器工业传统、中石器时代过渡模式等,是相吻合的。这种文化间的关联与互动也被语言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

越南沙莹文化期是凸纽玦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期,凸纽玦数量骤增,出现带三个锥状凸纽的新样式D型,广泛扩散到泰国半岛,马来西亚沙捞越,菲律宾巴拉望、吕宋岛等地。这一现象或许暗示了上述地区这一时期曾经发生过的大规模的文化传播、民族迁移。这应与进入铁器时代后人类开拓海洋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

注释:

{1} 鹿野忠雄(Kano,T):《东南亚细亚民族学先史学研究》第Ⅰ卷,东京:矢岛书房,1946年;《东南亚细亚民族学先史学研究》第Ⅱ卷,东京:矢岛书房1952年。

{2} 黄士强:《玦的研究》,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三十七、三十八期合刊,1975年。

{3} 宋文薰:《论台湾及环中国南海史前时代的玦形耳饰》,《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与考古组,1989年。

{4} Jeremy H.C.S.Davidson.Recent Archaeological Activity in Viet-nam,Journal ofHong Kong Archaeological Society. Vol.Ⅵ, 1975.

H.H.E.Loofs-Wissowa.Prehistoric and Protohistoric Finds Between the Indochinese Peninsula and the phillipines; as Exemplified by Two Types of Ear-ornaments,Journal of Hong Kong Society. Vol.Ⅸ, 1980-1981.

{5} Nguyen Kim Dung.Ancient Jade-manufacturing Tradition in Vietnam.

Ha Van Tan.Jade Split Earrings with Projections, in Vietnam.

均载于邓聪:《东亚玉器》,1998年。

{6} Fox, Robert B. The Tabon Caves-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and Excavations on Palawan Island, Philippines. Monograph of the National Museum, No.1, 1970.

{7} 宋文薰、连照美:《卑南遗址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第一卷,《遗址发掘与陪葬品分析》,1984年。

{8} 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曲江石峡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7期。

{9}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田东县发现战国墓葬》,《考古》1979年第6期。

{12} Finn,Daniel. Archaeological Finds on Lamma Island near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3} 金华地区文管会:《浙江衢州西山西周土墩墓》,《考古》1984年第7期。

推荐访问:土著 南海 区域 文化 交流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