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高等院校近10年来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研究文献回顾

我国高等院校近10年来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研究文献回顾

时间:2022-11-23 12:45:4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近10年来本科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的文献回顾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在梳理的基础上,对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范式、涉及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的分析讨论。结果,1)“专业培养目标”实质内涵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有机结合是专业方案建构的重点,应当更加看重“专业培养方案”的前瞻性;2)专业培养方案的主体是由“知识体系”、“知识领域”和“课程”三部分构成。从知识的角度比从传统的课程认识和建构专业方案更贴近真实,更务实;3)师资队伍的水平,课程的质量是专业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基础。抓住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课程的质量就等于抓住了专业建设的灵魂。结论,现有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发展已由“整体结构”设计为中心转向“课程建设”为中心,且课程内涵的确定、教材对课程的表达和教师对课程的演绎将是课程建设的动力来源。

关键词:高等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回顾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章编号:1009-783X(2009)03-0266-07 文献标志码:A

最近10年来,不仅是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的10年,而且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最快的10年,而“专业”作为高等院校的构成要件来讲,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高校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态势;因此,作为专业发展依据的“专业培养方案”,无论是他的制定,还是他的执行,对于一个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专业教学方案的研究、制定与执行,有了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以科研的方式介入到专业培养方案的研制过程,增加了方案的科学性、减少了执行过程中的“误区”。与此同时,借鉴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成果以及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更好地做好本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正是期望通过对普通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和体育专业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研究成果的文献梳理,为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建议。

1 我国普通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建设的文献回顾

1.1 对专业的思想认识理念决定专业建设者的思维模式

首先,在对影响专业方案的各种外部因素的认识上,专业设置机制,专业发展方式、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是影响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吕向虹认为“专业设置机制是高校、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设置、建设与管理上的反映和延伸。”也就是说高校、政府和市场建构起一个“三角形”关系,每一个角代表一种形式的极端和其他两种形式的最低限度。因此,保持“三角形”3个角的适当距离,特别是缩短高校与政府和市场的边长距离,既是高校发展的方向,也是专业设置与否的基点。

文献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在专业发展上,在不同的时期或选择“外延式”发展模式亦或选择“内涵式”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学龄人口高峰期的度过和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逐渐显示出的负效应,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专业的内涵式发展,研究的重心也由专业模式研究转向注重课程规范和课程范式的研究。

通识教育思想不断渗透到专业建设中,但如何将通识教育思想恰当地引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却存在争议。早期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大学者冯友兰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要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机器。前些年,著名学者杨叔子提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近期也有学者吕向虹。认为:“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导致的人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通识教育并非不分专业教育,而是指大学低年级时打下基础,不分专业,在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实施专业化教育。专业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没有专长的通识教育,则是没有生命力的万金油教育”。李静也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应进一步深化认识通识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既要重视学生的成才教育,更要重视学生的成人教育。”此外,吴平陈学敏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全球化发展的社会,任何一类社会问题都不可能孤立地用某一方面、某一技术、某一学科手段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多种方法的联合攻关,因而培养综合素质能力比专业知识能力更加重要。”

其次,在对学科与专业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上,鲁双庆、吴庆华认为“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学科主要是对知识的分类,是选择、组织和发展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和组织,专业是根据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需求而设置的人才培养范式,是分门别类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张真则认为“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学科不仅先于专业,而且高于专业,专业不论是学科的分化还是学科的综合,都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要提高专业水平必须是以提高学科水平为前提的。而郭必裕认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教育职能,两者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专业建设上合理处理好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第三,在对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同环节的认识上,彭玉,刘文、吴莜枫认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关键环节,“指导思想是基础,组织框架和基本程序是保障,确定修订步骤是关键,领导和专家是质量的保证。”曾冬梅,陈江波则将企业管理中使用的概念“知识链”引入学科与专业建设中,试图把知识和学习与竞争力的培养联系起来。论文介绍了美国学者c.w.Holsapple的知识链模型。该模型一方面含有4个基本的活动,即领导(使知识管理更富有成效)、合作(促进知识的流动与合作)、控制(保证知识创造活动的正常开展)、测量(评估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辅之以5个基本活动,即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作者将前者演化为知识获取、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后者则分成学科、专业建设概念;学科专业协作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基础设施建设和评价和激励机制。

1.2 对课程范式和课程体系的认识影响专业建设者的操作方式

“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或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即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问题是教育上的一个永恒主题。然而,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含义的术语。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基础、课程编制的原理、课程探究的形式和课程理论与研究的认识,可以影响到课程范式、专业特质和人才培养。

1.2.1 不同的课程范武在课程建构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张传燧、欧阳文从不确定性与课程建构性思想提出,

推荐访问:高等院校 本科专业 文献 年来 回顾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