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临证指南医案》癥瘕病的用药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临证指南医案》癥瘕病的用药规律

时间:2022-11-04 18:00: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对照原文核实并修改。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中药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其中用方频率=出现频次/方剂总数,用药频率=出现频次/中药总频次,平均频次=使用频次/药味数(平均频次主要反映中药使用的集中程度)。采用Weka 3.8关联规则分析中药配伍关系,采用UCINET及NetDraw绘制可视化中心度分析图。

2 结果

经上述方法筛选,共纳入《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癥瘕病方剂共33首,其中涉及中药69味,累计使用中药总频次227次,药性总频次227次,药味总频次383次,归经总频次692次。

2.1 癥瘕病医案分布 《临证指南医案·卷九》中癥瘕病的病证包括营络气聚结瘕、肝郁犯胃、气血凝络脘痛经阻、气血凝络肝逆胃痛呕等共14种病证。其中前4种病证用方21首,累计占方剂总数(33次)的63.63%;统计结果,见表1。

2.2 中药类别分布 根据中药功效分为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等16类。其中前5类药累计使用频次167次,累计占总频次(227次)的73.57%,见表2。

2.3 中药药性分布 统计结果示,中药药性有温、平、寒、热、凉5类,其中,温性药最多,占48.46%(110次);其次,平性药占25.11%(57次),寒性药占19.38%(44次),热性药仅占6.61%(15次),最少的凉性药占0.44%(1次)。见图1。

2.4 中药药味分布 统计结果示,中药药味有辛、甘、苦、淡、酸、咸、涩7类,其中,辛味药最多,占31.12%(123次);其次,甘味药占29.24%(112次),苦味药占25.33%(97次),淡味药占5.22%(20次),酸味药占4.18%(16次),咸味药占3.39%(13次),最少是涩味药,仅占0.52%(2次)。见图2。

2.5 中药归经分布 统计结果示,中药归经有脾经(151次)、肝经(145次)、心经(90次)、胃经(85次)、肾经(79次)、肺经(42次)、大肠经(23次)、膀胱经(23次)、胆经(18次)、三焦经(17次)、小肠经(14次)、心包经(5次)。其中脾经>肝经>心经>胃经>肾经,以上归经的药物累计占79.48%(550次)。见图3。

2.6 高频中药使用分布 统计结果示,使用频次≥3的中药分别为茯苓、当归、小茴香、香附、川楝子、延胡索、桃仁、桂枝、白芍、山楂、肉桂、吴茱萸、青皮、牡蛎、陈皮等23味药。以上中药累计使用频次164次,占总频次(227次)的72.24%,见表3。

2.7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挖掘的目的是找出中药配伍关系,需要参数有支持度(Support)、置信度(Confidence)和提升度(Lift)。其中,支持度测量关联的普遍性;置信度测量精确度(可信度);提升度用于度量规则是否可用的指标。本研究选择以最小支持度20%、最小置信度60%和最大前项数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对配伍规则结果,见表4。以最小支持度20%、最小置信度50%和最大前项数2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组配伍规则结果,见表5。根据关联规则,采用可视化中心度图绘制的方式将药对与药组的关联规则展示出来,见图4。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叶天士医学全书·临证指南医案》卷九癥瘕部分所载33首方剂,原文分为营络气聚结瘕、肝郁犯胃、气血凝络脘痛经阻、气血凝络肝逆胃痛呕等14种病证,对其中69味中药深入的挖掘分析,总结出叶氏治疗癥瘕病的用药规律。但此方法对中药组方规律的分析仍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论治,方可遣方用药。

3.1 病因病机 书中所载癥瘕医案以情志致病最为常见。叶氏认为:“情志抑郁,肝胆相火内灼,冲脉之血欲涸;或惊忧嗔恐,致动肝木,乘其中土,胃伤失降,脉络逆并;或肝失畅达,木必传土,胃气受侮,病久入络;亦或奇经络脉损伤,气血运行不畅,均可致气滞血瘀而成癥瘕。”此外肾气不摄,肝气犯胃,肠胃湿热,痰气凝结,气机失畅日久及外感六淫邪毒等,皆是癥瘕的病因。对于病机,叶氏首次提出了奇经理论,并将奇经理论与络病理论结合,用于癥瘕病的辨证论治,体现了其“久病入络”的思想。叶氏指出奇经之络损伤,流通不畅,气血凝滞,为癥瘕病机所在。同时,癥瘕病在肝脾,与胃和八脉有密切关系,肝气郁滞,疏泄失职,冲任二脉不调,冲脉隶属于阳明;肝木乘脾胃之土,致冲胃之气上逆,可见或胀或逆或呕之症[6,7]。

3.2 中药功效 中药功效统计分析发现,叶氏以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辅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消食药等治疗癥瘕病为主要配伍规律。其中补虚药使用最多,使用频率是21.15%,约5味中药中就有1味补虚药。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说明癥瘕病多以虚证为主,正气衰弱、邪气内盛为主要病理机理,扶正祛邪为其基本治则。补虚药以益气健脾,滋阴养血,温补肾阳为主,使用的中药有当归、人参、白术、鹿角、肉苁蓉、熟地黄、阿胶、鳖甲等。据中药药理研究,补虚药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细胞膜保护、对肿瘤细胞具有诱导分化等作用[8],而癥瘕病与现代肿瘤疾病类似,在临床上也常用扶正祛邪法治疗肿瘤疾病。理气药代表中药有香附、川楝子、青皮等,能疏肝理气止痛,促进血脉运行,与补虚药配伍使其补而不滞。温里药代表中药有小茴香、肉桂等,以温脏腑而祛寒、温经络而止痛为主。活血化瘀药代表中药有延胡索、桃仁、川芎等,能行气止痛、消散淤血、通利血脉、促进血运,配伍理气药共奏疏通经络、畅行气血之功,体现了中医理论“通则不痛”的独特治法。另外,利水渗湿药的平均频次最高,达10.5次,表明利水渗湿药茯苓为主,利水而能补虚;清热药主要治疗癥瘕病的红、肿、热、痛症状;消食药消食化积,健脾开胃,促进并增强补虚药的作用;解表药辛温发散风寒,振奋体表阳气,驱邪外出;再根据症状佐以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熄风药、化湿药、安神药、止血药、泻下药、收涩药、祛风湿药之品。

3.3 中药性味归经 治疗癥瘕病的中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其中,温性药最多,占48.46%(110次);其次为平性药、寒性药等。温性中药可以温经通络,促进气血运行,散寒止痛。另外,平性中药补益而不燥、不滞,通泄而不伤正气,亦能缓和药性,调和诸药;寒性中药以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凉血活血、镇静止痛等为主。温、平、寒三性配伍,有缓消癥瘕之效。药味以辛、甘、苦为主,以辛味药占31.12%为最多,其能行能散,对癥瘕病具有疏散邪气、通畅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正如叶氏所说:“肝脏之气独郁不宣者,辛香专治于气。血痹络逬失和者,辛香专理其血。”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对癥瘕病具有益气养血、补益中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等作用。苦味药能泄、能燥,与寒性相配,苦寒可泻火、解毒、消肿、凉血、止痛等。归经前5位是脾经、肝经、心经、胃经、肾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能运化饮食水谷、统摄血液使其正常运行,是维持人体后天生命活动的根本。肝以疏泄和藏血为主,畅达全身气机,能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心主血脉,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心气推动,此外心为“君主之官”,可调控各脏腑功能。胃为“水谷之官”,主管受纳和腐熟水谷,配合脾的运化功能,化生气血精津液,供养全身。肾为先天之本,所藏的先天之精为人体生命的本原,有资助和协调一身脏腑之阴阳的作用。叶天士指出癥瘕病在肝脾,亦责之于胃于八脉,与本研究统计分析结果大致相符。

3.4 高频中药 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茯苓、当归、小茴香、香附、川楝子、延胡索、桃仁等23味药,占总频次的72.24%。茯苓味甘淡性平,善利小便,兼健脾宁心,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说:“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延缓衰老、抗肿瘤、抗癌等作用[9]。当归味甘辛性温,甘温而长于补血调经,辛温而长于活血行瘀,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当归味甘微辛,气香,液浓,性温,为生血活血之主药,而又能宣通气分,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具有促进造血、抗血小板凝聚、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保护脏器等多方面作用[10]。小茴香辛温散行,可理气和胃、散寒止痛,治疗寒疝胀痛、中焦虚寒气滞等。香附乃气病之总司,长于疏肝解郁、理气调中、调经止痛,尚可消食宽中下气等。川楝子苦寒善降泄,入肝、胃、小肠、膀胱经,能引肝胆相火下行自小便出,因木能疏土,故可治胃脘气郁作痛。延胡索辛散温通,本草纲目谓之:“能行血中之气滞,其中之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桃仁味甘苦性平,入厥阴肝经,黄元御曰其:“通经而行瘀滞,破血而化癥瘕。”

3.5 高频常用药对药组 治疗癥瘕病的常用药对有延胡索-川楝子、肉桂-当归、陈皮-香附、肉桂-小茴香、桃仁-当归等,常用药组有小茴香-肉桂配当归、香附-川楝子配延胡索、当归-茯苓配小茴香、桃仁-香附配当归等,体现了叶氏辛香苦温入络通降,疏降温通合用,气血同治,补而不滞,祛邪而不伤正的用药特色。通过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等配伍,选用性温、平、寒之品,配以辛、甘、苦味之药,多用入脾经、肝经、心经、胃经、肾经的中药,皆符合叶氏选药组方治疗癥瘕病的规律。

4 结语

综上所述,叶天士治疗癥瘕病的用药规律是辛温、甘温、甘平与苦寒并用,补泻同施以补为主,气血兼顾,辅以理气与活血化瘀,常重用甘温缓急止痛,辛温通络散寒,辛苦合用通降三焦脏腑气机,促进经络气血流通而癥瘕自消。叶氏提出“用功法宜缓宜曲,用补法忌涩忌呆”,癥瘕病乃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而成,治疗当以缓消癥瘕为法。高频常用药物、药对及药组体现了叶氏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如刘忠第等[11]采用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和特色,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常寒温并用、气血同治、补泻同施,以大量甘温之品取缓急止痛之效,重用辛开苦降以宣通三焦脏腑气机,促进肢体关节的经脉气血运行而痹痛除,这与痹症的临床认识和治疗相符合,说明数据挖掘方法可用于中医医案研究,为名中医经验传承开拓新思路。

叶氏的用药规律对中成药研发具有指导作用,如张春和[12]等研制的前列通窍胶囊治疗肾虚瘀阻型前列腺增生症,张春和教授认为“前列腺增生症”应属于中医学“癥瘕”“精癃”“癃闭”的范畴,其多因年老肾气渐亏,无力推动精血津液的运行,久之瘀血内结,故表现为前列腺腺体肥大、隆起,质地较正常为硬,中央沟变浅或消失。因此,张春和教授以肾虚瘀阻为病机根本,选用菟丝子、水蛭、黄芪、肉桂、烏药、益智仁、怀牛膝7味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其中菟丝子性味甘平,而平补肾阴肾阳;黄芪甘温补气,生血行血,起祛瘀散结生新之效;水蛭性味苦平,独入肝经,强于破血逐瘀,配上补虚药可缓消癥瘕;乌药、益智仁均辛温香窜,散寒止痛,通降三焦脏腑气机;肉桂、怀牛膝同导诸药下行,肉桂辛散温通,能通畅经络、运行气血,怀牛膝归肝肾经,味苦降泄郁热、甘平而补肝肾,且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之力。诸药合用,体现出叶氏“气虚则补中以行气,气滞则开郁以宣通,血衰则养营以通络,血瘀则入络以攻痹,此治癥瘕之大略。”的用药思想。叶氏用药规律的研究,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选方用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宏,魏冬梅,尹钢.浅析仲景积聚、癥瘕证治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新中医,2012,44(10):145-146.

[2]叶天士.叶天士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6-69.

[3]高雪敏.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供中医类专业用)[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

[6]卓鹏伟,吴鸿洲.浅析叶天士癥瘕证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71-1204.

[7]陈群伟.叶天士从奇经理论辨治癥瘕经验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8,50(12):6-8.

[8]段建华.温阳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2):80-82.

[9]文跃强,贾波,彭腾.茯苓多糖及其修饰物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2):432-434.

[10]李曦,张丽宏,王晓晓,等.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6):1023-1028.

[11]刘忠第,姜淼,谭勇,等.《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和特色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405-409.

[12]张春和,李焱风,秦国政,等.前列通窍胶囊治疗肾虚瘀阻型前列腺增生症87例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4299-4302.

(收稿日期:2019-04-29)

推荐访问:探析 用药 数据挖掘 规律 指南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