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舆论动力模式初探

舆论动力模式初探

时间:2022-11-04 14:4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回顾了舆论动力学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并在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日本学者的“三极模式”、唯物历史观以及舆论是社会皮肤的观点,提出了舆论动力机制的三极模式,即舆论是包裹在媒体、公众、政府这三极外部的皮肤,这三极既可以直接向舆论施力,他们两两之间因矛盾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向舆论施力,这些作用力共同推动舆论演变直至到达相对静止状态从而形成共识。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提出模式的逻辑推演过程可能不够严谨,对该模式的分析和运用不够深入。希望接下去的研究能进一步规范该模式,并运用该模式分析其他舆论事件,得出更有启发性的结论。

关键词:舆论动力学;社会物理学;模式

一、舆论动力学:概念和研究脉络

舆论动力学是社会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广义来说,舆论动力学研究舆论的共识现象、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狭义来说,舆论动力学使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舆论的形成过程,探究力的相互作用如何推动群体观点的动态演化。社会物理学建立在社会机制与物理机制的同构性上,这种同构性指的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都具有的复杂网络特性,即通过挖掘个体的随机性和无序性可以发现宏观层面上群体行为的可认知性和可观控性,从而发现社会规律,解释社会问题。1

美国学者芬克豪泽(G. Ray Funkhouser)最早提出“輿论动力学”这一概念,1939年美国政治学学者奥德伽(Peter H. Odegard)首先把社会动力学概念用于舆论研究。2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受到社会动力学、复杂网络科学的启发,对舆论演变过程和共识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舆论动力学模型。作为交叉研究领域的舆论动力学受到理论物理学、信息科学、传播学、舆论学的关注,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大部分都是关于舆论动力学模型的建构和运用。目前有三种比较基本的舆论动力学模型,分别为S模型、D模型和KH模型。

1. S模型

S模型中二维网格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个体,每个节点的态度分为同意(+1)和不同意(-1)。演变规则遵循任意两个相邻节点如果态度相同,则与他们相连的6个节点都会转变为与他们同样的态度,否则保持原有的舆论值。

2. D模型

D模型以网络中节点的舆论值为0-1之间的连续变量,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个体,每个个体可以随机在网络中选择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如果他们的舆论值差距小于参数?着,(0<?着<1),则均向着对方的舆论值方向变化,变化值为?滋IO,IO为差值,?滋为收敛参数。如果他们的舆论值差距大于参数?着,则无法说服对方改变观点,均保持原有舆论值。

3. KH模型

KH模型是在D模型基础上的发展,演变规则是网络中的每个个体可以与网络中所有其他个体的舆论值进行比较,如果舆论值差距大于?着则均保持原有舆论值不变,如果小于?着则向对方方向改变。已有研究证明D模型和KH模型中?着越大,越有可能达成共识,反之则会几种观点并存。

总体来说,目前的舆论动力学研究以自然科学为主,社会科学为辅。但是现有的舆论动力演变模型有两点缺陷,一是用连续变量有时不能准确表示个体态度,二是只考虑了个体互动的影响而忽略了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这两点缺陷给社会科学的舆论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本文就从宏观层面考量各种力如何推动舆论的演变直至达成共识。

二、舆论动力机制的三级模式

本文在日本传播学者的“三极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受到历史唯物主义和舆论是社会皮肤这一观点的启发而提出舆论动力机制的三级模式。这是对已有的舆论动力模式的发展,弥补了已有模型过于微观、没有联系社会环境的不足。

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现有的舆论动力模型虽然可以动态模拟舆论的演变过程,但缺乏对宏观社会环境的考量。日本传播学者伊藤阳一教授在《日本与美国的大众传播》一书中指出了“三级模式”理论,认为在日本社会中,传媒、政府和公众这三级相互影响,才会最终形成社会舆论。3虽然这三级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作用于舆论的演变过程,但相对来说这三极的作用力是最强的,而且这个模式既有较强的概括性,也比较简洁,适合作为研究框架。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活动是历史发展的表层动力,社会构成因素特别是经济关系是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矛盾特别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中级动力。4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历史“交互作用论”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历史的发展。5这种分析历史的思路也可以用在分析舆论演变过程当中,传媒、政府和公众这三极不仅会直接作用于舆论,而且他们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给舆论运动施力。正是这些作用力推动舆论的发展和运动,不断演变,直到达到相对平衡,形成共识。

同时,德国社会学家诺尔诺伊曼提出舆论是社会皮肤,即舆论是皮肤,而社会则是躯干,舆论覆盖在社会表层,像皮肤一样,既有感知外部环境的功能,又有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

结合日本学者伊藤阳一的三极模式、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历史观,以及德国社会学家诺尔诺伊曼提出的舆论是社会皮肤的观点,本文提出舆论动力机制的三极模式,舆论则是包裹着传媒、政府和公众这三极的一层皮肤。当这三极合力为零时,整个系统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舆论比较稳定,没有较大波动,基本达成共识。而当三极不处于均衡状态时,他们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他们的直接作用力会推动舆论不断变化直至达成共识。

整个系统中有六种力。分别为公众作用力、媒体作用力、政府作用力、公众和媒体相互作用力、媒体和政府相互作用力、公众和政府相互作用力,而两两之间相互作用力来源于矛盾。因为如果两两之间没有冲突和矛盾,那就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不会有张力。

三、结语

本文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舆论动力机制的三极模式,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公众、媒体和政府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他们两两之间的作用力和分别的单独作用力可以为研究舆论提供新的视角。运用该模式分析舆论的形成,可以从公众-媒体作用力、公众-政府作用力、媒体-政府作用力、公众作用力、媒体作用力、政府作用力六个纬度开展,哪一极作用力更强,舆论就会沿着这一方所希望的方向运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舆论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概括,并把舆论的演变过程放入宏观社会中去考量,同时把舆论作为包裹在公众、媒体、政府三者表面的皮肤,兼顾了舆论表层性和变动性的特点,体现了舆论具有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该模式的现实意义有两点,一是为研究舆论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框架,二是在业务层面为理解舆论、引导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受到作者知识和思维的限制,在思考的深度、广度和逻辑严密性方面有所欠缺。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进一步地完善该模式,并对该模式作出更简洁且清晰地阐释。

参考文献

1. 张涵. 基于舆论动力学的在线点评演化及影响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2012.

2. 纪忠慧. 舆论动力学视野中地美国权力引擎[J]. 现代传播,2009年06期.

3. 王雄. 新闻舆论引导活动中的媒体定位—从舆论形成的动力机制看媒体引导艺术[J]. 新闻知识,2001年10期.

4. 周泽之. 相互作用与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论解析[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赵家祥. 历史发展“合力论”的理论论证及历史考察[J]. 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6. 王熠珏. 控制论视阈下网络反腐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2014.

作者简介:刘伊倩(1992-),女,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中国传媒大学2014级舆论学硕士,研究方向:舆论学基础。

推荐访问:初探 舆论 模式 动力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