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物理课堂中问题教学设计

浅谈物理课堂中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3 09:0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教学活动便有师生的互动、便有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长盛不衰,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教师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达到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8(S)-0069-3

1 问题教学法概念的界定

问题教学法:教学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即:情境性),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社会性),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提出和解决一个或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科学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性、社会性、主动性是它的三个重要特征。

(1)情境性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的实质是指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从而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

(2)社会性是指与他人协作、会话,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3)主动性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是指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情境的主人,是协作、会话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 创设问题情景进行的教学实践

2.1 挖掘教材 设计问题

在讲授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时,若照本宣科、书云亦云,无论教师讲解、论述得多严密, 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配合该定理的推导过程,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牛顿第二定律F=ma,若将等式两边均乘以位移L,结果会如何?

(2)动能定理的成立有条件吗?

(3)动能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它们描述的物理意义是否相同?它们描述的物理过程有何不同?

(4)动能定理中的合力做功,是指哪些力做功?包括重力做功吗?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自然流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次讨论和分析,对动能定理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 由模糊到清晰,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自然更为深刻。

2.2 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

2.2.1 通过实验,激发求知欲

在“光的全反射”教学中,将用墨汁涂黑的小球烘干后,浸入水中,发现小球锃亮。通过观察,学生感到新奇,甚至不可理解,急于解决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其求知欲。

2.2.2 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为了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开门见山地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演示实验可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

实验 1: 大小相同的薄纸片与硬纸片在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 2: 把薄纸片揉成纸团与硬纸片在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 3: 取一张薄纸片与粉笔头由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 4: 把薄纸片揉成纸团与粉笔头由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问题一: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从而论证了物体下落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

问题二:怎样从道理上论证物体下落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自学教材中的伽利略的推理, 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问题三: 是什么原因导致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是空气的阻力)?

实验 5: 把形状和质量都不同的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放入牛顿管中,在管内有空气和抽成真空的两种情况下,把牛顿管倒立过来,观察比较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

问题四: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又怎样才能使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没有空气阻力,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轻或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展示:自由落体的频闪照片(由图可以看出,相等时间内,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表明速度也越来越大。)。

让学生动手测量,相邻的位移之差是否相等,由刻度尺量出相邻位移之差相等。由此,可以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

上述教学片断中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能有效地把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认识上的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自发地利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样的设计能有效地把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蕴涵到了问题之中。

2.2.3 通过实验,层层设置情景,探索规律

在“变压器”教学中,为了探索“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与电压、电流的关系”,设计了一系列小实验,先定性后定量研究。

实验1步骤为:

a.利用可拆式变压器,副线圈用漆包线绕成,并连接一个小灯泡,先加入一组线圈,请学生观察小灯泡是否变亮;

b.逐个增加副线圈的匝数,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小灯泡是否变亮。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使灯变亮的欲望进一步加强,最后灯终于变亮了。在学生的情感意识中更想知道“输出电压与匝数”到底是什么关系?接下来再与学生一起探索。

实验2步骤为:

a.利用可拆式变压器实验装置,在原、副线圈两端各接一个电压表;

b.记录原、副线圈的匝数及两个电压表的示数;

c.改变原、副线圈的匝数再记录两个电压表的示数;

d.根据数据分析请学生得出“电压与匝数成正比”的规律。

接下来进一步探索,实验3的步骤为:

a.在实验2的电路中接入两个电流表;

b.测出各表的示数;

c.计算U1I1、U2I2的值,并提出问题为何U1I1>U2I2呢?

d.进一步实验,将可拆式变压器的铁芯向右移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变得更小,从而说明实验中总有铁损、磁损,再抽象出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即:U1I1=U2I2。

这样由实验步步深入,层层设置问题情景,围绕问题师生共同探索的做法,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符合高中生从定性到定量研究的认知规律。

2.3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

如:在“电磁振荡”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

(1)电容器具有什么本领?

(2)当电容器的带电量增加时,其两端的电压、电场强度以及它所储存的电场能如何变化(得到上述物理量是同步变化的)?

(3)当电流通过自感线圈时,将产生何现象?

(4)电流增加时,它内部的磁场能如何变化?

(5)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如何?

(6)如果把一储存电荷的电容器与一自感线圈组成一个回路,电路中的电流将是怎样一种情况?

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把原有知识回忆起来了,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猜想情况,提出各种假说,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调动。

2.4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科技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双向闭路电视、多媒体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逼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唤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

在“原子核式结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为:

设问:按照“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假设:假如是上述结构,那么当高能粒子穿过金箔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猜想:让学生猜想高能粒子穿过时出现的情况。

多媒体模拟演示:再现α散射实验(α粒子穿过金箔)的情景?

推测:由绝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的实验事实,说明原子的大部分是空的;极少数α粒子的偏向角超过90°甚至反向弹回,说明其中有一个质量集中、电荷集中、体积较小的核?

创想:原子是由带正电的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多媒体多媒体模拟演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按上述教学过程,学生沿着前人的思维足迹,用类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假设、验证、创想、模拟演示等,成功地解决新问题,学生在感到成就感的同时,迸发出创造欲望的火花。

2.5 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电源输出功率”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情景:手头上有三根电炉丝,阻值分别为6Ω、8Ω、10Ω,现要把其中一根电炉丝接到一电动势为12V,内阻为8Ω的电源上,去烧开一小杯水,假定三根电炉丝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问选择哪一根电炉丝烧这杯水最快?

由于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有的选6Ω、有的选8Ω、有的选10Ω。但追究理由时学生就讲不清楚是何道理,老师肯定答案是8Ω,那么为什么呢?从而巧妙地引入对“电源最大输出功率”的讨论。

2.6 通过例题(习题)创设问题情景

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 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 若小方格的边长L=1.25cm, 物体在平抛运动过程中的各个位置 a、b、c、d,如图1所示。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v0(g=10m/s2)”的习题教学中,还可设计一些如下的变化问题:

(1)平抛物体抛出点的位置在何处?

(2)平抛物体在a、b、c、d点的速度分别为多少?

(3)已知频闪照片的闪光时间为0.1s,则小方格的边长L为多少?

(4)物体从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Ek=?

△Ep=?机械能守恒吗?

良好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典型的模式,为学生吸收或同化学习其他知识提供理想的框架,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且应当具有“变式”性。即设计的问题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 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的中心点,又要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与中心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已有问题进行改造,使该问题的精髓渗透到其他问题当中,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灵活应用。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于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而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问题设计,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使课堂效益得以真正提高,使物理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一曲和谐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孙作江.问题教学法及其课例[J].物理教学探讨,2002,(8):37.

[2]王胜.物理课堂中的问题设计[J].教学月刊,2007,(7):42.

(栏目编辑 邓 磊)

推荐访问:物理课 浅谈 教学设计 堂中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