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

时间:2022-11-02 16:55:1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过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加大新知识的传授力度、实现多媒体教学和增强实验间连贯性等措施,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对微生物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051-0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该实验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以及老师手把手传授实验技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下面提出几点心得体会,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深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老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需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制各种试剂,最好还要进行预实验,不但更加熟悉实验步骤,而且能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完整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这样一个完整流程学生完全参与下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过程的艰辛,进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实验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会得更形象、更具体、更全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环境工程应用的各个领域。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培养高质量人才,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为他们将来工作研究或是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过去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方法是建立在平板分离基础上的,但迄今为止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微生物只占总微生物种类的0.1%~10%。固体培养基其实是人类为微生物创造的人工培养环境,与微生物的实际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用它来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相当于是对自然微生物群落进行了一次强制的人工筛选。所以,用平板分离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生态时,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群落的实际组成和存在状态。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及其向微生物学领域的渗透,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它为我们全面客观地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以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为依据,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DNA分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来反映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群落结构[2,3]。所以,这项技术就需要研究者掌握DNA提取及纯化技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CR基因扩增技术。针对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微生物大实验,以活性污泥为样品,从DNA的提取、纯化,凝胶电泳检测,到细菌16S rDNA基因扩增,都让学生自己操作一遍。通过这一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当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以及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3.1 增强各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实验,通过一个综合实验就能使学生学到以前3-4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技能。

3.2 增强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覆盖面广,要学好这门课,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验教学中延伸、深化,并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4 实现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的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微生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首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彩色的宏观及微观图片、flash动画,从而更直观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掌握,有了这些认识,才能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达到很好的实验结果。

其次,也可以使用录像教学。教学录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节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如配置培养基实验,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无菌检查等步骤,如果没有录像,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实验顺序及注意要点,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配好正确的培养基。但是,如果有录像,老师只需要先播放一遍录像,从旁作简单介绍,播放完后再讲一下原理及注意要点,然后再播放一遍录像,学生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最后,还可以利用电视显微镜进行教学。老师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找到微生物个体,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观察自己的样品。该方法既明确了实验目标,又能让全班学生同时看到老师显微镜里样品的特点,避免了以往同学们一个个排队去老师显微镜目镜里观察样品,提高了教学效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科学,学生掌握了它之后也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学实验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施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Watanabe K,Kodama Y.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petrole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discharged from underground crude oil storage cavitie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 4803-4809.

[3] 殷峻,陈英旭,刘和等.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处理含氨废气的生物滤塔中微生物多样性[J].环境科学,2004,25(6)11~15.

[4] 赵斌,何绍江.微生物学实验(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加强师德建设的理性思考

近年来, 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等文件, 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 对于师德建设与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广大教师要真正在教学科研中体现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实现教师成为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就必须自觉培养教师道德意识, 践行并涵育教师职业道德。

3.1 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师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关于教师道德的标准,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所作出的善恶褒贬的判断。师德评价是教师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者,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素质具有制裁和激励、教育和监督的作用,师德评价是教师道德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各校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标准和方法,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对教师的评价除了学术成就和教学质量外,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情况,把学生作为师德评价的主体,增加教师教书育人的硬性指标的规定,以此促进师德建设。

3.2 促进师德内化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根本

加强教育引导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是进行道德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

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师德认识问题。在师德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而且寓教育于多种形式的师德实践活动之中,使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师德实践锻炼,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使教师具备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具备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具备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标准,具备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

加强师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理论形态的外在的教师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个人意识和内心信念,使之成为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以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靠“内化”,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内在的修养与锻炼才能使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教师道德修养的本质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因此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对照师德规范做到“内省”和“慎独”,这是加强师德修养的必要条件。

努力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学校应积极营造利于教师成才和弘扬师德师风的环境氛围。学校领导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以平等的身份与广大教师交朋友。各级领导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做师德建设的表率。要经常关心广大教师的生活,特别是在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以及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以足够的重视,扎扎实实地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应在全校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使广大教师看到自己的价值,增强其使命感和荣誉感,自觉地履行教师职责。要加大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师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形成崇尚师德、培养师德、弘扬师德的好风气。

3.3 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关键。

我们倡导教师的道德自律,但也不能把师德建设完全建立在人人都自律的良好愿望上。因此加强师德建设要从制度上加以落实,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大力弘扬师德之风。第一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师德建设制度化首先必须着眼于建立一种有利于师德建设良性运行的机制。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强化执行力度。为了保障师德建设,同样也必须加强法制,使师德建设制度化,法律化。第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新时期师德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应用科学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把师德落实情况与年度考核、岗位聘任等密切联系起来。鼓励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岗,自觉履行师德规范,使广大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要求。也要制定惩罚条例,对于损害教师形象的教师要及时惩戒,进行批评教育,以此促进全社会形成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道德风尚。第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教师的师德行为。通过设立师德督导巡视小组,建立师德监督网站对教师师德加以示范和警戒,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督促教师严格自律,完善师德修养,确保教师的道德自律能力永不退化。第四建立健全追究责任的机制根据《教师资格条例》、《教师法》的规定,强化教师教学督导,严格教师职业规范,对于犯错误的教师及时严肃处理;健全用人失察追究、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还要健全发现问题的机制和纠正错误的机制,使师德败坏的教师在学校中没有藏身之地。

3.4 改进师德建设方式, 实现师德内化的良性发展

师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 不仅取决于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心, 而且取决于具体实施师德建设的学校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信息化时代, 面对社会多元化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现象, 不能固守一套固定的模式, 要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 结合一定时期师德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适应教师队伍结构的变化, 不断调整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 使师德建设方式体现出多样性、个性化和科学性。在工作中, 要从每位教师的实际出发, 重视师德内化过程中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过程和培养; 要以人为本, 关注教师的现实生活, 让教师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师德规范;要善于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要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发挥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将师德的基本要求变成自己的内在约束, 才能积极地将他律转化为自律, 不断提高师德水准, 实现师德内化的良性发展。

师德的形成是一个与社会环境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过程。要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就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 关注个体道德的自我建构能力, 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实现道德自律。我国教师良好道德的出现,必将会对中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刘保庆.论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 姜启军,万峰,章佩敏.高校师德建设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4):42-45.

[4] 曹成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谈高校教师的师风师德[J].高等农业教育,2003(1):40-42.

[5] 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

[6] 吴昊,唐凯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7] 谢安邦,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2001重印).

推荐访问: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环境工程 探索 实验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