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时间:2022-11-01 21:1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医疗保险专业是不少医学院校开设的新兴交叉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专业知识结构比重不合理、不同科学间的知识渗透与融合不够、实践教学课时不足且与实际操作相脱节等问题,应当从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内容与关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医疗保险专业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F840.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62-02

中国保险业恢复近30年来,保险学专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从全国已开设保险本科专业(或方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两类院校:一是财经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经管类院系,二是医药类院校开设的医疗保险专业方向。就后者而言,从1995年起全国有三十多家医学院校开设该专业方向,并成为高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主要力量。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高校形成了各自的专业培养和发展体系,但由于开设时间、师资构成、学科建设等原因,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存在不少问题。

一、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医疗保险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其学科特性既非临床医学专业的简单复制,又有别于普通的社会科学专业。它是集医学、金融保险、法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的新兴专业。[1]就医学院校开设的医疗保险专业所涉及的保险学、医学、卫生管理学等学科专业间的关系而言,应当是一种平行型的交叉专业建构,是医学与保险学专业的同时纵向展开,在具体设置上采取的是“医学院校医学优势专业+保险学专业”的复合方式。这种专业设置方式直接决定着其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从大多数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除了基本的公共课程之外,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块,大多由医学基础板块、金融保险板块、卫生管理板块构成。以N校为例,该专业方向(四年制本科)开设近十年,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面,其核心课程涵盖了医学、经济学、管理学、保险学等各类课程30多门。其中,医学课程因其特殊性,需要较多的课时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主要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而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是保险学专业课的必备基础,主要包括数学类、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保险学类的主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

二、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核心知识在课程设置中的结构与比重不合理

在医疗保险专业的知识体系当中,保险学特别是与人身保险相关的知识构成了该专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知识结构应该体现在课程设置结构当中。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课程设置过程中盲目设置过多的相关知识点,反而导致核心课程的设置不足。以N校为例,虽然专业课程安排很多,学生上课压力也很大,但是用于开设保险学(包括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专业知识的课时还相对不足。医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保险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显得不够合理。另外,课程设置中专业限选课程内容太少,没有能够体现保险学中非医疗保险方面知识点的构成比例,这也不利于将来学生更好地适应细分人才市场的差异化要求。

(二)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

虽然医学与保险学两大学科之间具有学科结合点,但是从专业课的内容设置来看,基本上还是将医学学科的部分基础课程(如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和保险学学科课程(包括经济学类的基础专业课和保险学类的专业课)简单拼凑在一起,没有能够开设强调临床医学知识与保险学知识相互融合的课程(诸如疾病保险核保理赔等)。在这种课程结构中,学生所能获得的知识也是网格化的,比如由于专业课程开设先后顺序不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往往在一二年级开设,学生当时还没有接触到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形成了两个关系紧密的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在学习时间上非同步性,结果导致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都很难做到知识的渗透与融合。

(三)实践教学课时不足且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但现实的课程设置情况是实践教学的课时普遍不足,并且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实际操作脱节严重。从N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实施效果来看,大部分课程都是理论授课,仅有少数课程安排实验见习讨论环节,而这类课程一般都是通过实验软件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也很少,而真正能够让学生现场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的见习安排几乎没有。另外,实习内容缺少规范性,未能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合。N校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假期社会实践、劳动以及毕业实习的安排上,假期社会实践和劳动大多是与专业相脱节的,而应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毕业实习也时常因学生只为获得学分而选择跟专业无关的单位进行,且在实习阶段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三、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完善的对策建议

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本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体对策建议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构建以医学、经管、保险为支柱的知识体系

在医疗保险专业中,医学、经济管理与保险学是其知识结构的三大支柱。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主要划分为这三大类知识模块,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其中,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保险专业的基础知识,其作用不容忽视。从商业寿险的实务核保理赔的环节来看,其具体操作中实际使用的专业知识大致是:保险专业知识占20%左右,医学专业知识占80%左右。在核保的审查过程和理赔取证过程的前期和中期,大部分是医学知识在起作用,在决定保与不保、赔与不赔、怎么保和怎么赔时保险知识才显山露水。[2]这足可见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就医学基础知识课程而言,应保证其基本的课时量,让学生能够通过在校的理论、实验和实践的学习,掌握他们毕业以后难以通过再培训而学习到的基本医学技能。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可以适当减少或合并课程,从而适当增加保险类的核心课程。考虑到经济管理类课程为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可以在学生的选修课中适当增加这类课程的应用性教学。而对于保险类课程的设置更应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在课程种类和课程数量上侧重于商业保险。同时,在设置基本的保险类必修课之外,还可以考虑从选修课中设置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两个方向,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导向性。

(二)实现医学、经管、保险三大知识体系结构的有机融合

划分三大知识体系能够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医疗保险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但更为重要的是,三大知识体系要实现有机融合、合理衔接,这是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更好的实现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必要条件。因此,一要科学研究各科目之间的先行后续关系,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二要改变目前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知识结构较单一的现状。医学类教师缺乏经管保险知识,保险类教师基本不懂医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做到将保险知识和医学知识融会贯通,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影响其就业后的专业能力发挥。因此,可以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再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这些教师提供培训,配套一些相关的激励措施。三要对现有单一性质的教材进行改进,编制各类复合专业性质的教材。比如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课程可编制非临床医学专业的教材等。[3]

(三)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说来,一是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业设计比赛、保险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保险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实践基地。一些应用性课程可以聘请保险公司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来担任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学校专业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以提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订单式地为保险公司培养和输送人才,鼓励学生多到实践基地实习,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三是结合专业特色完善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不同特点,围绕职业生涯设计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实施全程化指导。将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授课内容、社会实践等各种途径有机结合,让学生尽早了解医疗保险专业的社会需求现状和行业发展前景,使其在专业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技能,增强择业信心。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2] 袁杰,郑先平,周宇燕,付昕.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

[3] 吴琪俊,赵云,黄宏思.医疗保险专业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

[责任编辑:陈 明]

推荐访问:医疗保险 课程设置 本科专业 探讨 医学院校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