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医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

时间:2022-11-01 08:3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84例颈椎病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参考组, 各9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手法治疗, 参考组采用中药辨证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80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7.8%;参照组患者治疗显效50例, 有效18例, 无效24例, 总有效率为73.9%。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手法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 促进患者减轻病痛, 安全无毒副作用, 患者也容易接受, 值得大范围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医手法;颈椎病;临床效果研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3.046

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病综合征, 是指颈椎及其附属结构发生退行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 相当于中医学“痹证”、 “痿证” 、“颈肩痛”、“眩晕”等范畴[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骨伤协作组将其命名为“痹病”[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治疗的184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2例, 女112例, 平均年龄56岁, 病程3~8年, 平均病程5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 各92例。

1. 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都符合頸椎病的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2年第二次青岛颈椎病专题会议纪要所确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4]。包括:①有慢性颈椎病及外伤史, 先天性畸形或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3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 长期低头工作者如长时间上网玩游戏, 低头写作者, 手机一族都呈慢性发病;③颈部强直活动受限有压痛, 上肢麻木, 或出现脊髓压迫症状、交感神经症状;④活动部分功能受限, 颈椎棘突病变、患者双上肢及颈肩发僵双侧或单侧上肢肌张力增高, 上肢腱反射亢进或肌肉萎缩;⑤X线正侧位显示, 正位可见颈椎前凹变小变成反曲线, 椎间盘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 斜位片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并可见骨刺骨质增生。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诊断颈椎病有临床意义。

1. 3 临床表现 颈椎病可分为5个证型。①颈椎型:a.表现是颈项疼痛或者枕颈部痛, 多呈持续性的酸痛或者刺痛, 头颈部活动时疼痛加剧;b.头部向患侧倾斜, 颈肌紧张及活动受限;c.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颈椎骨质增生[5]。 ②神经根型:本型较常见, 在各型中约占69%。a.多数在30岁以上发病, 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多表现为颈、肩部疼痛;b.颈部强直, 活动受限。检查可见颈后一侧肌肉紧张, 颈椎的生理前凸减小, 颈部后伸或向病侧弯时活动受限;c.上肢牵拉试验呈阳性。③脊髓型:本型占颈椎病的10%~15%, 多为中老年人。a.患者多为40~60岁, 发病慢, 有落枕史;b.四肢麻木、行走困难;c.颈肩痛、颈部发僵、颈部活动受限等;d.压头试验及上肢牵拉试验均为阴性。痉挛侧的Babinski征、Chaudack征阳性等[6]。④椎动脉型:a.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常因头部转动或颈椎侧弯后伸至某一位置时易诱发或加重;b.头痛主要在枕部及顶枕部, 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絮乱;c.X线检查显示:横突间距变小, 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 一侧相对狭窄。⑤交感神经型:a.头部症状有头晕、头痛、枕部疼痛、眼睛视物模糊;b.周围血管症状心跳加快心律不齐, 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c.发汗障碍。表现为多汗或无汗, 以眼、面、额、颈、一侧躯干为常见。d.X线检查可见颈椎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7]。

1. 4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医疗环境。

1. 4. 1 参照组 给予中药辨证治疗。 方法如下:①血瘀型:实证治宜活血化瘀, 方药为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汤合失笑散、复颈汤(当归、葛根、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白芍)等。虚症:养血活血舒经活络。方药为补阳还五汤、葛根二藤汤(葛根、钩藤、鸡血藤)。②肝肾亏虚型:治则:[2]滋水涵木, 调和气血, 方用二仙汤、芍药甘草汤、颈痛灵(人参、鹿茸、熟地、黑芝麻、黄芪、枸杞子、葛根等)、颈愈汤(黄芪、仙茅、鹿角胶、淫羊藿、白芍等), 培补肝肾为本型治疗特点。③痹阻型:本证又可分为风寒痹阻和寒湿痹阻两大证型, 而风寒痹阻又分为实证和虚症。实证治法祛风散寒, 通经止痛。方药可用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虚证治宜温阳益气通络。方药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木瓜汤(木瓜、黄芪、白芍、羌独活、桑枝、鸡血藤、川断、怀牛膝、桂枝、五加皮、甘草)。寒温痹阻型治宜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可用羌活胜湿汤、地龙汤加减(地龙、羌独活、炙麻黄、红花、当归、肉桂、苏木)。④眩晕型:以发作性眩晕、头痛或猝倒为主。又分三种不同证型。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 通络止痛,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型治以益气养血, 通络止痛, 方用归脾汤加减。痰湿中阻型治以利湿化痰, 通络止痛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1. 4. 2 观察组 患者给予中医手法治疗, 具体为中医骨伤科手法及针灸治疗。治疗主要的手法包括穴位按摩、关节复位:①穴位按摩:点按推摩风池、风府、百劳、肩井、天宗等;②理筋手法:患者取坐位, 术者站于患者后方, 一手拇指指腹置于颈椎一侧, 指腹下压有轻微抵抗感时, 拇指外拨反复操作3~5遍。从L1~7同样方法按摩对侧。以手法操作时手不可离开皮肤;③关节复位:一手托下颌, 另一手拇指推偏移的寰枢关节棘突, 向中线来回转动数下, 感到患者完全放松并且没有抵抗时, 双手反向轻微加力, 即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 无骨异常, 表示复位成功;④牵引疗法:患者可采用坐位牵引, 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酌情增加牵引重量, 重量从小到大, 牵引时间15 min不宜过长, 每日牵引次数不限;⑤针灸治疗:取相应的夹脊穴, 头疼配风池、天柱等;肩背痛配肩井、天宗、肩内俞;臂痛配手三里、曲池;辨证属风、寒、湿、痹为主者加温灸, 热痹者加刺络疗法;痛重者加用低频脉冲电针, 密波或疏密耐受量。以上可留针15 min, 10次为1个疗程;⑥挑治法:取颈部两侧夹脊旁阳性物如皮下结节、痛点。用针将其皮下白色纤维挑断, 1次/周。两组患者均治疗10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1. 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分为:显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 肌力正常, 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有效:原有各型状态减轻, 颈、肩背疼痛减轻, 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8]。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80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7.8%;参照组患者治疗显效50例, 有效18例, 無效24例, 总有效率为73.9%。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 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脱水、纤维环弹力减退等, 使气血不畅、经脉痹阻, 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9, 10]。中药以辨证论治来改变临床症状, 中医正骨复位疗法对颈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造成的病变以及寰枢关节错位等许多实质性病变效果十分显著, 相比较中药治疗疗程短, 没有药物副作用。

综上所述, 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效果更为显著, 值得在临床中运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杜明, 宋柏林, 齐伟. 中医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5):758-759.

[2]谢艺燕, 赵学田. 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3):194-196.

[3]包德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河南中医, 2015, 35(8):1847-1849.

[4]张海东. 中医推拿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四川中医, 2015(9):155-157.

[5]翟永生. 中医骨伤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44): 36-37.

[6]邓真, 牛文鑫, 王辉昊, 等. 生物力学在中医骨伤手法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医用生物力学, 2015, 30(6):569-573.

[7]王晓峰.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探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5):60-61.

[8]李文胜, 罗银玲, 杨晓霞, 等. 中医强身导引按摩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9):1105-1107.

[9]曾勇. 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体会. 现代养生b, 2016(3):164.

[10]张世俊.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临床效果研究. 医药前沿, 2016, 6(22):92-93.

[收稿日期:2017-06-14]

推荐访问:中医治疗 颈椎病 临床研究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