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雄路鳌头显峥嵘

雄路鳌头显峥嵘

时间:2022-10-30 16:55:1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萍乡市城西有座鳌头山。山下,渌水过此而向西南;山上,葱茏翠绿掩映其间。素有“赣西文化堡垒、渌水知识摇篮”美誉的萍乡中学就坐落在这座山上。

萍乡中学前身为明万历甲午年(1594)创办的鳌洲书院。县令陆世勣“以为邑风气所依赖”,建阁于鳌洲之上,“都人士群颂习其间,一时发名成业”。至清末300余年,科举成名、建功立业者,代有其人。1898年,拥护变法维新的文廷式等一批萍乡籍仁人志士回到萍乡,本着救亡图存、兴学强国的伟大志向,于1901年停办鳌洲书院,设立萍乡学堂。1906年更名为“萍乡中学堂”,破旧式科举制的书院制,立西方近代学校新学制,开启了萍乡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中学办学史。

勇投革命求进步 劳谦坚实领学风

传承鳌洲书院300余年文脉,萍乡中学从破土而建、艰苦创业到高歌猛进、开拓兴盛,从十年浩劫到重新崛起、再创辉煌,历经十三次易名,九次搬迁,薪火相传,香泽绵延。

萍乡地处吴头楚尾,扼湘赣要冲,有株萍铁路、萍河渌水联运交通,有安源煤矿规模宏大的近代工业。萍乡中学的创立应维新潮流而起,得风气之先。萍乡中学师生发扬蹈厉,追求民主,向往自由。早在辛亥革命前,学子黄钟杰就曾在校组织进步同学反对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参加华兴会和同盟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被捕壮烈牺牲,成为萍乡中学第一个革命烈士,被黄兴赞为“气壮山河”。萍乡中学学生以进新学堂而拖长辫子为耻,29名学生在宿舍带头将辫子剪去,以示立志革命的决心。

1911年,萍乡中学堂改名为“萍乡公立学校”,隐含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之意。此时新旧革命交替,萍乡中学师生普遍接受新思潮的洗礼。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萍乡中学师生积极响应,举行罢课,上街游行示威,在街头讲演宣传。革命的火种在学校熊熊燃烧,学生运动不断,有的参加组织工运、农运,有的参与起义暴动,有的投身黄埔军校。从20世纪20年代起,萍乡中学就成立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师生积极投入革命洪流。萍乡县总工会中许多干部均由萍乡中学师生担任,县农民协会的11位领导人全是萍乡中学师生,校长罗运磷还被选为萍乡县长。黄埔军校一至四期就有萍乡中学学生42人。

在萍乡中学整个近现代办学史上,革命传统贯穿始终,培育了萍中学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爱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1916年,萍乡中学校长刘洪辟制定校训“劳、谦、坚、实”并撰写箴文。“劳箴”用敬姜效绩、陶侃运甓的故事为例,告诫学生坚持体力劳动,不仅“学课”受益,而且“毕生受用”。“谦箴”活用《尚书》格言,对比说明“谦”的重要,指出学问不能一蹴而就,要靠不断积累。“坚箴”突出求学要意志坚定,不要见异思迁,半途而废。“实箴”告诫学生要学得扎实,“骛广”不如“一得”。“劳、谦、坚、实”四箴为道德规范的四个概念,萍乡中学把它们和“教”与“学”密切联系,揭示出智育和德育的内在关系。

校训如同一道看不见的线,引领萍中人继往开来。1937年日寇入侵,学校为保障师生安全,相继迁往大西路黄堂洲、小西路石甲坊、安源煤矿、武功山麓麻田蔡家等地。学校辗转搬迁,师生在颠沛流离中不忘读书,形成了自觉自强、勤奋刻苦的优良学风。1941届校友杨树瑶回忆学校在黄堂洲的生活:“学生挤在楼板上睡觉,每个人有两只砖头宽的地方,睡下后正像一片排沟均匀的红薯地……”在石甲坊时,早上屋前屋后一片读书声;每到傍晚,田埂上,小溪边,山坡间,到处是三五成群的散步学生,到处播放着抗日救亡的歌曲。学校还成立战时行动委员会,组织师生进行战时应变锻炼:爬山越岭、爆炸护理、抢救伤病;组织歌咏队,为群众演出宣传话剧。

1939年7月,学校迁往安源,接收了因抗战停办拆迁的安源煤矿房屋和废铁,办学经费大涨,同时由于战争影响,许多北大、武大、北师大等优秀教师返回萍乡执教,学校以高薪聘请了尹树松、张有楹、孟琦、吴敬临、刘宗温、杨炎和等人,师资力量大大加强。名师高尚的道德风范,严谨的教学态度,再加上办学设备的完善,学校办学力量蒸蒸日上。1941年,萍乡中学高中第一班毕业生96人,有92人考取了高等院校。全省保送84名学生免试升入高等院校,萍乡中学学生24人。学校受到省政府嘉奖,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优秀中学。1945年,教育部核准全国九所中学可向国立交通大学保送学生,萍乡中学是享有这种信誉的学校之一。1943届校友傅白芦这样描写当年安源的学习生活:“在这火热的熔炉里,先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研究着学术,永远是走向真理正义的一面,谁说这不是黄金时代?”

文理并重塑体艺 教学共进践知行

萍乡中学在素质教育方面探索较早。学校一开始就开齐了所有规定要开的课程,汇集了国文、史地、英文、数学、音乐、手工、图画、体育等各科优秀教师。孟琦在20世纪40年代教授立体几何,上课时从不带教本,也不带教具(两脚规及直线尺),只带粉笔。作图画线,只要将粉笔在黑板上一挥,线直圆成。在他讲课时,学生有“三无”:无逃课、无瞌睡、无私议。

“像重视数理化那样重视音体美”,1958届校友朱建芳如此评价自己所体验的素质教育。在萍乡中学,体育、艺术两类的课外活动十分活跃,一到课后,学校有限的体育场地和器械从来没有闲置过,人们在老远都能听到校园内的弦歌声。1934届校友、中科院院士陈述彭回忆自己在当时的萍乡县立中学接受的艺术启蒙教育:美术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间茅屋子,启发学生在二维平面上勾绘三维立体图像;有时也会带学生到郊外写生。这位“茅屋子”老师还为他提供各种纸张、彩色颜料。陈述彭感慨:“后来我编写《地景素描法》和《中国地形鸟瞰图集》时,都是凭借在萍乡中学打下的初步基础。”

体育在萍乡中学有着深远渊源。早在1906年创立之初,学校遵照清廷学部的规定,把体操列为必修课,由军人教习兵操。1913~1915年间,学校聘请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黄锦涵主教音乐兼授体操。黄见多识广,富有开拓精神,组织足球队到大西门外校场内练习踢球,使足球运动成为萍乡中学早期的校球。他为萍乡带来了篮球,还开辟了第一个网球场。后来学校又重金聘请上海教师李廷三,此人交通大学毕业,为上海足球骁将,善田径,长于短跑。李廷三英语很好,平时叫队都是用英语。他在萍乡中学装了一副单杠,表演了萍中人从未见过的撑竿跳高;在跳高架上订了两条竹片,教学生练习。此外,他还教学生跨栏跑、三级跳远等。学校体育从此别开新局面,更上一层楼。1924年学校组队前往长沙参加湖南省运动会,这是萍乡,也是萍乡中学历史上第一次派出代表队参加重大比赛。如今学校继续发扬重体传统,坚持定期开展徒步拉练活动,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是:男生能跑3000米,女生能跑1500米。

学校秉承“劳、谦、坚、实”四箴,在时代的前进中发展了办学理念的创新表达——“矢勤矢勇,力学力行;以德求得,因材育才”。萍乡中学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一套“独门秘方”。在教师的培育方面,建立了教师任课的“小循环”制度。新教师入校一律安排到起始年级,指定跟一名教师随堂听课,随时请教。在同一年级连续任教二年,过关之后,方可升到上一年级。高初中教师分别从高初中一年级教到三年级,然后又回头从一年级教起,是为一个“小循环”。通过“小循环”制度让所有的教师反复通过教学实践,熟悉进而驾驭高中或初中阶段的本学科课程。推广“导学式”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数学组教师李长吉经长期实践总结得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的是:仔细研读教材,把教材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点化;做好课堂设计,把要点题目化;然后选择重在训练的课型,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连环设疑解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解决多层次的题目,获得较为巩固的知识。

萍乡中学的学生以好问出名。任何一位新教师到萍乡中学,首先要经得住至少一个星期学生的发问。1959届校友林增春回忆自己在物理课上“为难”老师的场景,有一次上物理课讲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他站起来问:“老师,您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那么,我顺手将桌子上的一个墨水瓶拿了起来,这个墨水瓶有100克重,我一松手,它便以100克的力量排挤下一个空间的空气,空气便应该以100克的反作用于墨水瓶,墨水瓶为什么能掉下来呢?”当场就把老师问愣住了。

萍乡中学学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积极、广泛地参加课外活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诸如互助互济学社“开荒社”、服务社会学社“火花社”、文学创作学社“文潮社”、美术学社“激流社”、音乐学社“雅歌社”、诗歌学社“铁流社”以及“每周评论”“长江文艺社”、外语学社“Study社”。学生出墙报,向报纸借版,举行演讲会、演唱会、书画展等活动。这种风气至今仍在校园内久盛不衰。目前学校各式各类社团多达50个。学校在这方面亦有较大投入,建有颇具规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素质拓展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坚持每天开展唱歌、练字和跑操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知名大学实验室参与科学实验,率先在江西中小学中开展无线电测向运动,成为北京市外唯一一所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基地学校。与美国、英国等多所著名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平台,是全省最早开展中美合作办学的高中学校,同时也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绿色通道”项目学校。

渌水新波萦秀气 鳌台旧事忆纷呈

1948年,新校舍在萍乡县城西郊汪公潭鳌头山上建成,两年后,学校全部由安源迁到萍乡,沿用至今,后有扩建。如今的萍乡中学校园环境独树一帜。进入校门,沿着曲折山路上来,于山腰处豁然开朗,参天古木,绿树成荫,荷塘映入眼帘;白色石桥蜿蜒于水面上,给人“曲径通幽”之感;池边池上,楼榭亭台错落有致,配上青草绿树,却有“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意味。继续前行,可见左手边矗立着文廷式雕像以及“六堂”牌匾。再往前是场面恢宏的世纪钟广场,世纪钟悬挂中央,刻有“文承吴楚,学汇古今”等铭文,周围的世纪文化长廊记录了萍乡中学百年的历史。山顶最高处为学校标志性建筑钓鳌台,建于1948年,是学校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从山顶放眼望去,钓鳌台旁的雏鹰楼是学校的主教学楼,楼前的世界名人文化广场群星璀璨,广场的南边是一带长长的桃李天下文化广场,种满了桃树和李树,还有献给老师的丰碑——树人碑。钓鳌台的身后还有植物园、院士雕像、聪明泉。通往食堂的道路中至今还保留着经历了岁月磨砺的“百年老路”,青砖铺就的路面依稀可见错落有致的凹痕。

1962届校友邓宗禹念念不忘当年的寝室——“霞园”,那是一栋老祠堂。在那里,他和他的同学在困难年代里,丝毫没有放弃对美好未来、真理的追求。如今的“霞园”已经被停车场取而代之。1979届校友刘大卫觉得印象深刻的要算老食堂的礼堂了,在那里进行过丰富的文艺演出,在没有运动场地的情况下,他们还在那儿踢过足球。学校大操场接近郊区中学的一端山坡上有两个防空洞,同学们总是喜欢带着打火机,点着蜡烛,进去“探险”。因为雏鹰楼扩建,这两个洞已不见踪影。1983届校友黄薄双回忆当年,最不能忘怀的是荷花池还有后山那片乐土,同学们总爱在茶树下读书。1992届校友段瑶说,那时学校食堂后有一方小坪,他和同学们在那儿划了羽毛球场,课余闲暇时间便在那打羽毛球,乐趣无穷。2002届校友胡君至今还记得那个没有铺水泥的大操场,每到黄昏,他们一大帮男孩子,便在操场上挥汗如雨……

鳌头览胜,渌水弄潮,萍乡中学沐时代风雨,育满园桃李。百余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两院院士吴学周、陈述彭、简水生、颜龙安,革命家凯丰、孔原、刘型,教育家彭康、柳斌,军事专家、少将邓福全,音乐家黄海怀等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秉承“劳、谦、坚、实”的校训,坚持“矢勤矢勇,力学力行;以德求得,因材育才”的办学理念,萍乡中学薪火传承,培育着一代代学子在素质教育的蓝天碧水间搏击长空……

推荐访问:鳌头 峥嵘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