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电机与拖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电机与拖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时间:2022-10-27 13:1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电机与拖动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通过推行“一个体系、两条主线、三个平台、四项结合、五维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六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多元教学方法整合”,创新了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实践证明,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培养合格本科工程应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基础;精品课程;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贺晓蓉(1973-),女,四川德阳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贺娟(1980-),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讲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01102)、重庆市2010年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验区(“宽口径、大工程”观下的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4-0174-02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机学”与“电力拖动”两门课程的综合。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电机制造、计算机软硬件、半导体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电机拖动课程的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适应性强、衔接性强,同时其课程概念多、推导多、抽象,涉及到电学、磁学及热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其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相当的难度,它要求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1]为了搞好本门课程的教学,我们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本着“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为主、侧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宗旨,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教学设计上推行“一个体系、两条主线、三个平台、四项结合、五维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六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多元教学方法整合”,创新了课程开发方法,逐步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取得了显著成绩。该课程现为重庆理工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一、教学设计

1.一个体系

根据“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特点,同时结合我院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以“晓结构、懂原理、重应用、能创新”为原则,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我们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编订教学计划,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参见图1。

在重构课程体系时,按照系统的思维方式,研究出“双闭环、自适应”的反馈机制,以增强培养过程的自适应性和稳定性。第一个闭环,根据前一个培养周期中发现的问题及电机的最新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一次自我调整和总体优化,实现前馈控制。第二个闭环,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实际动手能力与就业后所需电机知识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改革与更新,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反馈控制。

2.二条主线

在课程的设计上把握两个主线,即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从简单的重复验证转向工程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

3.三个平台

第一平台以传统课堂为主,以教与学的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整合等教学改革措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第二平台以网络环境为主,在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和现代的测试方法、仪器,开发了基于网络的电机拖动课程仿真教学平台。该平台以虚拟电子仪器为主体,通过软件与计算机网络结合,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远程测量和实验,不仅可以解决实验仪器数量不足的问题,还可培养学生运用先进虚拟仪器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原理之后,当天就可以在课后进行仿真实验,在实验的过程当中通过自己动手测试、观察,可以进一步探究电机原理、加深理解。同时因为软件的可扩充性,学生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个性实验。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学生的视野也在扩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也逐渐地改变,学生的地位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者,向自主化和个性化发展。第三平台以实训基地为主,在我院的工程实践中心,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去,比如我们设计的工程实训项目“运动控制系统”,可以使学生对一个电机的调速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四个方面得到系统的工程能力的训练。

4.四项结合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四结合”的综合性全程考试新模式即:开卷考核与闭卷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课堂理论成绩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等综合考核形式。

5.五维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课程开发组的教师先后开发了集纸质教材、教学文件、电子教材、网络教材、视频教材于一体的五维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课堂学习、自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2所示。

6.六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现场参观—基本实验—综合实训—现场实训—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六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带领学生到实习工厂和实训基地现场参观;第二层次在实验室完成,主要让学生掌握电机使用、维护和开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第三层次在工程实践中心完成,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第四层次在实训企业完成,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第五层次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完成,增强对未来岗位的认识和理解;第六层次主要针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他们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科研,这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7.多元教学方法整合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们探索和实践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教学方法,并根据授课需要对其进行整合。

(1)“现场+角色”体验式教学法。现场体验式教学法是把课堂搬进实验实训室,营造出良好的工程氛围和环境,每一个情境都有真实的案例,都是从现场教学开始,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好。角色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学生直接到实习工厂,通过担任电机安装、调试、维护、检修等不同角色进行体验性教学活动,通过角色参与,使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2)“导+探+用”一体教学法。由教师设计教学情境,采用以旧带新导入、以问题导入、以视频资料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对象,当学生了解学习的任务以后,启发学生查找资料、分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分组合作探究,最后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再由老师进行指导规范。

(3)“教+学+做”融合教学法。利用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学习和创新。教师和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有时先讲后做,有时先做后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学,予以解决。这种“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的最佳模式。

(4)“网络+课堂+工厂”拓展空间教学法。重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以图书馆、互联网、仿真平台、实验室、工厂等作为开放学习空间,把教学内容拟制成论文或设计制作题目,让学生去探索、研究,以论文、文献综述、设计作品等形式展示学习结果,同时在教学网站开辟专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专栏进行展示、交流、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扩展其学习空间,增强其学习效果。

(5)“实训+创作”兴趣教学法。我校的基础实训室除了购买一部分成套产品外,有很大一部分设备是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工程实际的原则进行制作的。教师引路后,把一个相对独立的制作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收集信息、设计方案以及最终的制作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最后形成了值得称道的产品。学生以实训+创作的手段把“学”这一教学环节推向巅峰,有助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通过独立完成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

(6)“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建构主义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基于建构主义的“电机与拖动基础”课堂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教师需要逐渐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教学应注重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自行将知识进行连接,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分别设计了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其相关案例参见文献[3]。[2,3]

除了以上提到的,“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法很多,比如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具体的教学过程可能都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整合使用。多元教学方法的整合,目的就是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

二、结束语

几年来,通过对“电机与拖动基础动”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我们在课程的开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培养合格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改革《电机与拖动》教学培养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3,(6).

[2]Jonassen,D.,Peck,K.& Wilson,B.(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uctivist perspective,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3]李山,贺晓蓉,贺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电机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

(责任编辑:王祝萍)

推荐访问:拖动 电机 课程建设 探讨 基础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