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雨中教学设计12篇

2023年雨中教学设计12篇

时间:2023-07-13 13:4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雨中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雷、点的音乐形象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踩雨》,体会雨中嬉戏的乐趣。3、能积极参加音乐游戏,培养自身的旋律流畅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中教学设计12篇,供大家参考。

雨中教学设计12篇

雨中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雷、点的音乐形象

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踩雨》,体会雨中嬉戏的乐趣。

3、能积极参加音乐游戏,培养自身的旋律流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雨”的音乐形象为线索,通过“听雨??戏雨??看雨??踩雨”四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听雨”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中雷、点的音乐形象,“戏雨”环节使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培养旋律流畅感,“看雨”环节让学生感知歌曲描绘的形象,“踩雨”环节让学生在玩中熟悉音乐的节奏、旋律,以便刚好的学唱歌曲《踩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准备:

电子琴磁带奖品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雨??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1、唱《春雨蒙蒙》

导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雨也似乎是禁不住绿色的呼唤,“沙-沙-沙”的飘了下来,小草们把双手举得老高,迎接他的洗礼。听《春雨蒙蒙》

2、听《电闪雷鸣波尔卡》

(1)、导入: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样的呢?你能听到什么声音?

(2)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3)生仔细听辩“雷声隆隆,电光霍霍……”

(4)介绍作品

(5)欣赏录象带

3、说雨中趣事

你愿意告诉大家在雨中的生活趣事吗?

二、戏雨:音乐游戏

1、导入

下雨了,一把小阳伞撑了起来,红、黄、蓝……哪一把和“小红是好朋友呢,大家帮忙来找一找

2、音乐游戏《找邻居》

唱一唱,听一听伞上的旋律,你觉得“小红伞“上的旋律与哪一句连起来唱最流畅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旋律流畅感,同时熟悉歌曲《踩雨》的旋律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看雨

1、导入

动画出示:雨“啪啪啪”的敲在小路上

你能用一个动词形容雨落下的动作吗?

“敲”更能体现夏雨的活泼和节奏感

雨落下来像什么?

2、讨论

出现歌词

这些词怎么读才能表现夏雨呢?

生从情绪、速度、力度、声音上分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3、朗读

请你们试着读一读,看哪种读法更能表现下雨的精灵和“我”欢快的心情

二、踩雨??学唱歌曲

1、导入

有了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起去踩雨吧

2、随音乐自由的踩雨

3、自由的评价

看谁踩得好

4、用“xoxo|xxxo|”节奏型,随乐踩雨

5、学唱旋律

(1)启发学生用雨落下时的声音摸唱旋律

(2)唱曲谱

(3)从情感、速度、力度、声音上说说,这首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6、学唱歌词

请同学们唱一唱,想想唱谱时的要求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春、夏、秋、冬有着各自不同的雨,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是赞美四季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唱一唱。

雨中教学设计 第2篇

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体在分段释疑的实活动中,领悟到行人和孩子们助人为乐的品质,体味到文章结尾深刻的含义。

设计特色:

板块研读,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雨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文章大致意思。谁能用“在雨中和帮助。”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说得真好。

2、能把“和”提到前面说话吗?(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在雨中帮助姑娘捡苹果。

3、老师把在雨中往前移,把逗号改成句号谁能用“在雨中因为什么原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结果怎样。”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结果苹果又回到了车上。)

二、研读—分段

1、导入:一篇写事的文章,往往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这段话中哪是事情的起因,哪是事情的经过,哪是事情的结果?(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是事情的起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那是事情的经过,最后苹果又回到了车上事情的结果。)

2、大家能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研究文章想想该怎么分段吗?老师提醒大家的研究步骤是:⑴认真读一读文章;
⑵想一想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⑶在书上划好标记,然后汇报研究结果。

3、学生交流分段结果,着重请学生说清楚分段的理由。

三、研读释疑

1、提出研读任务:⑴认真研究课文;
⑵完成下列练习(出示课件)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课文的三个疑点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大家的研究来解疑;
⑶汇报时说清楚横线上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学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交流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很着急。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以下几点:

⑴眼看汽车马上就要驶过来;
⑵苹果红艳艳黄澄澄很可爱;
⑶姑娘对工作的责任心。

▲姑娘看到孩子们捡苹果心里十分焦虑。要求学生用“姑娘担心_____________。”和“姑娘为_____________而担心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很感动(内疚、羞愧、感谢、激动、兴奋)。要求学生用“姑娘为_____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___”说话。

4、姑娘感动极了,她多想对孩子们说,对司机说,对老人说,对所有过往的行人说,如果你就是那位姑娘,你会怎么说?(师生合作完成交际活动)

5、可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远了,消失在雨帘中了,为什么姑娘会来不及说,为什么人们不等姑娘说声谢谢再走呢?引导学生再一次研究课文明确以下几点:A时间晚了;
B天下着雨;
C人们着回家;
D大家都认为这是应该的,不值得谢。

四、学习结尾研究含义

1、人们走了,只留下(打出课件)

那一筐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2、反复朗读。

3、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列练习(出示课件):

那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因为___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读懂了课文,非常了不起,希望继续努力。

雨中教学设计 第3篇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设计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
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

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阅读完课文之后,果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但我抓住时机进一步问道:“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有的学生从注释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
找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境界所吸引,学生还没有感觉到,这岂不同文中的那两个女孩一样不解其中味吗?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话音刚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金超同学说,小时候最喜欢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到外边趟水玩。这下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有的说玩得衣服、裤子、鞋都湿了,跟小水鸡似的;
有的说还撩水打水仗;
有的说还喝过雨水;
有的说最爱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来……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
“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她朗诵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她读完之后,全班同学不由得热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么感染了他们,他们能理解这样的诗吗?

肖晶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这首诗的,她说是在网上。

我一方面吃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于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产生的联想还在继续延伸。

三、让心灵与美相融。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他们并不知道我放的古筝曲叫《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感染力极强的乐曲。听完后,他们就不停地写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有的想到了吟诗作赋的诗人……

其中一位叫张佳宝的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美的体验和品味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生活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学生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我“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并且使用了体验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文学”的手段和方式,这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吗?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改变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雨中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经历或者看见在风雨中发生的事。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能表达出对事件的看法或感受。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具体、完整、生动地叙述一件事。

教学难点:具体、完整、生动地叙述一件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大家经常会看到许多自然现象,比如雷电、雨雾等,你留心观察过吗?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去感受一下。

二、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在这不同的风雨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三、语言表达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故事。

四、交流评价

提出评价要求

五、总结全课

不同的风雨中发生了不同的故事,每一件事情都令人深思,真是风雨无情人有情啊!

雨中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要求:

1、通过人们帮助姑娘捡苹果的事,教育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2、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叙述重点,学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生字新词,认识比喻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可爱和过路人的美好心灵。

教具准备:多媒体、鹏博士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雨中》。

板书课题,齐读。

二、预习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思考:这一课讲的是什么事?作者写了哪些人?

(2)出示词语,让学生通过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常识理解词语。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2、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4、学生提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看到苹果翻了以后怎么做的?哪些人和孩子们一起帮助姑娘捡苹果?姑娘开始看到孩子们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

2、指名读课文,回答以上题。

五、讨论课文分段。

1、指名读思考练习第二题。

2、默读课文,考虑分段,并在书上做记号。

3、讨论分段。[一(1—3);
二(4—5);
三(6)]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用生字组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按照划分的段落,逐段理解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傍晚)

(2)作者是怎样描写雨中景色的?具体描写了哪些事物?

(3)齐读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想象雨中景色,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说说这三句话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4)齐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想象苹果筐翻了之后的情景,体会姑娘十分焦急的心情。

2、指名读第二段,说说写的是什么。

(1)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姑娘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姑娘看到孩子们跑过来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胖乎乎的小男孩向姑娘说了什么?姑娘听了男孩的话会想些什么?小男孩的话和他们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2)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都有哪些人跟孩子们一起捡苹果?“顿时”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最后一段。

重点理解第二句话的意思。(人们做了好事,不图表扬。)

4、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件事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训练朗读。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全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生字。

3、巩固识字。

五、完成思考练习第四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9雨中

撒苹果

孩子们跑七手八脚

捡苹果司机小伙跳一块儿助人为乐

老人和行人走帮

苹果回车

雨中教学设计 第6篇

一、活动目标:

1、学唱有间奏的歌曲,并初步唱出歌曲中的连贯与断顿。

2、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主动语歌曲旋律匹配,较有表情的唱歌曲。

3、通过歌曲表达爱妈妈的情感。

二、活动过程:

1、听《好妈妈》音乐进教室

2、导入:

师:小朋友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听到音乐你想到了谁?妈妈好不好?既然小朋友那么喜欢妈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雨中接妈妈》

3、学唱歌曲

师:播放歌曲《雨中接妈妈》请幼儿听一遍

幼:仔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读会了这首歌的歌词,不知道小朋友们都读的怎么样了,能否跟老师一起拍手读一遍呢?请小朋友们跟老师拍手读我们学过的歌词《雨中接妈妈》

幼:手拍节奏有感情的随师大声诵读歌词

师:播放歌曲,做律动,请小朋友随试填歌词,

幼:听音乐加歌词,做表达歌词内容的动作。

4、学习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师:“雨点噼啪噼啪,脚步呱嗒呱嗒”怎样唱?(演唱时要有跳跃的感觉)

“拿起雨伞勇敢走出家门”怎样唱?(注意切分音的重音)

“要问我上哪儿?到车站去接妈妈”怎样唱?(要很兴奋,很开心,大声的去唱)

幼:听老师讲解后,练唱歌曲。

5、全体练习

6、师小结:

小朋友爱妈妈吗?既然爱妈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课后请小朋友们收集一下有关于爱妈妈的歌,让我们为妈妈献上自己甜美的歌声吧!

三、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幼儿不仅掌握了歌曲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更懂得如何去关爱妈妈,能够有感情的去演唱歌曲,让幼儿懂得了爱妈妈的一些实际行动。

雨中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 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它给人们很多遐想。让学生通过听,唱感受到各种联想和想象,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 掌握歌曲《雨中》的节奏,能够流畅的拍打,并能够进行多层次的大节奏练习,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 有感情的表演歌曲。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中的节奏,能够很好的拍打出来,注意到多层次的节奏合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聆听歌曲《小雨沙沙》进教室。回忆曾经学过的歌曲,引入主题

师:这是一首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歌曲,那么谁能说说你在下雨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学生随意畅想)

2、师:下雨的时候可以做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真是有意思呀,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些拟声词简单的描述一下在雨中发生的这些事情呢?(噼啪噼啪、嘀嗒嘀嗒、哗啦哗啦、沙沙沙沙------)

3、师:真是不错,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都唱到歌曲里怎么样?好,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吧(聆听歌曲《雨中》)

二、 学习节奏

1、 出示节奏(四条节奏)学生分成四组,自由选择进行练习,然后分组汇报

2、 全体学生一起拍打节奏,进行练习

3、 找出相同的节奏和不同的节奏进行练习

4、 多层次的节奏和声练习

5、 师:下面让我们在歌曲中表现一下这些节奏吧,首先让我们有按照刚才拍打的节奏读歌词。(男生女生配合得进行读歌词)

6、 请你把节奏一样的小节画出来。

三、 学习旋律

1、 第一部分的学习(跟琴学唱)用啦音进行模唱,感受旋律的活泼、欢快。

2、 第二部分的学习(听唱学习)用呜音进行模唱,感受旋律的悠扬、抒情。

3、 解决音不准的乐句

四、 演唱

1、 轻声跟琴进行整首歌曲的演唱

2、 歌曲接龙游戏

3、 为歌曲伴奏(拍手、打击乐器)

4、 分组进行演唱、伴奏的比赛。

五、 情景表演

表演雨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雨中教学设计 第8篇

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此课中我设计了两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在品味雨中美景的1、2自然段,要求学生在书中圈画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并与小组学生讨论美在哪里?学生品读,交流、想象、感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快乐的学习,有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文中,卖苹果姑娘的心理变化是课文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了另一处的小组合作学习:(1)、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2)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3)苹果回到货车上,姑娘心里————。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并用书中的语句去体会。在学生们的讨论声中,既体会了行人们的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又有效的突破了难点。学生在讨论时都感到有章可循,有东西要挖掘。学习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例如,课刚开始,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试着填空:(1)雨中,————和————帮助——————。(2)雨中,因为————,————和————帮助————结果——————。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训练,逐渐提高。再例如:在课文分析中,我要求学生用“首先----然后-----最后”将故事简单复述一遍。学生自然的就将故事的过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介绍了出来。

马忱

雨中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

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三、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

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1、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
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
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
“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
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

冒雨在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即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构,值得我们仿效。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答案是《教参》第18页)

2.联系课文第二部分,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
所谓“换景”则指景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例如,课文中对“岱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3.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的地方并用简洁文字标注出来。

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解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3、5、8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教参》认为这些都是正面明写,似可商榷。)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芋芋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雨”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指名口述山中雨景,顺序可作适当调整甚至重新组合,精采词语要充分运用。

3.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详见《教参》第15页)

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
课文开头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四、讨论“思考和练习”第四、五两题。(答案见《教参》第19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试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写一则读书笔记。

雨中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扣紧写景中的气候特征,按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略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美好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移步换景。

2、难点:写景中穿插着抒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

2、“雨中”泰山的景物有什么特色?

3、作者“雨中登泰山”体验到的“独得之乐”是什么?

词语补释:

绮丽:鲜艳美丽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突出。

意兴盎然:兴致洋溢的样子。盎然:形容气氛、兴趣等洋溢的样子。

洄漩:水流回旋。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比喻眼睛。

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回环曲折:环绕弯曲。

作者简介:

李健吾(1906——1982)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山西运城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早年的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1957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

泰山简介:

泰山位于山东省内,是我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一,古称东岳。泰山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在我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齐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拔只有25米的平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峻。泰山雄伟峻拔,巍峨壮观,文物荟萃,和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常把泰山当做崇高伟大的象征。

杜甫《望岳》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结构层次:

一、(1节)作者希望登游泰山的心情由来已久。

二、(2——8节)作者冒雨登上泰山及其沿途所见风光。

三、(9节)作者在泰山顶上看到的景象。

四、(10——11节)作者登泰山的“独得之乐”。

第二课时

本文写景的特点:

一、能够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

作者是在雨中登泰山的,因此行文自始自终扣住一个“雨”字。着力描写烟雨云雾,处处突出雨中泰山的特点。

如:课文一开始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而且“越下越大”,点明作者冒雨登山。

第二段的描写,也处处围绕着一个“雨”字。顺着作者游山的路线,一会儿是“雨又大起来了”,一会儿“来到雨地”,一会儿是雨住了,“人走了一身汗”,一会儿又是“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作者写景时,着力描绘烟雨云雾的奇丽色彩。如:“灰蒙蒙一片”、“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一会儿是“风过云开”;
一会儿是“云薄了,雾又上来了”;
一会儿“雾在山峡里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但“更多的时候”,是“乌云四合”。就在这烟雨云雾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种类型的瀑布:一种从半空中倒挂下来,象“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
一种是“紧贴桥后”,“水面有两三丈宽,高也不高”的飞瀑,其声音之大,犹如“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

以上这些精细的描写,都体现了“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壮观。

二、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

本文按照作者登山路线的顺序来写的:

岱宗坊(远观)→虎山水库(瑰丽景色,描写第一种类型的瀑布,对水流颜色描写细腻,比喻新颖、引用神话传说)→七真祠(着重描写其中的一位泥塑)→一天门(略写,雄伟的江门把山挡住)→孔子登临处(石坊简介)→天阶(石坊简介)→长门洞(交代)→经石峪(介绍得名的原因)→壶天阁(柏洞、阴森)→黄岘岭(沙石颜色)→二天门(溪水的情形、仰望的情景)→云步桥(描写飞瀑)→慢十八盘(用拟人的手法写泰山上的松树:盘着的、斜伸的、挺立的,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同时运用比喻、排比,穿插着抒情)→升仙坊(简介石坊)→紧十八盘(形象的比喻和引述古人记载,写出盘道的曲折艰险)→南天门(写了心情)→天街(静态描写小店,一连串比喻描写奇形怪状的积石,用丰富的联想写各种古迹:登封台、孔子小天下处、洗头盆、白云洞,俯视情景)

作者就是这样在游记中穿插着写景状物,随着立足点的变化而变换观察对象,既把复杂的游踪交代得一丝不乱,又把泰山上的各种景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带着读者一同冒雨登泰山,一同在饱览迷蒙的雨雾中的泰山风光。

一篇成功的游记既使读者观其游踪全貌,又能突出景物精华之处,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处理好“线”(游踪全貌)和“点”(景物精华)的关系。课文登山路程历历在目,清晰分明,同时又有重点地选择了虎山水库的瑰丽、七真祠塑像的逼真、慢十八盘松树的千姿百态、南天门积石的奇形怪状、白云洞云海的变幻莫测作为描绘的重点,使全文成为一篇银线穿珠的佳作。

采用多种手法,行文活泼多姿:

全景:“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局部:“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

远眺:“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撒在回漩的水面。”

近观:“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口沫喷得老远。”

仰望:“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匍匐在山峡当中。”

俯视:“两条白线,曲曲折折……又冒一缕清烟。”

动态:“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静态:“有的石头象莲花瓣、有的象……怒目相向。”

引用神话传说、古人诗句。

写景中穿插着抒情:

如:未出发前,淅淅沥沥的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冒雨出发后,却又“兴致勃勃”了;
走到二天门时“向四下里眺望,又是骄傲,又是担心……”;
登上南天门后“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象一个没事人一样”。最后集中抒写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

作业:

1、[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四题、第五题。

2、读书笔记《是苦趣也是乐趣读〈雨中登泰山〉》

雨中教学设计 第11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下春雨时小动物的不同活动。

2.能够根据小动物身体的大小为它们选择合适的雨伞。

3.欣赏儿歌,感受下春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植物实拍图若干;
小动物实拍图片若干;
树叶伞、蘑菇伞、花瓣伞图片;
《下春雨了》儿歌音频。

纸面教具:树叶伞、蘑菇伞、花瓣伞各1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感知花草树木对春雨的喜爱,接着引出主题,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哪些小动物也喜欢春雨。

——春天到了,春雨滴答滴答,真美啊!看看谁喜欢春雨?

——对的,小花、小草、树木都喜欢春雨。

——除了植物们很喜欢春雨,猜猜有哪些小动物也喜欢春雨?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看图回答问题。

1.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幼儿思考这些小动物谁喜欢春雨,谁害怕淋雨。

小结:小青蛙、小鱼、小鸭喜欢春雨。小兔、小鸡、小蚂蚁害怕淋雨。

2.出示喜欢春雨的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喜欢春雨的小动物会在春雨里做什么。

——小青蛙/小鸭/小鱼为什么喜欢春雨?它们会在春雨里做什么?

——我们来听听小青蛙/小鸭/小鱼是怎么说的吧。

小结:小青蛙、小鸭、小鱼,它们都会游泳,所以都不怕水。它们喜欢春雨。

3.出示害怕淋雨的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讨论这些小动物遇到春雨时该怎么办。

小结:我们可以让怕淋雨的小动物躲到树叶、蘑菇、花瓣下面。

三、出示纸面教具“树叶伞、蘑菇伞、花瓣伞”,将教具贴在椅背上,启发幼儿思考小蚂蚁、小兔子、小鸡三种小动物分别选择哪把伞遮雨更合适。并请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站到相应伞的面前。

——老师这里有三把伞,有大大的树叶伞,中等的蘑菇伞,小小的花瓣伞,你们觉得小蚂蚁、小兔子、小鸡三种小动物选择哪把伞遮雨最合适呢?

——你们来当小动物,学着小动物的动作站到雨伞的面前吧。

四、出示小动物和雨伞的图片,请幼儿根据动物身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雨伞。

1.出示小动物和雨伞的图片,请幼儿连线,并说一说原因。

——小兔子/小鸡/小蚂蚁会选哪把伞呢?我们来看一看刚才扮演小兔子/小鸡/小蚂蚁的小朋友选对了没?

小结:小兔的身体比较大,所以选了大大的树叶伞。小鸡的身体比较中等,所以选了中等的蘑菇伞。小蚂蚁的身体最小,所以选了小小的花瓣伞。

2.出示更多的小动物和雨伞的图片,请幼儿连线,进一步学习动物身体大小与雨伞大小的对应关系。

五、播放儿歌音频,引导幼儿完整欣赏儿歌,并用动作自由表演儿歌内容。

1.初步欣赏儿歌。

——下春雨了,喜欢春雨的小动物们真开心。害怕淋雨的小动物们也都有了合适的雨伞,它们快乐地走在雨中。

——小朋友们来听听这首好听的儿歌《下春雨了》,一起分享小动物的快乐吧。

2.师幼一起诵读儿歌,并请幼儿用动作自由表演儿歌内容。

附【儿歌】

下春雨了

下春雨了,滴答滴答,小青蛙“呱呱呱”唱着歌,淋着雨,真快活。

下春雨了,滴答滴答,小鸭子“嘎嘎嘎”唱着歌,淋着雨,真快活。

下春雨了,滴答滴答,小鱼儿游来游去,跳着舞,淋着雨,真快活。

下春雨了,滴答滴答,小动物们走来走去,撑着伞,淋着雨,真快活。

雨中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 4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 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写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雨中 雨中教学设计12篇 雨中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