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集锦8篇【完整版】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集锦8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08 15:0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的例1和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P6生活中的数学。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教材第3、4页的例1和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P6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集锦8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集锦8篇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1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1和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P6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教材第3、4页的例1和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P6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形式的设计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数学学习活动始终在一个愉快、和谐、探究和成功的氛围之中。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教学中努力体现要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让数学教学的应用味和数学味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左右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确定左、右位置关系的实践活动过程,初步感受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3、通过操作、演习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体验左、右相对性。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具:

教材上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5分钟)

1、游戏导入,感知左与右。

大家根据教师的口令做游戏好吗?教师发口令,学生动手做游戏。感知左手与右手。大家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的请举手。告诉大家你举的是哪只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举左手,讲讲左手的用处;
要求学生举右手,讲讲右手的用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
(1)什么是左与右? (2)为什么要学习左与右?

2、寻找左右: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大。大家找一找,我们的身体还有很多这样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吗?让每个小朋友在愉悦的情境中寻找自身的左与右,如:左耳朵和右耳、左腿和右腿、左脚和右脚

3、协同活动:感知人体中的左右部位,训练反应的灵活性。

如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住左耳,右手摸住右耳;

左手抓住右耳,右手抓住左耳。

4、出示自探提示。

①摆一摆。将铅笔、橡皮、小刀、三角尺、文具盒五件学具按你喜欢的顺序摆成一排。

②说一说从左往右数,小刀是第几?橡皮呢?

③从右往左数,小刀是第几?橡皮呢?

④摆好的五件学具最左边的是什么?最右边的是什么?谁放在最中间?

学生独立探究,检查自学情况。

二、解疑合探(10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4、5),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如果合作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解决.

3、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同一个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和结果可能会有不同。左右位置的相对性。最后学生再齐读两遍。

4、反馈练习来体验相对性,增强应用意识。

(1)找一找,画一画。出示一条街的10个门牌号:1,3,5,7,9,11,13,15,17,19。小英家的门牌号在左往右数时的第六个,那么小英家的门牌号是几号?从右往左数又是第几?小明家的门牌号与小英家的相隔两个,小明家的门牌号可能是几号?

(2)想一想,说一说。面对黑板,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背对黑板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3)做一做,比一比。全体同学起立,按要求向左转或向右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正确;
按要求踏步:左右左,左右左步调一致力量大。

三、质疑再探(5分钟)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预设问题:

1、左、右还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2、怎样才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

3、怎样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四、拓展运用(10分钟)

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

2.练习一的第一题,学生分组完成这一综合活动。(包含了前后、左右、基数和序数等内容)

3、练习一的第2题。练习方位的拍手游戏。

4、生活中的数学(第6页) 让学生观察课本第6页上的图画,从而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最后适时介绍北京、香港两地汽车行驶方向的不同规则:北京是车辆靠右行,车门在汽车的右边,乘客从汽车的右边上车;
香港是车辆靠左行,车门在汽车的左边,乘客从汽车的左边上车。

5、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本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6、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左 、 右

1、活动左右手,感知自身左与右。

2、伸出右手,握一握。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2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年我继续担任三年级(4)、(5)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并协助两个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4)班有学生 48 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 24 人;(5)班有学生 49 人,其中男生 25 人,女生 24 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可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

1、“时、分、秒”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秒的认识和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整时、半时、分的认识以及知道了1时=60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以后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以及其他时间单位打下良好基础。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个单两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加、减法估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以及学习了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更大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测量”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以及容积单位做准备。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今后能自主进行更大数的计算打基础。

5、“倍的认识”这个单元你主要的内容就是倍的认识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已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6、“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笔算乘法。这些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习表内乘、除法以及笔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小数乘法打基础。

7、“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并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基础。

8、“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元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数的简单计算及简单应用。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以及整数的计算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数概念的扩展,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分数计算及应用打基础。

9、“数学广角——集合”这个单元主要内容就是体会集合思维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排列、组合、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的数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本册教材的重点:

(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2)倍的认识。

(3)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

(4)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5)分数的认识。

本册教材的难点:

(1)1毫米、1千米、1吨的表象建立以及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万以内数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以及加、减法的估算。

(3)“倍”与乘、除法运算的关系以及能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进位叠加乘法。

(5)分数的意义以及整数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三、本册教材的任务和目标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经历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采取的具体措施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先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和提前思考,在课堂上充分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

2、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合理、精心地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尽量做到少而精。

3、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的不同层次,在课堂和课后多关注中等生以及思维较慢的学生。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3篇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难点:

1、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

2、1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

突破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3、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4、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估计、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直尺、一元硬币、大头针、铅笔芯、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两条同样长的垂直相交的线段

让学生猜一猜:图中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确定吗?(学生:用尺量)

2、师:老师这儿有两把尺,你量量看。

教师提供自制小尺:一把是一格1分米的,一把是一格1厘米的指名学生到前面用教师提供的尺分别量两条线段

师:量得准吗?你有没有什么好建议?(学生:用我们自己的尺量)

(依据新课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来设计这一环节。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细化测量单位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3、师:请你把自己的尺拿上来量一量,是()厘米带()小格。

指名到前面量,并报出测量结果:都是9厘米带3小格

师阐述:原来两条线段一样长。这说明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要动手量一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1毫米

师:看来同学们的尺作用真大。观察自己的直尺,它和老师的两把尺有什么不同?

全班讨论交流:老师的尺格子很大,而我们的尺有很多的小格子,能量得很准。

师:直尺上每1厘米之间都有很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板书:1毫米)指名到投影仪下找一找1毫米,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尺上也找一找。(全班交流: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1毫米)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学生自由说1毫米的特点)

2、探索1厘米=10毫米

(1)演示课件,让学生在截取的1厘米上找找1毫米,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指名学生到电脑上找一找,数一数

(2)请学生任意选直尺上的相邻的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一数有几毫米,可以用笔尖指着数。(学生自由数)

集体交流,根据交流发现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厘米中有10毫米)

课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告诉同桌。

3、找一找,画一画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吗?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师:你还能在哪儿找到20毫米?

学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区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10厘米。

师:你能找到40毫米吗?指名上前找

师:很好!你能画一条40毫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画,其余同学观察画法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33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画好后,互相检查,选几个画得比较规范的进行展览。

4、量一量,读一读

(1)课件出示回形针图片,

师:你能读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27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是2厘米带7小格

(2)课件出示铁钉图,

师:你能读出铁钉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39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39毫米的?

生:是3厘米带9小格

师: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0毫米少了1格就是39毫米

师:你的观察方法真独特,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每条边的长度。集体交流,指名到前面量

2、估一估

师: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拇指宽多少毫米。

学生大胆估计后,指名到前面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接近。

3、两人合作测量信封中的物品(大头针、铅笔芯、一元硬币),并填写资料卡

(1)先估计每一个要测量的数据,并填在表中

(3)然后两人合作测量,完成数据表

估一估量一量

数学书的厚度()毫米()毫米

大头针的长度()毫米()毫米

铅笔芯的长度()毫米()毫米

一元硬币的厚度()毫米()毫米

集体交流后,提问:一元硬币的厚度你是怎么量的?(学生到投影仪下汇报测量方法并演示)

4、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题目:

(1)小鸣的身高是12米。

(2)豆豆的铅笔长16毫米。

(3)毛毛一下子能跳14厘米。

(4)欢欢的牙刷长15分米。

(5)匆匆数学本上的日期格长4厘米。

(6)我们的新教学大楼高11分米。

指名口答,改正题目中不恰当的长度单位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本领吗?

2、测量生活中的小物体并以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数据。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4篇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难点:

1、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

2、1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

突破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3、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4、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5篇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 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 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 的相对性。

五、 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 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 教学建议:

1、 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 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 教学安排:

1、 上、下…………1课时

2、前、后…………1课时

3、左、右…………1课时

4、位置……………1课时

一 、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纸

教学方法: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 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 探究新知

1、 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 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1) 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 出示挂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 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订正。

三、 活动

1、 拍手游戏

(1) 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 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 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四、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板书设计:
上 下

教学反思:

二 、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方法: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 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 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 出示第2页主题图。

(1) 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 小组内解决问题。

(3) 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 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 小组解决问题。

3、 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前 后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6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估计、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直尺、一元硬币、大头针、铅笔芯、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两条同样长的垂直相交的线段

让学生猜一猜:图中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确定吗?(学生:用尺量)

2、师:老师这儿有两把尺,你量量看。

教师提供自制小尺:一把是一格1分米的,一把是一格1厘米的指名学生到前面用教师提供的尺分别量两条线段

师:量得准吗?你有没有什么好建议?(学生:用我们自己的尺量)

(依据新课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来设计这一环节。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细化测量单位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3、师:请你把自己的尺拿上来量一量,是()厘米带()小格。

指名到前面量,并报出测量结果:都是9厘米带3小格

师阐述:原来两条线段一样长。这说明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要动手量一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1毫米

师:看来同学们的尺作用真大。观察自己的直尺,它和老师的两把尺有什么不同?

全班讨论交流:老师的尺格子很大,而我们的尺有很多的小格子,能量得很准。

师:直尺上每1厘米之间都有很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板书:1毫米)指名到投影仪下找一找1毫米,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尺上也找一找。(全班交流: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1毫米)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学生自由说1毫米的特点)

2、探索1厘米=10毫米

(1)演示课件,让学生在截取的1厘米上找找1毫米,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指名学生到电脑上找一找,数一数

(2)请学生任意选直尺上的相邻的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一数有几毫米,可以用笔尖指着数。(学生自由数)

集体交流,根据交流发现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厘米中有10毫米)

课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告诉同桌。

3、找一找,画一画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吗?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师:你还能在哪儿找到20毫米?

学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区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10厘米。

师:你能找到40毫米吗?指名上前找

师:很好!你能画一条40毫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画,其余同学观察画法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33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画好后,互相检查,选几个画得比较规范的进行展览。

4、量一量,读一读

(1)课件出示回形针图片,

师:你能读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27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是2厘米带7小格

(2)课件出示铁钉图,

师:你能读出铁钉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39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39毫米的?

生:是3厘米带9小格

师: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0毫米少了1格就是39毫米

师:你的观察方法真独特,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每条边的长度。集体交流,指名到前面量

2、估一估

师: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拇指宽多少毫米。

学生大胆估计后,指名到前面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接近。

3、两人合作测量信封中的物品(大头针、铅笔芯、一元硬币),并填写资料卡

(1)先估计每一个要测量的数据,并填在表中

(3)然后两人合作测量,完成数据表

估一估量一量

数学书的厚度()毫米()毫米

大头针的长度()毫米()毫米

铅笔芯的长度()毫米()毫米

一元硬币的厚度()毫米()毫米

集体交流后,提问:一元硬币的厚度你是怎么量的?(学生到投影仪下汇报测量方法并演示)

4、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题目:

(1)小鸣的身高是12米。

(2)豆豆的铅笔长16毫米。

(3)毛毛一下子能跳14厘米。

(4)欢欢的牙刷长15分米。

(5)匆匆数学本上的日期格长4厘米。

(6)我们的新教学大楼高11分米。

指名口答,改正题目中不恰当的长度单位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本领吗?

2、测量生活中的小物体并以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数据。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7篇

单元课题

长度单位

本节课题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本节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爸爸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教学反思《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疑问: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8篇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

1、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关键:

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

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

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

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

六、课时安排:

1、连加、连减………………………………………………1课时

2、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3、练习一……………………………………………………1课时

4、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 1课时

5、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 1课时

6、练习二……………………………………………………1课时

推荐访问:教学计划 集锦 单元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集锦8篇 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集锦8篇) 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