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教育技术学:从循证走向智慧教育

教育技术学:从循证走向智慧教育

时间:2022-11-03 10:35:12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以此达到改变人类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教育技术学被认定是通过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认为它区别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的价值不仅在改善和获得有效学习结果上,更在于它分析、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想、手段、方法和方法论。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学更是在其实践方法上体现了三大特征:应用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学习,运用系统方法。而这些恰恰是智慧教育所导向的能够引领人类心智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如今所提的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倡导在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使优质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要实现智慧教育目标,教育技术学必须首当其冲,因为这本身就是其学科任务。然而,全人類要全面真实的接近智慧教育,除了要依托教育技术发展至今为我们提供的先决条件外,还必须要有具体的、更加紧密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通过理论提供的证据让实践走的更远,并以此指导理论更新,而这正是循证教育学的基本思想。循证教育理念倡导有证可循,依证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前行的保障。通过初步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学和循证教育学有很多理念相近、观念相通、方法相仿的地方,如果教育技术学能够搭上循证教育理念的快车道,便可开创快速、高效的迈进智慧教育的先河,并可创造一劳永逸的教育价值。

一、教育技术学到智慧教育:差距

从AECT’94定义开始,教育技术的众多提法发生了质变。突破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转变为“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新理念,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教到学”的中心转移,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这种突破除了迎合社会大环境变化的需求,也映射出新的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引领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期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盛行的时候,它强调学习过程既要对新信息做意义建构,更要对原有认知进行改造和重组。正是这种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和创造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由此也可看出,理论对于思想、实践的指导作用始终如影随形。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发展,人类需要构建一个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教育技术学凭借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经验及成果、多学科融合以及系统方法论等特点快速地栖身于构建社会教育大系统众学科之首。加涅(R Cape)曾说:“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促进和辅助在教学的设计和传授中应用那些众所周知并得到证实的方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速发展,教育技术已经在如何促进学习的智慧方法和操作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依托信息化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自己的方法和成效,MOOC的发展就是典型案例。MOOC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信息化产物,凸显了教育技术学发展到今天的所有优势和特点: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仅从这些已有的成就看,教育技术学似乎已然成为了最接近智慧教育的学科。

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我们如今所说的智慧教育虽然从形态上有所变化,但是其内涵却依然遵从早期所有关于智慧研究的理念。要使人类通过学习获得智慧,首先要让每一位学习者获得公平、开放的学习资源,其次在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实现知识重构,最后在与别人的协作共赢中完成自己的认知升华。从这个角度看,发展到今天的教育技术学似乎为智慧教育提供了所有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追求。然而,这离真正的智慧教育还有太大的鸿沟。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

推荐访问:教育技术 走向 智慧 教育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