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孙树良,永不褪色的“共青”情怀

孙树良,永不褪色的“共青”情怀

时间:2022-12-17 12: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主任。1980年到场工会工作,直至退休。”

垦荒的艰苦还不仅仅在于环境与大都市的差距,孙树良还曾经险些踏入鬼门关。在垦荒地区,碰到野兽的频率很高。“有一次,我到村里调研,在回住地的路上碰到了一只老虎。当时,我跟它的距离也就50米,我看到它的同时它也看到了我,我被吓得愣在那里好久,后来我慢慢往后退,等退到一定距离我真是使出浑身力气跑开。我想,那只老虎也许是不饿,如果是一只饿虎,我肯定就被‘报销’了。”

“组织的关怀,激励我一辈子扎根这片红土地!”

虽然生活困难,创业艰辛,但这没有影响到垦荒队员们的热情。“当时,我们并不觉得苦,浑身都是干劲,一心想着作为国家的青年就应该做出成绩,报效祖国。而我们能够坚持下来,与组织对我们的关怀分不开。”

孙树良告诉记者,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在垦荒队到达的一个多月后——即1955年11月29日,来到驻地看望大家。当时,从德安过来的铁路还没有正式铺通,胡耀邦坐着班车一路颠簸,到达后队员们纷纷与他合影,并请他为垦荒队创办的合作社起名。“因为当时手边没有笔,垦荒队员们就找来一根小竹子,削好刨开,再塞上一团药棉做成了一支竹笔,胡耀邦就用这支‘笔’蘸上墨汁,写下了‘共青社’三个大字。”

队员们信心高涨,纷纷表示一定要扎根共青,把共青建设好。凭着这样的信念,孙树良和其他垦荒队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耕耘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从“共青社”到1978年时任中组部长胡耀邦在北京再次为共青题名“共青垦殖场”,再到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第二次来到共青,看到这里的巨大变化欣然挥毫“共青城”,这样的关怀和激励让垦荒队员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份事业。

20世纪70年代,知青返城的风潮也吹到了共青,孙树良按政策也可以回到上海。他给母亲打电话,刚一开口叫了声“妈”就哽咽了。十几年了,故乡、家人时时都在他的梦中,一边是亲人家乡,一边是他为之奋斗的这片土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他的一片赤诚。电话那头传来母亲鼓励的声音:“良儿,你安心工作,既然你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当‘逃兵’,就要坚持到底。”孙树良含泪挂断了电话,他明白母亲的苦心。孙树良坚持了自己的梦想,自从踏上共青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红土地。

“我为共青城的今天而自豪!”

1996年,孙树良退休了。退休后的晚年生活,让他觉得充实而美满。“我爱好广泛,组织书法学习班、门球班,我还曾是中华全国农村工会委员会委员。”

孙树良和老伴共有四个孩子,三女一子,孙树良也没有想过让儿女们回上海。他说,希望自己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能继续留在这片热土上,为共青城的建设做贡献,他会给儿女们讲当年那段垦荒的岁月,让后人珍惜现在并热爱这座城市,更好地把老一辈的垦荒精神、共青精神传承下去。让老人欣慰的是,如今四个儿女在工作上都有所建树。

“退休并不是人生的终点。我认为,人生的第二阶段才刚刚开始。尤其是当前共青城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期,作为一名老垦荒队员,我不会放过发挥余热的机会。尽管我的耳朵渐渐失聪,与人的沟通成了巨大的问题,能做的事越来越少,但我一直都在关注共青城的发展变化,《共青城》报我每期必看,共青电视新闻同样每晚都不错过。作为一个老垦荒队员,只要有机会,我很乐意参加一些为共青城发展出谋划策的活动,我会认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共青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从而永葆当年垦荒创业时的那份家国情怀!”

2012年5月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作为20世纪50年代先进青年的典型代表,孙树良得到了时任总书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我为党没有忘记当年那段城市青年为国分忧的垦荒史而感动!为艰苦创业、甘洒一腔热血的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而骄傲,更为共青城的今天而自豪。”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采访结束,电视里正在播放歌曲《国家》。是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自己国家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孙树良老人的这份难得的“家国情怀”,不正是国之幸、党之利、民之福吗?!

责任编辑 余玮

推荐访问:情怀 共青 永不褪色 孙树良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