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数字人文对档案记忆功能实现的启示

数字人文对档案记忆功能实现的启示

时间:2022-12-05 12:05: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走向数字人文,是应对数字时代信息、文献、档案开发利用格局转换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档案记忆功能实现能力,拉动档案事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必然发展。文章以档案记忆与数字人文二者间异同为切入点,揭示二者存在差异、互联与交叠关系。根据当前数字人文研究对实现档案记忆功能的影响,提出可以从深化档案记忆资源开发、积极参与跨领域交流以及培养“刺猬狐”型档案人才三方面来实现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记忆功能。

关键词:数字人文;档案记忆;记忆功能

分类号:G270.7

The Enlighten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on the Realization of Archive Memory Function

Zheng Shuang, Ding Huadong

(Department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Marching towards digital humanitie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cop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attern of information, literature, and archives in the digital age.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developmet to enhance the ability to realize archives memory function and push the archival cause into digital era. The article tak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rchive memory and digital humanit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terconnection and overlap between them.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current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of archive memory func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archive memory function can be real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by deep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memory resources,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cross- field exchanges and cultivating hedgehog fox archival talents.

Keywords:DigitalHumanities;ArchiveMemory;MemoryFunction

自1949年意大利神父羅伯托·布萨(Roberto Busa)研究“阿奎那项目”事件[1]开始,人文计算的相关内容逐步进入人文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计算研究向历史、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蔓延,不断突破与演进。2001年发行的《数字人文指南》使“数字人文”这个概念很快替代“人文计算”,成为各相关领域热门研究话题。虽然有着近70年发展历史的“数字人文”概念还未得到统一,但档案与文献一直受到数字人文的重点关注。一方面,以档案为核心的数字人文项目成为各数字人文中心的研究对象,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开展的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平民生活的“影谷项目”(The Valley of Shadow)、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数字人文中心2012年运行的“斯莱德档案项目”(Slade Archive Project)、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开展的诠释与展现老北京文化的“北京记忆项目”等。另一方面,档案学术共同体成员也在积极探索数字人文与档案的关联与聚合,赵生辉[2]以国外档案领域的数字人文项目为依托,总结其运行和管理特点,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吴加琪[3]提出了档案工作参与数字人文的重要性及参与机制;董聪颖[4]和朱令俊[5]将“威尼斯时光机”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数字人文对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以及发展模式和实现策略;李子林、王玉珏、龙家庆[6][7]厘清了数字人文与档案事业的关联,探索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相结合的路径。

在此阶段,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探讨档案领域与数字人文的联系、档案部门参与数字人文的路径,或是数字人文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国内外实践项目的分析。其中,档案学与数字人文融合中衍生出的“数字记忆”领域成为实践重点。但对于以增强人类记忆功能为焦点的档案工作来说[8],数字人文与档案记忆有何关联、对实现记忆功能有何影响,这类研究未有前人涉及,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记忆功能实现的发展谋划也有所不足。因此,本文从数字人文与档案记忆的关系谈起,从三个方面总结数字人文对档案记忆功能实现的深刻影响,并希望乘数字人文之潮,为实现档案记忆功能提出几点启示。

1求同存异:数字人文与档案记忆的相通

数字人文与档案记忆都是传统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延伸,两者存在着必然关联。寻找二者异同,强调二者特殊性与普遍性,从而探索共同发展的契合点,将会构建出新发展路径。

1.1差异:数字人文与档案记忆侧重不同

数字人文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它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人文研究与教学[9]。数字人文的出发点是通过新技术手段,为人文学科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进而辅助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10]。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是以传统人文学者提出问题,其他领域人员通过整合、组织与开发,进而解决问题、拓展人文领域知识版图的过程。而档案记忆侧重于对档案记忆资源长期保存,通过档案资源来刻写记忆、存储记忆、再现历史,实现对社会记忆的传承[11]。档案记忆项目的开展模式是以档案资源客观存在为主导,记忆组织者通过整合、组织和开发,进而对社会记忆传承、建构的过程。

1.2互联:数字人文与档案记忆作用同根

“数字”代表着一种理性的、结构化的、冰冷的计算逻辑,“人文”意味着意象的、模糊的、人文关怀角度下的质性研究。数字人文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对人文精神特质的消磨,一直是人文学者担忧的隐患。而随着数字人文发展到更深层次,数字计算更多嵌入模糊、解释、偶然、关系结构等人文主义方法[12],数字人文始终坚持“人文中心”的起点与根本。数字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更好的阐发和诠释人文精神,将数字时代的科学技术与具有意境美、场景美和人性美的人文科学融为一体[13]。

“记忆作为一种历史性意识蕴含着绝对命令:复活逝去的传统价值。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全面而完整的现实,才能获得他自身。使逝去的传统价值进入生活,参与现实的革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因而是人的生命活动本身。”[14]对档案记忆的积累、传承和利用依据人们现实的和历史的需求来进行,档案记忆功能的实现需要利用主体来激发,建造属于人类的“记忆宫殿”是档案记忆功能的基本内涵。

不难看出,数字人文与档案记忆二者虽出发的起点不甚相同,但出路相同,最终都交融于人类文化构筑过程之中,以人为本、拥抱人文,并随着社会演进和变革共同发展。

1.3交叠:数字人文与档案记忆资源共享

如上文所述,数字人文借助数字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解释和建模,而档案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活动的历史记录,是具有联系性与连续性的人类智慧结晶。对档案资源加以科学开发与利用,通过采集、加工、深层次处理和按照设计模型进行构建,呈现出新的知识体系,通过已知揭示未知,是数字人文发展的重要路径[15]。更不用说,人类的文化、知识和经验都凝集与蕴含在记录其生成活动的档案资源之中,档案资源是社会记忆延续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二者在资源来源层面存在着较大范围交叉与重合,而且资源共享、内容互动、协同发展的趋势还在增强。

总而言之,数字人文与档案记忆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个相互交织、共同发展的关系,二者部分功能可以重合与转换。数字人文的发展需要档案记忆为其提供文化依托、资源基础,而档案记忆功能的实现与拓展需要以数字人文为契机。

2东鸣西应:数字人文对档案记忆功能实现的影响

数字人文与社会记忆之间互联交叠,数字人文发展中蕴含着的智慧精华和先进理念,在社会记忆功能实现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一个新领域看待档案记忆功能的实现,提升档案记忆表述性与展演性[16],是数字人文带来的巨大影响。数字人文带来的是实现档案记忆功能研究思路与方法体系的更迭,为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工具和平台,从而确保新技术环境下档案记忆功能的实现。

2.1提供新思维方式

数字人文为档案记忆功能的实现提供了不同视角,通过建立数字网络环境中记忆构建的新方式,逐步改变着档案人员对历史记忆的组织与描绘方式,从单独的“文本”,向“图像”“影像”“想象”转化,生成具有创造性的、拓展性的、實验性的档案记忆模式。如故宫博物院打造的全息《清明上河图》,以全息视频形式,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诠释了“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景象,是北宋繁华城市社会生活记忆的缩影。借鉴数字人文相关经验,积极地探索档案记忆多元化建构路径,充分利用各种档案记忆资源,才能展现历史的丰富性,维护社会记忆的真实性。

2.2提供新研究方法

“数字人文”也寓意着数字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及研究方法改变。比如由哈佛大学主导开发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系统地收录中国历史上所有重要传记资料,形成高质量的数字历史数据集,并将这些数据开放供更多学术性、探索性研究之用[17]。该项目基于历史文献数据,开展了大量社交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Analysis)。这种将信息科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人文领域的研究方法,为档案记忆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将会为档案记忆理解人类各种社交关系的形成、行为特点以及分析档案记忆传播规律,提供一种可计算的研究方法。

2.3提供新技术和工具

数字人文的发展为档案记忆展演方式的革新提供了支撑力量。数字人文基础活动通常包括:运用统计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文本和数据进行处理,并与地理信息技术、时序分析、建立地图平台等可视化技术联合;基于分析得到的结果,将文献资源整合或串成结构化的数据链;设计表达各概念之间关系的本体模型等。数字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能够为档案记忆提供多元化叙事手段,能够为档案记忆功能的实现提供新颖的展演方式[18]。如台湾“中研院”的“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架构”(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ime and Space),串联中国两千余年历史地图,应用WebGIS机制,使用者仅需具备Web浏览器即能享有以GIS为基础的资料整合检索与地图制作功能[19]。同样,档案部门也可以运用相关技术手段,以历史档案资源为基础,借此来构建以地方志为空间范围,以历史脉络为时间纵深,以地理框架落实档案文本信息的数字记忆,从而反映以中国古代文明为内涵的档案记忆。

3通元识微: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记忆功能的实现路径

自20世纪50年代,时任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法国国家档案局局长夏尔布莱邦在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档案是一个国家的记忆”[20]开始,档案记忆就逐渐成为档案学术活动热点和学术思潮关注点。随着数字人文理念兴起和国内外数字人文中心建设,数字人文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题,在分析过数字人文与档案记忆的关系与影响后,应该考虑如何借鉴数字人文发展模式实现档案记忆功能。

3.1拓深度:档案记忆资源开发的新要求

数字人文的兴起,反映了人文研究对文献信息的大量需求,而信息洪流中人文研究的传统资源开发方式不再适用。因此,数字人文借助数字技术协助收集、筛选、过滤文献资源,为人文研究带来新变化[21]。档案记忆资源卷帙浩繁、类目众多,分布于各地档案室、档案馆,想要适应新时代下资源开发需要,应借助数字人文理念与手段,抓住变革良机,拓展档案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

具体可以做以下方面努力:(1)加快档案资源数字化进程。数字人文是基于数字仓储的[22],将各类数字对象保存和管理起来,将纸本文件简单扫描转换成为数字文件只是数字化的基础步骤。自20世纪90年代,档案部门就开始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实践,在档案资源数字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专业化、精确化、智能化处理档案资源方面想达到数字仓库准入标准还有一定距离。(2)加大档案资源整合力度。在数字环境下,对已有档案资源进行整合,编制数字索引,或者建设关于档案库的数据库,将已有档案资源数据库、数字档案馆联合起来,在Web2.0时代下把数据与元数据集合起来,以便于档案记忆资源的聚合。

3.2跨领域:档案记忆功能实现的新场景

数字人文项目是一个吸收人文主义者、历史学家、艺术家、计算机科学家等主体,针对不同专题开展合作式、多作者、跨平台式研究的科研项目。如阿富汗难民营文化记忆的虚拟重建项目,利用多人在线游戏技术,以期创建一个包含证词、证人、创伤恢复和社会纽带的虚拟社区。这个项目由政治学、建筑史学、行为研究学等领域学者共同参与,以跨界交流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努力还原难民营原貌。

笔者认为,数字人文这种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的范围更广、覆盖面更宽的交流方式,能够为档案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框架。实现档案记忆功能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以档案记忆项目为核心,加强与各专长领域学者之间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数字人文项目、联盟和会议,激发灵感,探寻合作机会。除了通过接触到不同概念和思维,引发学者对档案记忆工作的思考,由此引出一些里程碑式的研究突破之外,还可以建立以创新模式为导向、以共建记忆为目标、以创新实践为驱动的“工作坊”,将不同专业和不同领域学者聚集起来进行思考及相互交流。对某一历史事实、某一人物全宗等深入调查、研究、讨论或开展实际工作,在“视域融合”研究下,实现档案的记忆功能。

3.3刺猬狐:档案记忆功能实现的新人才

档案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档案记忆的保存与维护,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留存下如此丰厚珍贵的档案遗产。数字人文的兴起,促使我们思考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社会背景与时代需要。紧紧抓住数字革命重大机遇,只有不断调整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才能肩负起实现档案记忆功能的使命。斯蒂芬拉姆齐认为,数字人文学科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编写代码的能力[23]。在他所提出的广义数字人文实践者的概念上,其他学者提出要培养“刺猬狐”人才[24]:像刺猬那样深度钻研,既在人文学领域接受了较完整、清晰、系统的专业训练,又像狐狸一样充满好奇心,能够驾驭数字时代广博分散的知识领域,成为具有双重特质的学者。

这种对数字人文学者的新型培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数字时代”的研究应更具兼容性,既需要对XML、GIS、R、CSS和C这样的编程语言进行研究,也需要涉及软件研究、媒介研究等其他传统文、史、哲领域之外的内容。档案人才是档案记忆的守护者、构建的中介者、资源的组织者。数字时代档案人员想要大有作为,成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网状知识背景结构,既需要像刺猬一样通晓档案专业知识,深入钻研档案材料;也需要像狐狸那样勇于探索,在掌握数字记忆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用数据挖掘、文本分析、可视化与数据设计等数字技术及工具的能力。不隔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是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形成各种新知识,从而传承记忆,创新记忆的实现形式。

4结语

历史条件的机遇与档案学科的研究基础,给新形势下档案记忆功能的实现以广阔前景。本文将实现档案记忆功能这一方面,置于数字人文研究领域中考察,由此希望获得实现档案记忆功能的新认识、新路径,而档案记忆的研究领域深邃且宏阔,仍需各位学者不断深耕。

注释与参考文献

[1]Busa, R.The Annals of Humanities Computing:The Index Thomisticus[J].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1980(2):8.

[2]趙生辉.国外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档案,2015(9):14-17.

[3]吴加琪.数字人文兴起及档案工作的参与机制[J].档案与建设,2017(12):12-15+28.

[4]董聪颖.穿梭千年:数字人文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J].档案管理, 2018(2):11-14.

[5]朱令俊.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构建和实施研究[J].浙江档案, 2018(12):21-23.

[6]龙家庆,王玉珏,李子林.融合与建构:数字人文研究与档案工作的关联及路径探索[J].档案与建设,2018(12):4-7+12.

[7]李子林,王玉珏,龙家庆.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的关系探讨[J].浙江档案,2018(7):13-16.

[8]陈智为.档案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12-13.

[9]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5-8.

[10]李巧明,王晓光.跨学科视角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组织与运作[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3(3):26-31.

[11][16]丁华东.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5-108.

[12][24]安妮·伯迪克,约翰娜·德鲁克,彼得·伦恩菲尔德,等.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M].马林青,韩若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2-13.

[13]饶俊丽.数字人文的发展演绎——从数字符号到人文向度[J].图书馆论坛, 2018(5):1-5.

[14]李军,祝东力,王鲁湘.文化·记忆·工具与人——一种文化哲学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1986(3):207-219.

[15]霍艳芳,何思源.数字人文视阈下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开发路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1):29-34.

[17][23]陈静.当下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状况及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8(7): 59-63.

[18]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5):32-41.

[19]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架构[EB/OL].[2019-04-04].http://ccts.ascc.net/index. php?lang=zh-tw.

[20]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3(3):4-8.

[21]朱本军,聂华.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5):16-21.

[22]赵生辉,朱学芳.数字人文仓储的构建与实现[J].情报资料工作,2017(4):42-47.

推荐访问:启示 人文 记忆 功能 档案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