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历史教学预设中单元目标的设计与整合

历史教学预设中单元目标的设计与整合

时间:2022-12-01 21:55: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大历史教育”相对于课堂目标,更注重单元目标、学期目标甚至学年目标的规划。这并非意味着不关注课堂目标,而是更注重在整体目标的构架下设计课堂目标。相对于课堂目标,其他的目标来得更长远,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更切合学生成长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最先要进行设计的便是教学目标。“一个有着明确教学目的的目标,便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当下的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但有时一节课又很难实现所有的目标。北京市海淀区以北师大版教材作为初中历史学习教材已有多年,老师们在使用过程中,已充分认识到了这本教材的突出优点。其特点很突出:如偏重知识性忽略了历史发展的线索等,使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以初中二年级教材为例,这一学年中主要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老师们普遍反映不太好讲,从情感和技巧上都存在困难。加之课程安排上不是很紧凑,使得课堂目标中很多内容难以实现。

【例】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程标准: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分析】在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中,前一部分通过课堂教学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要准确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则是非常困难的。一是因为要讲清楚必须与前几节课联系起来分析,同时又必须了解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关系渊源。尤其是让学生理解为何甲午中日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相比前两次鸦片战争空前严重,相对困难。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让学生通过本课理解“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显得无奈和牵强,仅仅通过这一堂课恐怕也是很难实现的,那么对于类似这节课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又如何才能实现呢?

就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其实,我们很难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来完成部分课程标准,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戒骄戒躁,静下来分析一个单元、几个单元甚至整本书的知识结构,把握住课标深层次的要求和单元目标、多单元目标甚至整本教材的关系。

针对上面的问题就初中二年级上册的课程安排来分析一下。

【例】八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分析】从这两个单元的安排上可以说讲解起来有些困难。如在第二单元的课标中有诸如“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等课程标准,可教材课程上的安排又割裂了这些课标同第一单元内容的联系,无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这些运动的背景和被动性。

关于这两个单元的学习,我从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一幅图(下图)中得到启示。虽然从细处看,

有些内容显得牵强,但从整体上说,却是对中国近代史中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至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精辟概括与总结。根据这幅图,我把这两个单元并为一条线索:即“外事之刺激——中国之反应”图轴。用这一线索把这两个单元整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清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实现刚才所述的在课堂目标中难以实现的课标内容。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外国的步步紧逼与中国走向抵抗的两个过程,既可以看到人民对不平等条约由冷漠到觉醒,也可以看到清政府由反抗到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演变过程,给学生以更清晰的近代史发展脉络。两个单元的整合,为课程标准在一节课无法实现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新思路。

通过上述“刺激——反应”图来整合这两个单元的内容,调整课程安排:

【调整后】

这样安排,就将两个单元整合到一起来实现课程标准中的单元性质的目标。这些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具体的关系。通过整合之后,再把单元性质的目标分解和落实到课时,为实现单元性质的更高层的情感目标服务。这样做,有时也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还以上面的例子来说,通过这样整合后的讲解,学生自然会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在这一期间的变革都是在外国刺激下做出的反应,为何我们要如此被动,而不主动去迎合世界潮流以避免再遭此运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欲使中国不再受辱,必须更加主动地融入世界。妄自尊大、做天朝上国的迷梦的教训是惨痛的。层次再好一点的学生可能还会获得一种历史分析的方法和其在生活中对待集体、社会的正确态度。

【总结】

“大历史教育”中要求给予学生的结论和方要看得长远,这就需要我们在预设教学目标是看得长远。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很多课程标准难以在一课时或几课时得到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知识和线索的梳理,总结出一些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并获得给予学生相关的历史启示。“这样的教育价值单靠课时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从单元或多单元出发整合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其教育价值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汉国等.历史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聂幼犁主编.历史课堂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1997.

[5]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雪虹)

推荐访问:预设 单元 历史教学 整合 目标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