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

时间:2022-11-16 18:35:1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饨ky学习内容模块,构建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中高职学校;课程衔接;策略

作者简介:邵世光(1964-),男,江苏赣榆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学与教学论;王月穆(1962-),男,江苏赣榆人,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研究——以生物制药专业为例”(编号:D/2011/03/058),主持人:邵世光,王月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23-03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指出,要“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002年,教育部提出要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指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中高职衔接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以西安航空工业学校等三所中等专业学校于1985年试办五年制专科,1997年10个省市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学生为标志,我国中高职对接实践拉开大幕。到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3+2/3+3”或“4+2”等的中职-高职对接模式,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地区开始试点的“中职升高职”注册入学制,使得中高职贯通成为可能。但我国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衔接的口径不够科学,相近专业、同质课程缺乏统一标准,中职、高职互不通气、各行其道,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复等[1、2]。当前在中高职衔接的问题研究中,涉及学历衔接的研究(政策层面)较多,而作为核心问题的专业、课程衔接则较少涉及,使得中高职衔接研究显得笼统而空泛,毕竟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是专业和课程衔接,而专业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衔接来实现[1、3、4]。所以,从课程层面研究中高职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还不多[5、6、7]。

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也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则少有报道。

一、“策略”模型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以下简称“策略”),是指中高职学校分别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针对培养目标所设定的职业(岗位)群确定各自教学内容的办法和途径。该策略模型如下:

第一步:确定培养目标。这是中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课程衔接的基础。

第二步:设置职业(岗位)群。即中高职学校分别根据培养目标设定学生未来将从事的相关职业(岗位),组成职业(岗位)群。

第三步:确定学习内容模块。根据“标准”,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分别按照中级工、高级工的岗位标准确定主要学习内容(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将不同职业(岗位)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归类、整合,最终组成学习内容模块。

第四步:构建课程体系。中高职学校分别将具有学科关联性的内容模块构成一门课程,各门课共同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策略”实施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实施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精神,又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又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既以“标准”为纲,又不厩于“标准”。

(一)培养目标确定

培养目标是学校(或专业)对学生的具体培养要求[8]。培养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关乎专业的命运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尽管教育部在制定中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时,也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了一个导向性的描述,甚至给出了主要课程的名称和教学要求,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各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往往千差万别。有的学校在公布招生专业时即加上了限制性的专业方向,但即使是相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也是五花八门,有些专业甚至包含了多个专业的课程。那么如何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策的指导下,制定出适合本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呢?

第一,要充分满足当前、当地的社会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天职,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也是学校的立命之本。

第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高职学生的年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同,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这些因素,以便有的放矢。如针对连云港市医药企业的要求(医药产业是连云港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对中等学校生物技术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侧重于生物药物生产和机械维护、保养等,而对高职院校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则侧重于生物药物提取、检测分析、管理及市场营销等。这样,在培养目标上即体现出不同的要求,方便了中高职衔接时的学习内容安排。

第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就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职业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毕业时能用得上,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全体学生的就业率。

第四,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代谢加快,产业调整加速。一时热门的职业(岗位)未来几年可能变成冷门,甚至无人问津;相反,有些职业(岗位)开始时人们并不看好,却因社会的强大需求而变得抢手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时要有前瞻性,要认真研究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国家、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走向,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尽量避免想当然和“拍脑袋”的简单做法,从而使毕业生具备应对岗位变化的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二)职业(岗位)群确定

职业(岗位)群是根据培养目标的指向,对全体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诸多工作所构成的职业(岗位)集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社会职业分为8个大类和1838个细类,细类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职业。确立职业(岗位)群的原则是:符合培养目标;具有共同的基础科学知识;具有共同的基本工艺技术;相同或相近的工具设备;相同或相近的主要原材料;相同或相近的产品用途和服务。如对连云港市中等学校生物技术制药专业设置的职业(岗位)群是发酵工程制药工、药物制剂工、疫苗制品工、医疗器戒装配工、医疗器械检验工等,而对高等职业学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设置的是发酵工程制药工、疫苗制品工、基因工程产品工、药物检验工、医药商品购销工等。

设置职业(岗位)群主要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一个专业是由一个学生群体构成的,不同学生个体对未来职业的预期不同,需要设置尽量多的岗位供学生选择;二是一个学生掌握几个岗位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增加就业的机会;三是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自主创业的门路。

(三)内容模块确定

“标准”对每一职业都从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部分做了描述。在“工作要求”中,又分别对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在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叙述;而“比重表”则规定了这些内容的开设学时比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标准”中找到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标准,分别将该职业的中级工、高级工的知技要求一一列出,并将不同职业中相同的内容合并,形成一个模块。

在内容模块建立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第一,阶梯式原则。即同一模块中,高职的教学内容应建立在中职的内容基础之上。如在药物检验工的药物仪器分析模块,中职只要掌握紫、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与方法即可,而高职则要求掌握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与方法。

第二,非直线原则。相同职业中职的学习模块和高职的学习模块之间并非直线关系,高职应根据社会需要、学生愿望及本校特点,开辟新的内容模块。如根据一些农村地区中草药规模种植的实际,我们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设置了名贵中草药组培模块。

第三,不唯“标准”原则。我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的成人、成才仅靠掌握一技之长是不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样重要。在内容模块设置时要充分考虑通识类课程的地位,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健康的身心。如果仅仅根据《标准》安排教学内容,就混淆了正规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的不同。即使是知、技的内容选排也不要只唯“标准”,而是要在“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校学习与职业技能鉴定既结合又有所区别。

(四)课程体系建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认为,课程就是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9]。如果以模块实施教学会显得零散而混乱,不利于组织教学,也有悖于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必须将各模块按照学科特点进行整合,以形成不同的课程。但本“策略”中的课程内容安排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淡化了系统但又有一定的联系。按照模块合成的课程系统性、连贯性会差一些,前后模块有时缺乏联系,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有利。

二是体现“教、学、做”一体。每一模块均包括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适于“教、学、做”的融合,可以在实验、实训场所一次性完成所有教学活动。

三是课程类型的非直线性。相同专业中高职的课程类型可以有所不同,但核心课程都要开设,并能体现阶梯上升的知技要求。

三、“策略”特点

(一)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由于《国家职业标准》对各职业的要求非常具体,给我们选取教学内容提供了方便,避免了教学内容安排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强调尊重《标准》又不厩于《标准》,也可以给有特色的学校和有专长的教师提供发挥的空间。

(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本《策略》的课程构建是以培养目标为前提的,而培养目标是学校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制定的,所以培养的成果是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既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也可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三)可有效避免中高职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

学生由中职进入不同的高职学习,高职同时会接受不同学校的中职学生。高职不可能充分了解各中职学校的教学情况,而有针对性的在其基础上实施教学。本“策略”要求各中职学校参考“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可以为高职院校把握中职教学情况、科学设计教学计划、有效避免内容重复提供便利。

(四)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

教高〔2006〕16号文要求,高职院校要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是国家专业鉴定机构根据“标准”实施的,而本“策略”正是建立在“标准”之上的,所以学生在课程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有选择的直接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从而为就业、上岗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育峰.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0).

[2]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04).

[3]王育培.大众化背景下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4]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5]刘凌,肖化移.试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6]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01).

[7]吴晋.中、高职教育衔接政策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07(11).

[8]辞海编委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263.

[9]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责任编辑:徐惠军

推荐访问:衔接 高职 策略 课程 标准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