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探讨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

探讨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

时间:2022-10-31 18:25:1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82例,按照患者自愿入组原则将患者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103例,西药组79例,中药组中医辨证治疗,西药组西药治疗。结果西药组总有效例数为65例,有效率为82.28%;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97例,有效率为94.17%,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以中医辨证理论治疗脾肠病症,其疗效较西医治疗的疗效更佳。

【关键词】脾肠病症;中医辨证;临床表现;治疗效果

脾肠病症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在临床中多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的症状有腹胀、嗳气、食欲减退、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据此临床表现,在中医上应该归属于胃痞、胃脘痛,在中医的医书中早有论断:“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是饥非饥,是痛不痛,是辣不辣,而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1]。西医目前治疗脾肠病症仍然没有特效的方法,本研究探讨人体脾肠病症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共有182例,其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93例,年龄在3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岁,按照患者自愿入组原则将患者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其中中药组患者103例,西药组患者79例。入组标准为:患者出现持续性的或者反复性发作的包括早饱、恶心、呕吐、反酸等上腹部不适,症状超过3个月以上,同时均经过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的病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次数等一般情况上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中药组中药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主要用药有:党参20g、白术20g、枳实20g、茯苓20g、麦芽20g、厚朴15g、槟榔15g、炙甘草10g、云木香8g、干姜8g,按照病症表现随症加减。水煎服,一日一剂。再根据中医的针灸理论,取中脘、足三里、气海进行针灸治疗,同时配合内关、阴陵泉、公孙进行针刺治疗,若患者脾肠甚虚则可给予患者推拿相关穴位。

1.2.2西药组吗丁啉1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在1个疗程治疗之后并随访2个月的疗效情况及症状的改变情况。

1.4治疗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并且患者在2个月之内没有复发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少,部分症状消失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西药组治愈5例、有效60例、无效14例,总有效例数为65例,有效率为82.28%;中药组治愈8例,有效89例,无效6例,总有效例数为97例,有效率为94.1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脾肠病症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并且症状容易出现反复,病因以及发病的机制较为复杂,同时目前西药治疗无特效药物。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辨证”,而“辩”来自于对患者的全面观察,再通过对患者的全面系统的分析来获得“证”,这便是中医辨证治疗的核心内容[2-3]。

本组入组患者全部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以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5]的诊断标准,患者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脾肠症结的患者,其主要的症状为:胃脘隐痛、嗳气不爽、厌食呕吐等。所以对于脾肠症结的患者,其症结多在胃部,而胃是机体气血之脏腑,饮食不调、外邪入侵、情志过伤均能够对患者的胃部造成伤害,导致患者积气淤滞,从而变生诸症[6]。

在本组方中,以党参为君药,党生性平、味甘微酸,具有补中益气、除烦渴、和脾胃之功效。是治疗患者胃虚气弱的根本药物。而臣药为白术,其性温,味甘而苦,其为消食除痞、扶植脾胃之要药,《本草》中有云:“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4]。因此使用白术住君药以补益脾胃。其余药物功用为:槟榔,性温,味辛、苦,治疗消积食滞、腹脘胀痛;云木香,味辛、苦,其作用可健脾消滞、理气疏肝、行气止痛;茯苓,性平,味甘,其作用可宁心安神、健脾和胃;厚朴,性温,味辛、苦,其作用可行气消滞、降逆平喘;白术,性温,味甘、苦,其作用可燥湿利水、健脾益气;枳实,性寒,味辛、苦,其作用可积滞内停、痞满胀痛;灸甘草,性平,味甘,其作用可脾胃虚弱、补脾和胃;干姜,性热,味辛,其作用可燥湿通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麦芽,性平,味甘,其作用可行气消食、健脾开胃。

脾肠病症的临床特点主要有:脾胃虚寒,呕吐、纳差,隐隐作痛,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其发病的机理为乏于温养从而导致脾胃虚寒,因此在治疗中以复方为主,而辅以针灸治疗。根据中医的针灸理论,取中脘、足三里、气海进行针灸治疗,同时配合内关、阴陵泉、公孙进行针刺治疗,若患者脾肠甚虚则可给予患者推拿相关穴位。通过药针相辅,能够明显增强治疗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西药组总有效例数为65例,有效率为82.28%;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97例,有效率为94.1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以中医辨证理论治疗脾肠病症,其疗效较西医治疗的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江枫然.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探析[J].中外医疗,2012,11:139-140.

[2]李光.中医内科脾肠病症的临床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72-273.

[3]闰江屏.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1):1488-1489.

[4]张冰.中医辩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1(1):1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74.

[6]崔舒展,胡颖.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033-3034.

推荐访问:治疗效果 临床 探讨 中医 人体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